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第二辑15·贞观政要:天可汗的时代pdf下载pdf下载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第二辑15·贞观政要:天可汗的时代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本篇主要提供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第二辑15·贞观政要:天可汗的时代pdf下载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贞观政要》和《资治通鉴》一样,都是后代帝王常读之书。

《贞观政要》是著名的政论性史书,举凡政治、制度、国防、人事,乃至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在其中,对后世的执政者有借鉴作用。


内容简介

李世民,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克制私欲、广纳雅言;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几位公忠体国的大臣,不畏君威、广进忠谏,营造了专制时代的民主氛围,成就了历史上辉煌的“贞观之治”。

如何做一个统治者,论政治的重要原则,治理国家的实际问题,战争和国防建设,君臣相处之道,个人美德的建立。一个理想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书是改写本,既有对《贞观政要》原文精华的解析,也有改编者对当时人与事的历史引述,使读者对君臣所论之事的来龙去脉有大致的了解,更便于阅读。


作者简介

雷家骥:祖籍广东,现居台湾,文学博士。专长中国中古(魏晋至隋唐)史,为《中国中古史研究》创刊人兼总编辑(2002年迄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专著十部。现任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代表作有《中古史学观念史》《隋唐中央权力结构及其演进》《武则天传》。


精彩书评

  我们要走向现代,但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寻求一个中国文化的根脉,怎么样重新生根发芽,帮助我们这个社会迈向更好的现代。
  ——龚鹏程

  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余秋雨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台湾影响很大、水平很高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大众学术普及丛书。此后图书一版再版,加印不断,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大陆九州出版社引进后,经一年多时间编辑,今年起陆续推出简体增订新版。
  这套书从25万册古籍旧藏里归纳综合,整理出60部“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被翻阅的”经典,包括六经及诸子、文艺各领域。当时台湾出版人高信疆、柯元馨夫妇遍邀名家为之疏解,其中有著名学者龚鹏程、傅佩荣、曾永义等,另有知名作家张晓风、传媒界大腕詹宏志参与。60多名专家学者联手,倾力打造,一时风动岛内,家喻户晓。
  ——《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0日

  本次丛书的大陆再版,以2014年的台湾版为底本,每一本都由作者或编者做了修订,质量进一步得到完善,且增加了《易经》与《大学?中庸》两本书。装帧设计上也有创新,开本的设计便于携带,更适合青年读者阅读。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5月9日

目录

【导读】贞观政要
上编 贞观重要人物略传
第一章 唐太宗李世民略传
一、李世民的家世与性格
二、由平定天下到贞观之治
三、唐太宗的后半生
第二章 贞观名臣列传32
一、房玄龄
二、杜如晦
三、魏征
四、王珪
五、李靖
下编 问题讨论的展开
第一章 统治问题的讨论
一、论怎样做一个统治者
二、论政治的重要原则
第二章 论怎样求谏和纳谏96
一、求得谏诤的谈论
二、纳谏的行为和言论
三、直谏
第三章 论君臣之际和制度的建立133
一、论君臣的鉴戒
二、有关慎选官员的谈话
三、有关封建的争论
第四章 教育皇子们的言论
一、分别太子和诸王名分的讨论
二、论尊敬师傅
三、教诫太子和诸王
四、规谏太子的言论
第五章 论美德(上)
一、论仁义
二、论忠义
三、论孝友
四、论公平
五、论诚信
第六章 论美德(下)
一、论俭约
二、论谦让
三、仁恻之心
四、论慎所好
五、论语言须慎重
六、论杜绝谗邪
七、悔过之言
八、论贪鄙
第七章 崇扬学术
一、崇扬儒学
二、论史学的意义与功用
三、批评礼、乐和社会风气
第八章 论治国的实际问题
一、谈务农
二、论刑法的原则
三、论特赦和法令的统一
四、有关朝贡的谈话
五、论国家兴亡之机运
第九章 论战争与国防
一、论战争与国防
二、安边问题的争论
第十章 有关私生活的言论
一、关于旅游
二、关于畋猎
三、关于灾祥的看法
四、论贯彻始终
附录 原典精选
君道第一
政体第二
安边第三十六
慎终第四十

精彩书摘

  一、论怎样做一个统治者
  大唐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天策上将、尚书令、秦王(相当于三军总司令兼国务院总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掌握了统治大权。他的父皇唐高祖李渊,无意再眷恋帝位,于是在八月九日让位给他。
  唐太宗即位后,政局犹未完全稳定,寻即发生东突厥颉利可汗统兵二十万,突袭大唐,长驱直下,压逼京城长安之举。太宗被逼做作城下之盟——历史上著名的“渭水之耻”——希望通过贿赂手段,使敌军不战自退,以换取从容时间,全力安内,以后再徐图雪耻。
  敌军退后,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要迅速安定国家,发展经济,以重建自隋末以来大乱的社会,否则动乱兵变仍会循环出现、频仍不已的。
  隋朝的两个皇帝——文帝和炀帝——就才干学问来说,不但不是庸劣之主,而且还算得上是历史上第一流的皇帝。唐太宗的文采风流未必比得上炀帝,他后来完成的贞观之治也比不上文帝开皇之治的富盛,然而隋朝却亡于国富兵强。对太宗君臣来说,这真是近代史上极值得重视的大问题,而且也极值得大家讨论,作为启示和鉴戒。
  (一)怎样才能做好一个统治者呢?这是太宗君臣长期思考的重要问题。贞观初年的某一天,太宗和侍臣们聊天。
  “作为一个君主的要道,必须先要让百姓能够生存。”
  太宗先下了一个结论,跟着做补充说明:
  “如果为了自我享受而伤害百姓,就如同割股充饥一样,肚子饱是饱了,但身体也就完了。若要安定天下,就必须先端正其身,没有身子正而影子弯、领导人精于治理而干部们胡作非为的事。朕常常想,伤害自己的不是外面的东西,全是由于自己内心的欲望,所以造成了大祸,像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欲望既然多了,伤害也就大了,不但妨碍政事,且又骚扰生民;而且,有时发出一些不合道理的言论,导致万众为之解体。怨既然出现了,叛乱也就会跟着发生。朕常常想到这个道理,所以不敢放纵享乐。”
  “是呀,”谏议大夫魏征在旁附和,“古代圣哲的君主,都能够就近先从本身做起,所以能够推己及远地体察其他万物。从前楚王礼聘隐者詹何,向他请教治国之道。詹何答以修身的方法。楚王仍未领悟,再次追问如何治国。詹何只回答说:‘臣没有听说过有身治而国乱的事呀!’如此说来,陛下刚才所说明的道理,实质上和古人的道理相同啊!”
  (二)好的统治者被称为明君——贤明之君,相反的就被称为暗君——昏暗之君。太宗当然想做一个明君。但是,明君需要多方听取臣下的意见,而暗君事实上也常常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两种君主的差异究竟何在?
  太宗想不出它的所以然,于是在贞观二年(628)的正月,不耻下问于魏征:“何谓明君,何谓暗君?”
  去年年底,魏征被人进了谗言,太宗几乎误会他行为不检点(详第二十八条),所以魏征听后,马上回答说:
  “人君之所以明是由于兼听,人君之所以暗是由于偏信。《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诗经》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为人君者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即使意见来自砍柴的人也不要放过。魏征引用这句诗,目的在确切地界定兼听的意义,表明兼听与只专门听取一些人的意见不同,后者只能称为偏信。
  为了让三十一岁的青年皇帝更了解二者的差异,魏征进一步举例说明:
  “从前尧、舜治天下,辟四门,明四目,达四听,扩充自己的视野,所以消息灵通,无不洞照,共工、伯鲧之徒不能加以蔽塞,言行不一致的事也不能蒙惑他们。秦二世则不是这样,他只听取赵高的意见,每天藏身于禁宫之中,把自己孤立起来,与臣民隔绝;由于偏信赵高,所以及至天下溃叛也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造反,攻入宫阙,武帝竟然一点儿也不知道。隋炀帝也是,他偏信虞世基,及至天下大乱,盗贼在各地攻城劫邑也不得而知。因此,人君兼听而察纳下言,那些权贵大臣就不得蔽塞下情,而下情也就必得向上沟通啊。”
  “甚是,甚是!”太宗听得频频点头,顿然领悟。
  (三)贞观中期以后,天下已臻太平,物阜民丰,万国来朝,蒸蒸然已进入贞观之治的时代。
  贞观十年(636)的某一天,年届四十、半生励精图治的太宗皇帝,在与侍臣们聚会的时候,突然提出了一个千古争辩不休、迄今仍为人们辩论的问题。
  “卿等谈谈看,”太宗提议说,“帝王的事业,开创和守成哪一种比较艰难?”
  “世界混乱昏暗,群雄竞起角逐,力量大的攻破力量小的,小的就投降;战胜了,对方就消灭。就此而言,开创确实艰难!”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但当时长期无人当总理,故唐初左仆射相当于代理总理,是首相之职)房玄龄似乎有所感慨地回答。
  “不然,不然!”魏征反对说,“帝王的兴起,必定承受了世界衰乱的机会,打倒那些昏狡之徒,百姓一定乐于拥护,四海归命,天授人与,哪里算得上难!但是既得天下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想安静休息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困苦而奢侈的事情没有停息,国家的衰敝,常常因此而发生。这样看来,守成实在难呀!”
  太宗听了两人的辩论,就做了一个结论:“玄龄从前追随我平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看见开创事业之难。魏征与我安定天下,忧虑产生于骄逸之端,如此则必定踏上危亡之地,所以看见守成之难啊!现在,开创之难既然已经过去了,至于守成之难,应该和公等(指宰相侍臣们)慎重努力才是。”
  玄龄等听后,礼拜着说:“陛下能够说出这样子的话,真是四海之福啊!”
  (四)中期以后,太宗目睹太平之盛、国威之远,心志不免慢慢松懈下来,而且言行也不免有所骄奢,不像以前一般察纳雅言、从善如流了。有时臣下向他进谏,他竟然常常和谏者面对面地激辩不休。太宗口才好、学识丰、地位尊,谏者被他面折,常陷于既窘又惧的困境中。
  他和房玄龄、魏征讨论过“创业与守成孰难”这一命题以后,有一天,又想到创业既然已经完成,守成尚须慎重努力,但是,现在国家已经进入太平有年,而且蒸蒸日上,守成到底有多难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太宗又问侍臣:
  “守天下究竟是难呢?还是容易?”
  “甚难。”魏征马上回答。
  “任用贤能而又能接受谏诤就可以了,为什么说甚难?”太宗紧追着问。
  “臣观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危的时候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就必定产生懈怠之心,因此提议论谏的臣子,只有战战兢兢,困惧不已。这样子日复一日,慢慢衰懈,以至于危亡。”魏征申述说,“圣人之所以居安思危,正是为此啊!安乐之中而能保持忧患意识,岂不是很难吗?”
  ……

前言/序言

  盛世君臣对话精荟
  雷家骥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出版以后,社会风评甚佳,高上秦先生及其同人,有意进一步发扬这个有意义的出版计划,邀骥再度参与,承乏编撰《贞观政要》此书。
  《贞观政要》为唐朝名史家吴兢所辑纂,分为十卷,广泛地记载了唐太宗君臣的言论,主要是一部语录体的书,内容包括了政治、制度、人事、教诫子弟、研讨做人做事的道理、探究学术、讨论国防军事,乃至私生活等问题。这部书也和我先前所编撰的《资治通鉴》一样,为后代帝王常读之书。
  本书约在8世纪初期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辑成,距离唐太宗之死不过数十年。这时史料未佚,书籍丰富,所以吴兢能够采辑录。正因如此,本书不仅是中国传统论政的宝典,也是研究初唐历史的基本史料。你要知道“贞观之治”如何达成,此书是非读不可的。
  吴兢卒于天宝八载(749),享寿超过八十岁,死后六年即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也就是说,他的生存时间正是在大唐由盛而衰的转折期,帝王的骄逸、政治社会诸问题,或许是使得这位曾任谏官的名史家立意辑纂本书的原因。吴兢经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四朝,在武周末年出仕,这段时期也正是唐朝政权最不稳定、政治最动荡的时期,吴兢仰慕贞观治世是可想而知的。
  吴兢为人方直而耿介,自少博览经史,他是因“史才”而为宰相所推荐,入直史馆而参与修国史的。由此而至逝世,他一生均以研撰历史为职志,而且着作丰富,有“良史”之誉,世人竟称他为“今董狐”。他的着作,优点在叙事简赅,而缺点也在此,故晚年也自伤于太简。本书编纂的基本方式是分类依年排列,常见的形式是“贞观某年,太宗谓侍臣(或某人)曰……侍臣(或某人答)曰……”单读其言,对事情恐难有完整的认识,所以笔者的改写方式,除了将古文译为今语外,尚研究了对谈之所由起,尽量加以补充,使读者更易于完整地了解;某些重复出现的谈话则作了删削(此类不多),内容接近的则合并为一条。
  贞观之治的缔造者不止唐太宗一人,太宗君臣讲究团队合作,盛世的开创即由他们完成。本书原在第二卷《任贤》篇,简单扼要地介绍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靖、虞世南、李积、马周八人,其他名臣则阙如。我意八人之中,只有前五人是太宗不可或缺的助手,失其一者即难以达成贞观之盛;而且这篇是人物传记,与其他各篇的语录体例有异,所以特别抽出,而将前五人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列之为上编。这是本人改动原书最大之处。至于贞观名臣甚多,不胜赘介,故虞世南以下各臣,亦一并删略了,尚请读者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