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下乡养儿》[31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下乡养儿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5-01
  • 热度:9097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与众不同,这不是逃避,是清高。有些人的清高就是这样,不是做作,是骨子里带来的,以极尽简单、自然的方式呈现着。本书的文字也是这个特点。有的人可能以为这样平实的文字写起来简单,没文采,其实,这样的文字才需要功力,是好文字。画鬼容易画人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学者、作家、经典教育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
  ★下乡养儿,不仅给城里孩子一个接近大地山川、见证万物生长的童年,也让生活回到最朴素的原点。在这对平凡夫妇的育儿故事里,我似乎得到了某种慰藉,却又深感不安。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向天地开放的年轻生命,也为今日不曾带自己的孩子久居乡村而耿耿于怀。
  ——熊培云
  ★本书真实呈现了父母及孩子的困境,有问题人生的常态,但关键在于怎么对待问题。育儿就是育己,这话看上去俗烂,实在是真理,因为所有孩子的问题均是父母的问题。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世上最艰难的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爱他的目的,是为了让他离开,去过自己独立自由的生活。
  ——冉云飞
  ★我童年时,全家从县城下放到农村。母亲因为我的兄弟姐妹丧失了在城镇接受教育的机会,经常长吁短叹,“进城”也就成了我们的人生目标。而今,我们实现了当年的梦想,把儿女生在了城市,却发现子侄辈与大自然隔得那么远。庄稼生长、牛羊吃草,这种平常景象,他们只能在视频中看到。下乡养儿,对今天多数住在都市中的父母来说,是一种奢望。佩服本书作者夫妇的勇气!
  ——十年砍柴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我们从来没见过也无法归类的亲子书。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个案都以成功者的面目出现。书里的孩子都是成功的,都上了哈佛耶鲁或北大清华;家长在书里也是成功的,拥有强大的内心、生活的智慧。
  然而,《下乡育儿》里的角色却是软弱无力的。一对有社交障碍的夫妻,带着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孩子连续换了几个小学都无法适应,结果辍学在家一年,最后变得连睡觉都害怕,因为总是噩梦连连,一家人晨昏颠倒,以至于很久都没见过太阳。书中的父母看上去懦弱无能,没有单位,从事的工作是出版业的兼职校对……作者不加隐讳地记录了一家人的焦虑、无能、怯懦与缺陷,记录了小家庭和外面世界的冲突、矛盾、妥协与算计。这种对自己的诚实,是很少见的。
  后来,因为作者的一位搞教育工作的朋友乔老师的建议,一家三口选择了下乡养儿。这不是我们熟悉的选择,但它却营造了一种陌生的语境。天天在乡下,普通儿童该做的事情——学习读书,有明确目的的游戏,一样都没有。天天做的,是买菜、做饭、洗衣、放羊这些我们成年人都不情愿为之的事情。这些事情,在都市父母的眼中,肯定觉得作者夫妇是要毁了这个孩子。然而一年的乡下生活改变了天天,也改变了作者夫妇,一家三口都长大了、正常了。
  作者冯丽丽的文字像摄像机一样忠实记录着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孩子天天的细微变化。作者在书中没有推销观点,没有抱怨批评,虽然她有非常浓郁的情感,却一直控制着不去表达,不去说破。作者冷静、克制、琐细的笔法,很像那种昂贵的光学镜头,捕捉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节。而那样的细节,正是令成人世界的我们思绪万千、心灵震颤的部分。
  书中的乔老师给读者的印象最为深刻。有人感慨自己生活中怎么遇不见这样的好人,有人设想假如天天的父母没有遇见乔老师,孩子的状态还能否好转……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并不缺少乔老师这样的人,甚至每个人都有成为乔老师的可能。天天的父母有幸遇见乔老师,是因为他们有幸没有像许多其他成年人那样自以为是、故步自封,他们能听得进去别人的话,能认真检讨自己,能有不依常规付诸行动的勇气。
  现有的林林总总的育儿类图书为我们提供了种种解决之道、成功之钥,而本书作者一家三口,却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它别开生面地向我们展示了日常经验之外的情与景,痛与爱。
作者简介
  冯丽丽,女,河北省邯郸市人,70后,大专学历,无固定职业,长期在三联书店等多家出版社、杂志社担任兼职校对。
目录
序:还原真实生活的颗粒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不是尾声
附录:生活还在继续,问题层出不穷
致谢
媒体评论
  ★本书作者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与众不同,这不是逃避,是清高。有些人的清高就是这样,不是做作,是骨子里带来的,以极尽简单、自然的方式呈现着。本书的文字也是这个特点。有的人可能以为这样平实的文字写起来简单,没文采,其实,这样的文字才需要功力,是好文字。画鬼容易画人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学者、作家、经典教育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
  ★下乡养儿,不仅给城里孩子一个接近大地山川、见证万物生长的童年,也让生活回到最朴素的原点。在这对平凡夫妇的育儿故事里,我似乎得到了某种慰藉,却又深感不安。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向天地开放的年轻生命,也为今日不曾带自己的孩子久居乡村而耿耿于怀。
  ——熊培云
  ★本书真实呈现了父母及孩子的困境,有问题人生的常态,但关键在于怎么对待问题。育儿就是育己,这话看上去俗烂,实在是真理,因为所有孩子的问题均是父母的问题。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世上最艰难的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爱他的目的,是为了让他离开,去过自己独立自由的生活。
  ——冉云飞
  ★我童年时,全家从县城下放到农村。母亲因为我的兄弟姐妹丧失了在城镇接受教育的机会,经常长吁短叹,“进城”也就成了我们的人生目标。而今,我们实现了当年的梦想,把儿女生在了城市,却发现子侄辈与大自然隔得那么远。庄稼生长、牛羊吃草,这种平常景象,他们只能在视频中看到。下乡养儿,对今天多数住在都市中的父母来说,是一种奢望。佩服本书作者夫妇的勇气!
  ——十年砍柴
前言
  序:还原真实生活的颗粒感
  三川玲
  一
  《下乡养儿》有一种迷人的气质,从第一行起便欲罢不能,我丢开了手头一切要紧与不要紧的事情。中间去老友家喝了一次酒,把书落在她家,第二天一早便去讨回。《读库》分两期连载这个作品,本是双月刊,中间还隔了一期,整整半年我都沉浸在冯丽丽笔底的那个世界之中。
  在将其作为亲子书讨论之前,我想首先强调一下这本书的文学性。我知道有两类文字深受欢迎。一类是反映人们梦想的,那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世界,比如我们的武侠小说,来自外星球的都教授,孩子们的《哈利·波特》和《冰雪奇缘》;一类是再现现实的,读者看了会深感共鸣,觉得写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事情。后一种作品的魅力在于,读者“被看见”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在无限沉醉之间,你似乎能听见一根手指在轻轻叩开你的心门。
  本书的迷人气质来自于后面一种。这个作品有两个文学特点,第一是事无巨细纤毫毕现的流水账,作者冯丽丽像摄像机一样记录着他们的生活。这种文学手法让我想起我对相机镜头的感受。一些高级的光学镜头能够拍出超肉眼的效果,而冯丽丽冷静、克制、琐细的笔法,很像那种昂贵的光学镜头,捕捉到我们肉眼不见的细节。而那样的细节,正是令我们思绪万千、心灵震颤的部分。我看罗中立那比照片还写实的油画《父亲》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受。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表达上的克制。冯丽丽在书中没有推销观点,没有抱怨批评,没有推崇赞美,她有非常强烈浓郁的情感,却能一直控制住自己不去表达,不去说破。心理学有个治疗方法叫“隐喻”,通过故事的暗示性来达到治疗效果。隐喻发生在人的右脑,其力量之强大,可以影响人的潜意识。削弱隐喻力量的方法就是说破。
  高级光学镜头感下的生活、表达克制的作品,却注定要让读者思绪万千、万马奔腾。他们可以站在自己的生活立场大发议论,可以解读出各种各样的意义和内涵。这就是文学批评里所说的“形象大于意义”。
  本书的高超文学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讨论、反思的空间。
  二
  显然,本书也是一本彻头彻尾的亲子书,而且是我们从来没见过的那种亲子书。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个案都以成功践行者的面目出现。书里的孩子都是成功的,都上了哈佛耶鲁或北大清华;家长在书里也是成功的,拥有强大的内心、生活的智慧。然而,《下乡育儿》里的角色却是软弱无力的。孩子天天换了几个小学都无法适应,最后辍学在家,一直延续到九岁,最后变得连睡觉都害怕,因为总是噩梦连连,一家人只能在深夜里玩倦了才躺下,以至于很久没有见过太阳。执行家庭教育的父母也看上去懦弱无能,没有单位,做着散工零活,从事的工种也是出版业里最辛苦最琐屑的校对。到了乡下,连农村大妈的小孩都斗不过。用老六的话来说,这是一对有社交障碍的夫妻,带着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
  但是,我始终无法简单地把戎先生冯丽丽夫妇贴上人生失败者、性格懦弱者的标签,书里面隐藏着大量相反的信息。比如,他们自己的房子在东大桥,那可是北京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地段,世贸天阶和芳草地就在那里,中国但凡时尚一点的时装片都在那里取过景。戎先生是有正式单位的,他是为了专心陪伴天天而辞职的。夫妻俩也绝对不仅仅是在角落里默默看错别字的校对,因为戎先生每天都给自己安排了大段的写作时间,冯丽丽也写出了如此高超的文学作品。他们虽然是沉默的大多数,但他们的心也许比天还高。
  他们是有选择余地的,但凡有一点点企图心,也许会过得比你我更加光鲜。
  在缺乏进取心的同时,他们却拥有莫大的放下的勇气。试问我们当中,论放得下,谁有跟他们夫妇匹敌的勇气和决心呢?
  这不是我们熟悉的选择,它营造了一种陌生的语境。我开始猜想,在冯丽丽和戎先生的世界里,究竟什么算是成功,什么算是幸福,人一生应该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三
  天天在乡下,普通儿童该做的事情——学习读书,有明确目的的游戏,一样都没有。天天做的事情,在家庭分工上,是我们家奶奶做的——买菜、做饭、洗衣、放羊。这些事情,作为曾经是妇女主任的奶奶,也觉得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放在我们家小丸子上面,奶奶肯定觉得我们要毁了这个孩子。
  陶行知说,儿童生活即儿童教育。教育者也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但是,我们越来越少给儿童真正的生活,我们提供给儿童的,都是虚假的购买来的生活——比如农作,是去大棚里面摘下成熟得刚刚好的草莓,然后用比市场更贵的钱去购买;我们不去真正的沙滩上玩沙子,不在真正的泥地里玩泥巴,而是到商场围起来的15平方米里面,花30元玩一小时干净的沙子;我们不在田间地头、小区楼下跟小伙伴游戏打闹,却在优雅漂亮的早教机构,跟一群突然认识的孩子进行“社交”。长此以往,当我们看到真正的儿童生活时,都以为那是儿童最不该过的生活。
  这令我想起现代学校的起源。蒙台梭利创办的儿童之家是现代幼儿园的雏形,她创办儿童之家的主要目的,首先是要解放孩子的妈妈和爸爸,让他们可以放心去做自己的工作;其次是提供给孩子水准稳定的教育。我们知道,有些家长的教育水平高一些,有些则低一些,有些甚至很低。对于那些水平较低的家庭(他们通常也位于社会底层)的孩子来说,学校教育,尤其是福利性质的义务教育,无疑是个巨大福音。但是,无论学校的老师,还是教育主管,或是学生家长,似乎都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学校把孩子们集合在一起,好像是为了生产出整齐划一的标准件,因为不符合标准件要求的孩子,就被认为是不合格的儿童;学校的教学过程,好像是给流水线的一个个瓶子灌装饮料,如果一个瓶子没有灌够内容,人们总会责怪瓶子大了小了,或者没有放到合适的位置。
  但是,孩子本来就不是标准件,也不是流水线上等着被灌装的瓶子,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有着自己尊严和个性的生命。
  因此,我们不应该指责为什么有些孩子不符合学校的标准,因为他们本来就不应该符合什么标准,他只需要成为他自己。因此,我们也不能指责一个儿童为什么装不进去学校的知识,因为学习的过程本不是灌装的过程。
  书中,对天天的教育起了重大作用的乔老师,当年因为一个得意门生为了一件小事精神分裂,进了精神病院,便毅然考了教育研究生,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可上完研究生,她还是搞不懂这个问题,就去当了幼儿园老师。她要从孩子最小的时候开始观察。乔老师如此内心独白:
  最后,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不健康的,把智力,也就是学习知识,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身体、意志、情感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其实这些才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智力就是建在沙丘上的大厦,很脆弱的。所以后来我在幼儿园,就开始帮助一个一个脆弱烦恼的孩子,让他们都变得快乐强壮。
  乔老师想让天天和其他孩子过的,正是孩子本来应该过的儿童生活。而乡居一隅的冯丽丽、戎先生、乔老师,他们也在尝试成年人本来应该过的一种生活。冯丽丽这样描述她的乡居时光:
  窗户的灯光照着院子。鸡鸭狗兔羊都安安静静。天天坐在我腿上,我抱着她。
  村子里有说话的声音,狗叫声,电视响声,蟋蟀叫声,还有烧火的烟味,做饭的香味,泥土的湿味。
  过两天我们就可以去西瓜地买西瓜。头伏萝卜二伏菜,我们可以种白菜和萝卜。中秋节我们可以看到清清楚楚的月亮。……冬天烧土暖气的时候,我们可以在炉子里烤我们自己种的红薯。
  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朋友都渴望的一种生活。当然,每个人想过的理想生活并非只有这一种。可惜,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能做理想生活的旁观者,有勇气真正参与进去的,只有冯丽丽夫妻这样的少数人。
精彩书摘
  天天刚上幼儿园的时候非常紧张,两个月后,我和她爸爸戎就给她换了一家。可她还是很紧张。没几个月,我们又给她换,结果依然糟糕。接下来我们拼命给她找“好”幼儿园,又换了第四个、第五个。幼儿园越来越贵,离家越来越远,天天却越来越焦虑。最后每次到了幼儿园门口,她都要抓着我的手不放,纠缠很久才能进去。
  终于上小学了,我们以为会好一点。至少她很聪明,功课不成问题。可是第一天上学回来,她就哭了,说规矩很多,她很害怕。我们想,时间长了也许就习惯了,但是她每天回来都哭,晚上不敢睡觉,担心一醒又要上学。两个星期后,她就不敢进校门了。我们想了各种办法,跟老师也沟通了好几次,没有用,天天到了校门口就脸色苍白,身体僵硬,站在门口,不管怎么劝怎么推,也无法走进那个普普通通的大门。好几次我们只好又拉着她走回家。
  最后一次,当她还是不敢进学校时,我和戎决定放弃。当我们拉着天天的手往家里走,她大哭,我也眼泪哗哗流。
  我和戎本来都有全职工作,天天退学后,为了陪她,我们又找了新工作,给出版社和杂志社当编外校对员,有很多自由时间。
  没想到退学之后,日子更艰难。
  天天怕别人笑话她不上学,星期一到星期五不敢出门,只到了周六、周日才和我们一起逛逛公园和商店。楼里的飞飞和浩浩,每天放了学要参加很多课外班,回家还要写作业,天天经常去敲门,可是他们都要写作业,周六日要上课外班,没有空玩。于是她从早到晚都待在家里,除了让我们陪她玩过家家、捉迷藏以外,就是坐在沙发上看动画片。
  我们俩打起精神,努力陪她玩,天天什么时候醒,我们就什么时候陪着她,她什么时候想睡了,我们才睡。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