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爱弥儿》[26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爱弥儿

  •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11-01
  • 热度:9939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经典教育:爱弥儿》共分为5卷。每一卷的儿童年龄都各不相同,并根据儿童的年龄总结出了相应的教育原则和内容。
  第一卷,卢梭以小于两岁的婴儿为教育对象,告诉父母怎么进行恰当的体育教育,以让孩子能真正地自然发展。
  第二卷,卢梭以2~12岁的儿童为教育对象,告诉父母孩子的智力还未发育成熟,很难进行真正的思考,所以建议父母重点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第三卷,卢梭以12~15岁的青少年为教育对象,他认为青少年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进行相应的智育教育。
  第四卷,卢梭以15~20岁的青年为教育对象,此年龄段的孩子开始逐渐接触社会,德育教育是为关键的教育。
  第五卷,卢梭开始重点论述对女孩的教育,他以10岁为分界点,分别论述10岁前和10岁后的女孩应该如何教育,同时还告诉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爱情教育。
作者简介
  卢梭(1712-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爱弥儿》《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等。
目录
序言
第一卷 婴儿期(0~2岁)
一、为什么教育对孩子很重要
二、做个自然的施教者
三、教育者的任务是让孩子发现做人的准则
四、教育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
五、善恶是非原本就在孩子的本性里并存
六、教孩子说话不能急于求成
第二卷 儿童期(2~12岁)
一、不要过度呵护婴儿期的孩子
二、童年,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三、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法则”
四、警惕,不要在孩子心中种下恶的种子
五、孩子的大脑就像一面镜子
六、锻炼孩子的体力是培养其智力的前提
七、让孩子的感官先发展起来
八、爱弥儿12岁了:变成成年人的前夕
第三卷 少年期(12~15岁)
一、特别的“童年第三阶段”
二、教会孩子阅读“世界”这本书
三、感觉和经验是孩子真正的也是唯一的老师
四、给孩子创造天然、生动的环境
五、身体的锻炼和思想的提升要齐头并进
六、爱弥儿15岁了:培养孩子独立的判断力
第四卷 青春期(15~20岁)
一、爱弥儿16岁了:迈进成人的世界
二、爱弥儿18岁了:博爱的年龄
三、爱弥儿20岁了:爱的年龄
第五卷 婚姻
一、两性教育的差异和女孩教育的关键
二、10岁前,女孩的身体发育要先于精神塑造
三、10岁后,女孩教育要以品行修养为主
四、爱弥儿的理想伴侣:苏菲
五、爱弥儿和苏菲:幸福来临的时刻
六、游历中的爱弥儿:拓展内在的心灵视野
七、爱弥儿和苏菲的婚姻生活
媒体评论
  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保护好自己的孩子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教会他在成人之后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我们要让他学会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如何做到宠辱不惊,甚至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还要让他学会如何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的炙热岩石上生存
  ——[法]卢梭。
  应该把这套书送给每一对新婚夫妇,每一位进入产房的妈妈,每一位幼儿园的教师,每一所学校的图书馆,以至,每一位父母。
  ——编者
前言
  序言
  提起让·雅克·卢梭这个名字,很少有人不知道的。卢梭是法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可以称得上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引领着启蒙运动的发展。
  卢梭1712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1778年卒于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他的主要著作有《爱弥儿》《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悔录》《社会契约论》《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哲学、社会观和教育方面。在哲学上,他主张“自然神论”和人性本善;在社会观上,他强调社会契约论;在教育上,他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自然人,以让孩子得到自由发展。
  具体来说,卢梭认为,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让孩子自由发展。教育的途径只有两种——生活和实践,逼迫孩子读书不在其列。
  同时,卢梭还主张让儿童接受劳动、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让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支配,并且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得到幸福。
  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卢梭于1757年写成了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1762年,《爱弥儿》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
  《爱弥儿》刚一面世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整个法国和西欧的一些资产阶级国家都为之震撼。在书中,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主张,并假设了一个教育对象——爱弥儿。
  卢梭的这种教育思想衍生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他让爱弥儿接受自然教育、劳动教育等,并且以爱弥儿为例,告诉父母如何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成果显著。
  全书共分为5卷。每一卷的儿童年龄都各不相同,并根据儿童的年龄总结出了相应的教育原则和内容。
  第一卷,卢梭以小于两岁的婴儿为教育对象,告诉父母怎么进行恰当的体育教育,以让孩子能真正地自然发展。
  第二卷,卢梭以2~12岁的儿童为教育对象,告诉父母孩子的智力还未发育成熟,很难进行真正的思考,所以建议父母重点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第三卷,卢梭以12~15岁的青少年为教育对象,他认为青少年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进行相应的智育教育。
  第四卷,卢梭以15~20岁的青年为教育对象,此年龄段的孩子开始逐渐接触社会,德育教育是最为关键的教育。
  第五卷,卢梭开始重点论述对女孩的教育,他以10岁为分界点,分别论述10岁前和10岁后的女孩应该如何教育,同时还告诉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爱情教育。
  18世纪,卢梭就可以提出根据年龄划分进行教育的主张,这无疑是非常先进的。虽然其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但总体来说仍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虽然《爱弥儿》有如此重要的价值,但却被世人评价为一本“好书”,但却不是一本“好读的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特意编译了此书。
  在领会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我们巧妙地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外语转化为中国人容易接受的语言,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其中的深刻内涵。
  教育孩子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的事业。翻开《爱弥儿》,领略卢梭的教育观点与方法,定能让你的教育之路更加平坦,让你的教育更加有效。
精彩书摘
  任何事物在最初被造物主创造出来时都是完美的,一旦经过人类的加工之后,就会变得破败不堪。
  人们强使一种土壤里长出另一种土壤里才能长出的作物,强使一种果树结出另一种果树才能结出的果实;他们打乱气候、季节的变换规律;他们虐待他的狗、马和奴仆;他们颠覆众生,扼杀一切事物的天性。
  而且,他们还钟情于相貌丑陋和形状怪异的东西;他们不喜欢事物的本来状态,甚至对自己的同类也是如此,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把人当作马进行训练,或者把人当作树木进行修剪。
  可就目前的处境来看,多亏了这种训练和修剪,否则人类的情况可能会更不堪。如果一个人自出生之日起就没人教养的话,那他的未来就不会有什么希望。
  一切诸如偏见、需求、权威和先例等社会制度和习俗都加在他身上,除了扼杀他的天性,这些东西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就好像长在道路正中间的小树一样,他的天性遭受着路人的随意践踏。
  拜托你,慈祥而有洞见的母亲,只有你能让那些人另寻他路,保护这棵小树不受那些舆论的伤害。在你的精心灌溉下,它一定能结出硕大的果实,到时候你定会喜出望外。
  你要趁早构筑起一道围墙来保护孩子的心灵。或许,别人可以画出这道围墙的范围,但栅栏必须由你来安。
  只有培育,小树才能发芽;只有教育,孩子才能成长。
  想想看,即使一个人一出生就拥有强健的身体,拥有巨大的力气,但却不知道如何使用,那这种身体和力气也是毫无用处的,甚至它们还会给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即让别人误以为他不需要任何帮助。
  可以这么说,这会使人一直处在孤独当中,还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就已经非常遗憾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我们同情婴儿遭受的一切,但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如果人类一出生时不是婴儿,即没有经历婴儿期,人类或许早已灭亡了。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