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Google工作法》[22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Google工作法

  •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8-01
  • 热度:8529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提升工作效率的不是流程,是人!靠技巧节省几分几秒毫无意义,你需要的是创造未来的Google工作法。
  邮件是“等待文化”、即时通讯是“实时文化”,直接见面*有效率
  制造混乱的集体头脑风暴才能产生创意思维,总结报告对追求成果无益
  不打破规则就不可能取得10倍的成果,要像公司所有者一样思考
  上下级交流也是工作成本,通过团队活动增强职场的心理安全
  去学校学习不如向同事学习,应该学习的不是知识而是经验
  睡午觉、吃零食,放松自己也是你的工作职责
  拥抱变化,不要成为习惯的奴隶,用离开公司来衡量自身价值
  破坏自己工作的人,将创建下一个时代!
  提高效率不是提前几个小时完成工作,而在于有更多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创造更多价值!
  1.来自Google内部的高效工作法,并融入部分摩根士丹利工作有益经验,切身体会优质外企的工作氛围。
  2.57个技巧大解密,效率提升10倍,发邮件、想创意、和同事相处等多种场景全面覆盖,扫除你在工作上的各种障碍。
  3.作者是谷歌学习策略部原部长、摩根士丹利公司培训与开发部副总裁,一直致力于“创建新的工作方法与更好的公司”。
  4.日本亚马逊商管畅销书,日本读者评选“2018年商业书籍大奖赛”商业实务类图书。
内容简介
  《Google工作法》是一本介绍Google内部高效工作法的经管图书。
  工作高效的人为什么不爱用邮件?为什么明明很努力工作,却怎么也做不完,而且还不顺利?本书传授57个核心技巧,一次性把Google的高效秘密倾囊相授。
  AI时代来临,与其担心工作是否被取代,不如改变低效的工作方式,找到让个人或者企业立足的强有力资本。所谓高效,并不是快速完成某项工作而已,而是把更多时间留给更有价值的工作。把握这个核心,就能很好地理解Google为什么能成为令全世界侧目的高科技企业。
  本书适合企业中各个层次的读者阅读,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
  Google“每一分钟”的使用方法都不一样!
  *不把工作带回去。
  *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
  *不要过分依赖邮件。
  *不做过多分析。
  *需要休息的时候就休息一下。
  *考虑让自己的工作消失。
作者简介
  作者
  彼得·费利克斯·格日瓦奇(Piotr Feliks Grzywacz)
  出生于波兰,曾旅居德国、荷兰、美国等地,2000年迁居日本。
  2002年出任贝立兹公司国际商务部门亚太地区主管,2006年转任摩根士丹利培训与开发部副总裁,2011年进入谷歌负责人才发展业务,2014年转攻全球化学习策略,活跃于人才培育、组织发展、领导能力开发等领域。
  目前担任Pronoia和Motify两家公司的负责人,前者为经营顾问公司,为各大企业提供商务策略、创新开发咨询,以及管理岗位培训、组织发展等服务;后者则为人事管理系统公司,专门开发全新的工作模式,并为客户提供咨询建议。
  译者
  朱悦玮,大连人,曾翻译出版《麦肯锡工作法》等书。
目录
题记
引言
前言
为什么日本的企业生产效率低下
1.过度推迟讨论
2.过分讨论
3.过度的交流
改变工作方式方法才是生存之道
第一章 让你比世界更快的工作术
一次结束
过度“推迟”会浪费许多人的时间
不要“推迟讨论”
当场做出决定
活用“身边的人”
即便“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好”仍然能够采取行动的人才会成功
增加“现在”的密度
不要被邮件夺走时间
不用邮件,所有人同时工作的话可以将工作时间缩短到原本的十分之一
绝对不要用邮件来进行日程调整
为了提高效率,英语必不可少
直接见面最有效率!
邮件是“等待文化”,即时通信是“实时文化”
限制访问是阻碍竞争的主要因素
给“尽快”规定一个期限
由委托人来决定优先顺序
创意性工作也需要规定期限
大胆地将期限提前
集中精力于此时此刻……不要让多余的事情占用大脑资源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选择衣服上
对“此时此刻”持有明确的目的
事先预测、控制局面
将一周每天要做的事情区分开
选择舒适的工作环境
第二章 没时间去进行逻辑分析!
与逻辑和分析相比“灵感”更重要
没有结论的分析毫无意义
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创意思维需要活用集体智慧
多准备一些灵感的提示(线索)
通过制造混乱让大脑活跃起来
靠集体智慧才能产生创意思维
有“灵感”才有新创意
只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不可能开发出新产品
将乍看上去毫无关系的东西联系起来就可能创造价值
什么时候需要逻辑思考,什么时候应该依靠直觉
Youtube的失败
一味地模仿不可能实现差异化
企划会议不需要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式的会议无法拓展思考
需要的不是“评价”而是“成果”
独自思考不如大家一起思考
东京是诞生创意的沃土
积极听取不同类型和立场的意见
第三章 取得10倍成果的方法
目标不是提高10%,而是提高到10倍
不打破规则就不可能取得10倍的成果
做一个敢于打破规则的人
承担风险是为了取得成功
“比去年提高10%”这一目标的错误之处
活用“20%规则”的方法
为了走入新的阶段必须“让自己的工作消失”
think like an owner
成功取得10倍成果的人的共同点
1.拥有预见性
2.换位思考
3.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4.敢说真话
5.主动承担责任
6.积极参与交流
7.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8.打破常规
9.不害怕失败
10.勤于思考、保持怀疑
11.改变视角
第四章 创建提高工作效率的人际关系的方法
用“实物”说话
消除交流无用功的方法
上司也是成本!
与部下的交流每周一次就够了
让自己平易近人
告诉部下“上司的使用方法”
为什么在我的办公桌上会出现“彼得神社”
通过团队活动提高职场的“心理安全”
因为信赖所以能恶作剧
如何创建心理安全程度较高的环境
创建“反馈渠道”
绝对不能完全否定对方的意见
日本企业原本就有的做法
提高工作效率的不是流程而是“人”
你的人际圈将改变你的人生
见到关键人物的时候应该说什么
发现最有能力的人
改变人际关系的优先顺序
与关键人物建立联系
不要“take”而是“give”
接近关键人物的方法
如何在有很多人参加的派对上给对方留下印象
利用脸书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
第五章 迅速学习必要技能的方法
应该学习的不是知识而是经验
“检索时代”学习的基本原则
与学习相关的“询问”规则
向擅长工作的人询问
在职场中“学习”
利用反馈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情报
工作前进行“前馈”
实践比研修更容易获得自信
通过交流学习
多参加交流
不要排斥不同领域的人
将sns活用到学习中
孤身一人不如齐心协力
“for”与“with”
为什么要学习
不断改变,坚持学习
第六章 谷歌的轻松工作方法
留出关闭电脑的时间
正念会议
将同时进行多项工作的时间与专心致志的时间区分开
同时进行多项工作的技巧
应对感情波动
睡午觉、吃零食、放松是自己的责任
用性善论来管理企业
终章 破坏自己工作的人,将创建下一个时代
为了不让AI抢走自己的工作
分析时代的发展变化
如何掌握最新的科技
积极尝试热门应用程序
就算对技术细节不了解,也要跟上趋势
不要害怕变化
你是否成了习惯的奴隶
离开公司才知道自己的价值
工作不能“和昨天一样”
波兰剧变带来的伤痕
现在的世界绝对不是理所当然的
媒体评论
  转职7次,创业1次,体验了各种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法。经常会被相对传统的日本企业否定,但是看完这本书觉得自己的想法得到了作者的肯定。我将工作经验系统总结后教给新人,作为自己工作多年蕞重要的成果,这一点在书籍中也得到了认可。这是一本让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一边喝酒一边愉快地谈工作的好书。
  ——日本读者のびー
  我喜欢作者和他介绍的工作法,我原先觉得Google离我很远,但这本书将这家公司的工作方法通俗易懂地介绍给了读者。内容很受用。
  ——日本读者YA
前言
  初次见面,我是彼得·费利克斯·格日瓦奇。
  我生于波兰,2000年来到日本,曾担任摩根士丹利公司培训与开发部副总裁,后来在谷歌从事与亚太地区人才开发和人才教育战略相关的工作。现在担任企业战略与革新管理顾问,负责管理岗位培训,为“创建新的工作方法与更好的公司”提供支持,同时我还从事一些与人事技术开发和新事业开发项目相关的工作。
  那么,说起谷歌,大家都有什么印象呢?
  搜索网站、最先进的企业、福利很好……
  这些说得都对,但我在谷歌工作时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必须以全世界最快的速度取得成果”这一谷歌特有的强烈的使命感。
  谷歌的员工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够取得现在的10倍的成果,并且正在将其变成现实。
  1997年,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注册Google.com这个域名的时候,谷歌的品牌价值大概只有0日元,但到了2016年,谷歌的品牌价值已经超过14.5兆日元。
  谷歌的年利润平均到每一名员工的身上大约是1258万日元。用同样的计算方式来看日本的大型企业,松下是300万日元、日立集团是311万日元,前者的生产效率为后两者的4倍。我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差距,主要是因为工作方法与组织结构上的区别。
  翻开这本书的读者,或许有“工作总也做不完”“明明要做很重要的工作,却被琐事缠身,结果什么也做不了”之类的烦恼吧。
  相信本书中的内容,会给您带来一些帮助。
精彩书摘
  有时候就算工作不得不推迟,但结论和决断绝对不能推迟。如果召开了会议却没有做出任何决定,将会对接下来的工作进程造成巨大的影响。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公司内部会议上讨论某个问题,却无法当场得出答案,于是会议便草草结束。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有可以当场做出的决定。
  比如“现在我们已经掌握这些情况,所以先将这部分确定下来,剩余部分下周再确认”,这样的话至少可以先继续进行确定部分的工作。
  要想让工作迅速进展,一定要给“做出决定”规定期限。
  比如“明天必须做出决定”或者“下周之前做出决定即可”。就算有的问题需要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出决定,也不能永无止境地思考下去。所以应该规定一个期限,然后在期限之内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如果工作没有截止日期,那么人在工作时难免会拖拖拉拉。工作的截止日期可以使人产生“必须在截止日之前做完工作”的责任感,从而集中自身的注意力。
  行动是决定的结果。迅速地做出“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之类的决定,可以使行动变得更有效率。如果在做决定上花费太多时间就会迟迟无法展开行动。
  有的人优柔寡断,觉得“这个办法挺好,但那个办法也不错”,就永远也无法踏出第一步。还有的人害怕失败,觉得“这个选择风险太大了”,总是不肯采取行动。事实上,“不做”也是一种决定。而“不知道到底应该做还是不做”则只是逃避做决定的借口罢了。
  当然,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时,或许不急着做决定,而是退一步用更加全面的视角来进行思考更好。还有的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动解决。但是对商业活动来说,推迟做决定总是弊大于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