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36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12-01
  • 热度:8489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围绕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立中所起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党的意识形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于现实生产关系的型构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重点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现代化经济制度体系的基本内容、运作机制、价值追求,分析中国共产党开创经济发展现代化道路的内生动力逻辑、自主发展逻辑、开发开放逻辑,提炼中国经济发展对人类经济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作者简介
  孟捷,生于1967年3月20日。籍贯山东济南,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现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学、技术创新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学方法论。
目录
作者简介
丛书编委会
总序
导言 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
一、在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三维市场经济
三、党的意识形态的经济作用
四、本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成就与战略
第一节 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成就
第三节 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战略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战略
第二章 用什么样的理论解释中国经济发展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类话语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参照系、市场失灵和国家的经济作用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更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
二、参照系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动态效率
三、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家理论
第三章 农村改革、城乡关系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第一节 农地制度改革及其经济后果
一、农地制度改革历程与农村经济绩效
二、经验总结及启示
第二节 我国城乡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前城乡关系的发展图景
二、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发展的阶段划分及演进过程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
第三节 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和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农民工的发展历程
二、半雇佣工人化的农民工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三、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第四章 三维市场经济中的地方政府竞争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和地方财政行政关系的历史沿革
一、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的权力收放循环(1949—1978年)
二、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向地方放权(1978—1992年)
三、第三阶段:市场化改革下的分权与集权并行(1992—2012年)
四、第四阶段:新时代以来的新型央地财政经济关系(2012年至今)
第二节 地方政府竞争的制度前提
一、地方政府竞争的四个制度前提
二、地方政府竞争与多层级产业政策体制
第三节 租金的生产性使用和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政治经济学
一、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既有理论:一个批判的简述
二、制度-垄断地租和中国地方政府对营建环境的投资
三、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双重结构
第四节 结语
第五章 生产性效率、工业化和中国经济增长
第一节 工业化: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
一、经济增长核算框架中工业化的贡献
二、“卡尔多-凡登法则”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适用性
第二节 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结构和制度特征
一、经济增长路径及其转换的效率特性
二、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相对效率特性
第三节 生产率增长的源泉:替代性观点的含义
第四节 结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互补性
第二节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所谓“不平等竞争”问题
一、市场准入与垄断领域的改革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与金融体制改革
三、劳动力成本的差异与市场竞争
四、税收负担的差异
第三节 平等竞争环境下国有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国有经济改革亟待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二、为什么说股份公司模式不能解决问题
三、国有信托基金制改革三原则
四、关于改革试点工作的一些建议
第七章 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实践转型与理论贡献
第一节 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实践逻辑
一、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四次转型
二、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实践特征
第二节 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一、准确定位宏观调控的政策边界
二、大力拓展宏观调控的内涵和外延
三、进一步凸显结构性调控的特色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第一节 新常态和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阶段
一、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问题
二、新常态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逻辑
一、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为自主研发和创新提供足够的激励——供给侧结构型改革的意义
第三节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一、国家创新体系和有为政府
二、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第九章 对外开放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我国对外开放历史回顾
第二节 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机理
二、对外开放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三、对外开放战略的深化与调整
前言
  总序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著名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从1954年开始,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多卷本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轰动了国际学术界,影响深远。在这一皇皇巨著中,李约瑟博士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在从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的长达1700年的时段里,古代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长期领先同期的西方社会,可为何从公元十七世纪起,却开始落后于现代西方国家?“李约瑟之问”一出,迅即成为一大学术热点。人们纷纷从农耕社会、皇权政治、官僚制度、科举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制度、阶层划分、价值评判、经验科学、科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解读,莫衷一是。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经过七十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断探索,尤其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而且开辟了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正在形成和开创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独具特色和持久魅力的“中国之治”理想图景。
  “中国之治”理想图景内蕴的当代中国发展奥秘,归结为相互联系又一体化贯通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三大“要素”所构成的“时代之问”:一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二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国内外学术界就如何系统总结和科学回答创造“中国之治”理想图景的“时代之问”,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比如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民主集中制、干部制度、决策执行高效互动关系、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央地关系等,提出了许多有见解、有深度、有价值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式,对于深入理解“中国之治”的奥秘,形成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深入推进“在回答‘时代之问’中探寻‘中国之治’的奥秘”这一时代课题的研究,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办公室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支持下,在2018年底系统策划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系列丛书”研究计划,邀请上海社科理论界相关研究领域有丰富前期研究成果,并具有宏观历史视野和深厚实践经验的中青年专家学者,进行专门研究。
  出版这套“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系列丛书,其目的在于全面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建立新中国后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大发展领域所创造的制度性原理、所形成的运作机制、所体现的价值追求、所型构的内在逻辑、所贡献的人类文明成果等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对建构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知识解释体系、制度解释体系、话语解释体系做出阶段性的努力,并成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和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国家和上海70年的伟大实践和光辉历程,凝结着一系列重要经验、价值指向、制度建构、文明成果,这些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取之不竭的创造源泉和思想养料。
  新中国70年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历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指引我们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庄严地写入党章,载入宪法,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产生,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谱写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新中国7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一部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理论,开创新境界,指导新实践的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全新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历史。
  上海社科理论界要在系统总结新中国70年历史的基础上,整体性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纵观新中国走过的70年不平凡道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始终能够在关键时期面对事关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给出科学的解答,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断开辟出新局面、新境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思想的壮丽重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要有大历史观,要在系统总结新中国70年历史乃至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基础上,在古今中西的宏大历史格局中着力开展整体性、贯通性研究,充分展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独特思想魅力和巨大实践伟力。
  上海社科理论界要着力加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研究阐释,把制度理论研究作为理论界一项长期战略课题,推出更多的成果;要围绕全会提出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制度安排、重大工作部署,开展多学科深入研究,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实践取得的重大成果,结合落实中央交给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谋划和推动上海长远发展,加强研究选题策划,提高研究阐释质量;要紧密结合新中国70年的历史研究,着力讲清楚70年历史性变革中蕴含的制度逻辑,讲明白70年历史性成就背后的制度优势,推出更多有思想深度,有理论水准的研究成果,切实体现上海社科理论界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上应有的担当。
  值此“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系列丛书付梓之际,谨向为此套系列丛书的顺利出版提供各种支持和贡献的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系列丛书的主要作者唐亚林、孟捷、荣跃明、马西恒、包存宽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研处,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上海人民出版社王为松、周峥、鲍静及诸位审稿人。正是他们辛苦的组织、研究、撰稿,以及跟踪、审校、编辑,才有了本丛书的成功面世!
  70年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只能是弹指一挥间。然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砥砺奋进的70年伟大历程,值得上海广大社科工作者持之以恒,不懈探究其深刻的运行逻辑和发展规律。我们期待此套“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系列丛书,既成为上海社科理论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出的具有学术价值、实践价值和传播价值的高质量学术成果,又成为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系统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启发性的献礼之作。
  是为序。
  徐炯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