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39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8-31
  • 热度:8309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该书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阐释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对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全书共有17多万字,9章内容。第一章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第二章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快经济发展是统一的,第三章为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第四章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第五章为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第六章为治理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第七章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生态文化,第八章为以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第九章为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作者简介
  李军,男,汉族,1962年2月出生,湖南安乡人,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8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共海南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前言
综述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二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第三节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正处于历史关键时期
第二章 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快经济发展是统一的
第一节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第二节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第三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第三章 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第一节 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节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第三节 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第四章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第一节 深刻理解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大意义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
第三节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全局和融入其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第五章 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一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第二节 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三节 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第四节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推动城镇化向质量提升转变
第六章 环境治理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
第一节 顺应人民对优美环境的期盼
第二节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第三节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第七章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生态文化
第一节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第二节 营造全社会的良好生态文化氛围
第三节 构建生态文化重在以知促行、以行促知
第八章 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第二节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第三节 用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第九章 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一节 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源流
第二节 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 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鲜明特色
第四节 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重在知行合一
后记
前言
  前言
  在当代中国,如果挑选关注度、认可度、美誉度最高的字眼,毫无疑问, “生态文明”一词当在其中。
  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清洁的环境——越来越珍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越来越紧迫;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越来越成为潮流。
  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历史阶段,习近平同志展现了超前的战略眼光和务实的工作作风,那就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为之不懈奋斗。
  ——实践之早。1974年,习近平同志任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支书时,带领村民修建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化村,解决了村民做饭、照明等困难。用沼气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能源代替木柴和煤炭,显示了习近平同志对能源领域新生事物的高度敏锐,成为他践行生态保护、循环发展的早期成功尝试。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专门建议他的联系点淳安县下姜村用建沼气池的办法来避免村民砍伐山林、破坏生态,并传授自己在梁家河插队时的相关经验。
  ——历时之长。从上世纪70年代在梁家河建沼气池,到80年代在河北省正定县制定“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的良性循环生产结构发展规划,到世纪之交在福建推进生态省建设,到本世纪初打造“绿色浙江”,一直到十八大后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美丽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执着追求,可以说贯穿了习近平同志从地方到中央工作的整个从政历程。
  ——论述之多。对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同志可以说是反反复复讲、不厌其烦讲、苦口婆心讲。仅以十八大以来为例,无论是在国内主持重要会议、参加座谈会、调研考察,还是在国外访问、出席国际会议活动,他都屡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有关重要讲话、论述、批示超过70次,浓浓的生态情怀溢于言表。
  ——阐释之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 …习近平同志这些通俗、鲜活,又充满哲理和睿智的话语,已然成为深受当代中国人喜爱的名言警句。
  ——作风之实。对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同志不仅讲深刻道理,而且提出许多有力举措;不仅有一般性的倡导,而且带头采取实际行动。不简单以GDP论英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批示要求查处腾格里沙漠环境污染、拆除陕西秦岭山区私建别墅… …所有这些身体力行,都充分体现了他的“钉钉子精神”,真可谓“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概言之,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执政理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了生态蓝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
  习近平同志在大队支书、县委书记、地委书记、市委书记、省长、省委书记直至党中央的总书记的岗位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生动实践——无论是在把握规律、制定政策方面,还是在锲而不舍、真抓实干方面,都引领了潮流、提供了范例,都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楷模。
  诚然,由于特殊的国情、特殊的发展阶段,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面临异常艰巨的困难,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把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领会到位、落实到位,只要我们像习近平同志那样重视、那样狠抓生态文明建设,一个“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必将留给子孙后代,必将展示在世界面前。
精彩书摘
  习近平同志用两个“清醒认识”,突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体现了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两个“清醒认识”凸显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极端严峻性。多年来,我国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但从现实情况看,资源约束趋紧,全国2/3的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老年期,400多座矿山因资源枯竭濒临关闭,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近60% ,2/3的城市缺水;环境污染严重,全国受污染耕地多达上千万公顷,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十大流域中劣V类水质占10.4% ,雾霾等极端天气频发;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37% ,荒漠化土地占27.4% ,生物多样性锐减。一组组数据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这样的局面再不下决心扭转,后果不堪设想。
  两个“清醒认识”揭示了我国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特殊艰巨性。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几百年发展过程中逐步显露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聚产生,呈现出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等特点,解决起来难度的确不小;这是因为,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1.28亿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在观念、技术、管理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双赢”确非易事;这是因为,面对生态环境的全球性挑战和人民群众生态意识的觉醒,我们没有回旋的余地,治理和保护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总之,生态环境旧的欠账和新的问题叠加、发展和保护双重任务叠加、国际国内两种矛盾叠加,实在是一场巨大的考验、一场持久的攻坚之战。
  两个“清醒认识”表明了我们党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坚定态度。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等地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今天那里成为不毛之地;楼兰古国湮灭于万顷流沙之中。这些教训值得我们牢牢记取。在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智慧和“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等生态伦理的哺育下,中华文明已延续了5 000多年。而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要繁荣昌盛,进而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积极顺应绿色发展的世界潮流,建设美丽中国。这既是对历史负责、对当代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两个“清醒认识”更是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深刻警醒。头脑清醒至关重要。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某些领导干部并不清醒。有的陶醉于通过透支生态换取所谓的发展成果,而对生态环境形势的严峻性视而不见;有的只把生态文明建设当成漂亮的口号,而不真正付诸行动;有的只把生态文明建设当成局部的、单项的工作,而不作为全局性、系统性的要事大事来抓,真正落实五位一体战略部署。由此导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思想不自觉、作为不主动、措施不得力。只有把这些糊涂认识切实纠正过来,才能把我国的环境治理好、生态建设好。
  二、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对此,多年来,一些地方在认识上有误区,实践中也走过不少弯路。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为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同志还形象地把二者的关系比喻成“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其中三句话值得我们深入学习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