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推荐PC阅读)》[45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推荐PC阅读)

  •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1-01
  • 热度:9569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针对目前公共服务区位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复杂与多元化,胡畔编著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以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区位评价为核心,以公平与效率为研究视角,探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理论体系、模型框架以及实证应用三大内容,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多学科、多元主体统一的研究平台与框架。在研究方法方面,《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城乡空间研究丛书: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以及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简称SPSS)为分析平台,运用了时间可达性、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以及因子分析、交叉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以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区位评价为核心,以公平与效率为研究视角,探讨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理论体系、模型框架以及实证应用三大内容。通过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研究中主客体关系的解析,提出了以设施为共同客体,从供给、使用主体以及规划协调中介三大方面共同认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模式;基于供需平衡原则建立了源于共同价值观的主体协调均衡理念,并形成了本书的区位评价理论框架;在此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协调公平与效率为主要目标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综合体系,并以南京市11个城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书可供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及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参考与使用,也可供规划编制单位相关技术人员,政府规划、建设相关部门公务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胡畔,女,江苏省镇江人,博士,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系讲师。2008年于南京大学地理学院区域与城市规划系获城市规划专业学士学位,2013年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获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与城乡总体规划、产业规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大都市边缘区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特征及规划方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51408318)以及中央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与方法研究”(SK2014001)。近几年先后在《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等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71403125)、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1项(12AZD100)以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十二五”规划究等课题的研究,参与多项城镇总体规划以及城市产业专题研究等项目。
目录
总序
前言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本书框架及研究方法
2 新时期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
2.1 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化
2.2 相关规划与配套标准
2.3 供给与使用的空间表现
2.4 新时期发展的核心矛盾
2.5 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要求
3 基本公共服务相关理论研究述评
3.1 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3.2 理论研究进展小结
3.3 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与突破点
4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理论框架与影响要素
4.1 区位评价理论基础
4.2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主客体以及主体间性
4.3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主体框架
4.4 区位评价框架构成主体影响要素分析
4.5 基于主体视角的区位评价基本原则
5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模型与框架
5.1 区位评价的共同价值观
5.2 公平与效率的空间评价模型
5.3 基于居民满意度与需求的问卷评价方法
5.4 基于供给主体的评价模型解释与修正
5.5 基于使用主体的模型优化
5.6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的综合评价框架
6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模型的综合应用
6.1 实证研究对象的选择
6.2 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现状特征
6.3 使用主体视角下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与需求评价
6.4 南京都市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公平与效率评价
7 综合评价总结及延伸性探讨
7.1 综合评价总结
7.2 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7.3 综合评价模型的可行性与延伸性探讨
7.4 新时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框架与内容建议
7.5 基于综合评价模型基础上的政府工作考核框架
8 结语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8.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