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大学·中庸(升级版)》[53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大学·中庸(升级版)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2016-01-01
  • 热度:8858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经宋儒二程和朱熹等人推崇,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虽然篇幅不大却是儒家文化核心经典。《大学》以人的修养为核心,指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提出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修养路径,包括了穷究万物事理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自我人格等方面。《中庸》同《周易》一样,是儒家的哲学理论渊薮,不过《周易》涵盖面广,《中庸》则集中强调与人的自我认识和社会生活相关的道德哲学,自宋代以后《中庸》成为儒者研读的重点,理学的很多概念命题都出自《中庸》,“中庸”的思维方式成为很多学者的生活信条,对宋代以后中华文明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王国轩,1939年生,黑龙江省兰西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中华书局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儒藏》总编纂,北京大学《儒藏》中心审定专家,曾兼任《中国哲学史研究》副主编,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与学术委员,《儒学百科全书》编委并撰稿人之一,著名古籍整理和哲学史研究学者。
目录
大学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附录 朱熹《大学章句序》
中庸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附录 朱熹《中庸章句序》
前言
  前言
  《大学》是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唐代以前并没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至唐代,韩愈等引用《大学》,开始为人所注目。到宋代,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非常重视《大学》,称之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后来朱熹又在二程基础上,重新别为次序,分经一章,传十章,并认为格物致知章已缺失,作了著名的《补传》。朱熹对大学的解释,是一种重新阐释,换言之,是从理学角度的新解。充分体现了心性之学,使《大学》升华为哲学。从此理学不仅接续道统之传,还有了自己的规模和节次。
  朱熹说:《大学》是“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规模:“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朱熹称之为“三纲领”;节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称之为“八条目”。朱熹认为“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一个“独”字,充分说明了本篇文献的重要性。由于朱熹把《大学》纳入《四书集注》之中,宋理宗时,理学名臣真德秀更作《大学衍义》,向皇帝进讲《大学》,《大学》成了政治读物。到元代文化转型期,《四书集注》成为各级学校必读书,士子求取功名利禄的考试书,整整五百九十二年,读书人昼夜攻读,不仅《大学》本文烂熟于心,就是章句也牢牢铭记。
  但不是人人都固守朱注,反对朱注者也不乏其人。如明代王阳明就不赞成朱熹改正《大学》,而是持守古本,不是像朱熹那样突出格物穷理,而是注重诚意。王学在明代中后期成为学术界主导思潮,王门弟子遍布大江南北。但朱学也不乏传人,科举仍以《四书章句集注》为圭臬,因此,王学仍为民间之学。
  清代考证学兴起,许多人摆脱理学,崇尚汉学,对“四书”有许多新解,更倾向古籍本义,但《大学》,特别是《中庸》,朱注还无法被取代。
  到近代,孙中山先生表彰《大学》。他赞赏《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目标和修养方法,认为这些都是“应该要保存”的中国的“独有宝贝”。以《大学》为规模和节次的中华文明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关于《大学》的作者,《礼记》并无说明,朱熹认为首章“经”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朱熹认为《大学》大体为曾子思想,但此书可能为曾子后学所写定。
  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孔子著名弟子,春秋鲁国南武城人。其事迹及言论见于《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十八篇,已遗失。《大戴礼记》中有《曾子》十篇,但无《大学》。
  关于本书整理形式,可参见《中庸译注》前言。
  王国轩
  2015年10月
精彩书摘
  此章朱本称“经一章”。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以上被朱熹称为“经”。《大学》的特点是有纲领有条目,有规模有节次。纲领引领全文,条目是细化的具体内容。纲举而目张,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规模是个大间架,好像一座大房子,节次就像里面的许多房间。进入房子必须有门,依次而入,不能超越。大的方向是焕发整个社会注重弘扬光明正大的德行,使人们弃恶从善,人人都达到完美的境界。所以要从自己开始,格物穷理,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最后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知止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6)。物有本末(7),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1)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代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2)明明德:前一个“明”字作使动词用,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字是形容词,明德,即光明正大的德性。
  (3)亲民:程颐说“亲”当作“新”,即革新、自新。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至善:最完善的境界。
  (5)知止:知道目的地。
  (6)定、静、安、虑、得:讲了心里自我认识、完善的过程,是儒家心性修养的重要途径,后人对此讨论很多。
  (7)本末:本是根,末是梢,即根本与枝末。这是古代重要的哲学概念。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沉静,沉静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够思虑详审,思虑详审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致知在格物(4)。
  【注释】
  (1)齐其家: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
  (2)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3)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4)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译文】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通过对万事万物道理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3),未之有也(4)。
  【注释】
  (1)庶人:指平民百姓。
  (2)壹是:都是。本:根本。
  (3)其所厚者薄:当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反加以重视。
  (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