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软权力与欧盟扩大研究》[46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软权力与欧盟扩大研究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8-01
  • 热度:8650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提出了软权力理论。该理论于1990年开始陆续发表,其基本观点认为除了传统的军事、经济等硬权力资源之外,在美国的权力构成中,还存在文化、制度和政策等所谓的软权力资源优势,依靠这些权力资源采用以吸引为主要手段的方式,美国同样可以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在这一理论的启迪下,学术界产生了许多探讨软权力的文献,与此同时由于该理论的不完善性也引发了诸多争论。
  笔者注意到,尽管约瑟夫·奈教授在很长时期内,因宣扬文化是软权力的重要资源而吸引了众多文化研究者的热捧,但是他所津津乐道的大众文化,是否能够改变其他国家的对外政策从而做出符合美国意愿的选择,实际上并没有以实证研究的方式进行解答。约瑟夫·奈教授提出的软权力概念源于对传统权力理论的反思,作者承认权力资源不是固定不变的,权力资源是由权力关系存在的背景决定的,软权力也不例外。按照这种逻辑推论,软权力的资源并不一定是所谓的文化、制度与政策而一成不变,因为软权力关系存在的背景并不一定与这些无形资源的需求所吻合。
  虽然约瑟夫·奈教授的某些观点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但是笔者依然认为现实的国际政治确实存在软权力理论可以解释的重要事实。欧盟在历史上的几次和平扩大就证明了欧盟拥有软权力,它具有改变他国原有立场和政策的能力,并吸引相关国家自愿加入该组织。由于各申请国的历史与现实状况不同,各个申请国家加入欧盟的动机与目标就不能一概而论。这就意味着,在欧盟软权力行为已经完成的情况下,对欧盟软权力资源的确定必须依据欧盟对不同申请国产生吸引的具体史实去判定,而不能由研究者的个人愿望来决定。因此,应用软权力理论,对欧盟在不同扩大时期的软权力资源做出对比分析,揭示欧盟扩大的源泉和动力,成为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笔者在借鉴前人软权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欧盟扩大的软权力分析框架。通过研究、对比欧盟历次扩大的史实,笔者发现:欧盟的软权力资源既有非物质的、无形的成分,也有物质的、有形的内容;在不同的扩大进程中有时无形资源的吸引力明显一些,有时有形资源的吸引力明显一些,有时则呈现出这两种不同形态资源的吸引力同等重要的情况。约瑟夫·奈教授软权力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笔者通过实证研究解答了约瑟夫·奈教授在2006年《再思考:软权力》一文中,对欧盟软权力资源的解释困惑。笔者的研究也表明,从行为结果的角度讲,欧盟扩大的软权力是一种吸纳性的权力;从行为性质的角度讲,欧盟软权力是一种以吸引为其扩大的外在动力,从而实现欧洲国家在更大范围内共享资源的合作型权力。
  关键词:软权力 欧盟 欧盟扩大
作者简介
  屈潇影(1978-),籍贯陕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现为贵州师范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政治学理论。先后发表有关软权力和欧盟研究的论文10余篇。
目录
文前辅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学术背景
第二节 研究新意与方法
第三节 相关说明
第四节 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评析
第一节 软权力理论研究文献评析
第二节 欧盟软权力研究文献评析
第三节 深化欧盟软权力研究的思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把握软权力理论实质
第一节 审视软权力理论的宏观视角
第二节 软权力理论的发展变迁
第三节 约瑟夫·奈的核心观点
第四节 完善软权力理论
第五节 软权力争议问题思考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欧盟软权力研究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软权力与欧盟扩大的相关性
第二节 界定欧盟的软权力资源
第三节 欧盟扩大的软权力研究框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欧盟第一、第三次扩大的软权力案例
第一节 第一次扩大的软权力关系背景
第二节 第一次扩大的软权力资源分析
第三节 对欧盟第三次扩大的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欧盟第二次扩大的软权力案例
第一节 第二次扩大的软权力关系背景
第二节 第二次扩大的软权力资源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欧盟第四次扩大的软权力案例
第一节 第四次扩大的软权力关系背景
第二节 第四次扩大的软权力资源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欧盟数次扩大的软权力资源对比
第二节 软权力与欧盟扩大关系探讨总结
第三节 对“中国梦”实现的国际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一位研究欧盟的学长曾经感叹,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主要追求传世价值,即愿意生前平凡而死后长期被人们所赞颂,但是物质化时代的冲击,令世人抛弃传世价值而追求当世价值,即愿意当世获得名利而死后立即被人忘记,当今知识分子也未能免此风气。[1]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度过了6年的读书时间。尽管由于物质的贫困我对读书的最终前途也曾感到迷茫,但是在硕博连读的大部分时间里,我还是保持了快乐和平静的心态。正如国家对利益的追求就包括物质与非物质的内容一样,我也很看重精神世界的满足与丰富。本项目的原始基础就来源于我的博士论文。
  虽然当时的博士论文几易其稿,但是对于某些深层次的理论难题,我自己也难免落入人云亦云的窠臼。从参加教学科研工作这几年的反思看,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教育内容主要还是理论培养,具体领域知识的积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业的研究机构。参加工作之后温饱问题不再担心,学生时代的孤独和忧虑不再困扰。但是,在地方高校搞国际问题研究的学术环境与外文资料支持又成为新的瓶颈。尽管本项目立志要实现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分析的紧密结合,但是完成书稿之后仍然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遗憾。关于软权力理论,由于专攻多年,独到的思考与见解还是有收获的。但是对于欧盟扩大在资料收集和综合解读方面仍感到功力尚浅,只是比原来的浅陋认识有所进步而已。欧洲学者对于欧盟扩大的研究,集体创作的多,针对每一次扩大的著作多,单个作者针对所有扩大研究的很少。而国内学者对于欧盟扩大的原创性研究就更少了。难怪有前辈学者指出,欧洲研究是国际问题研究难度最大的领域之一;在国际政治学界一直存在搞理论的不大联系现实,进行现实问题分析的又很少应用理论的现象。写完本书后的体悟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项目不仅要求作者在理论研究方面有一定的造诣,而且要精通某领域的具体问题。不是学术界不想这样做,而是这种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的项目,所要求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成本过高,除此之外还要冒结果未知的质量风险。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也非常愿意将已有的学术项目做得更加扎实,努力向更高的境界迈进。由于水平有限,本书中出现的错误与疏漏均由本人承担。
  在本书写作完成之际,我要感谢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对本项目的大力支持。感谢贵州师范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程艳萍院长、周永杰书记对我的关心和指导,感谢贵州师范学院科研处对我校科研工作的一贯重视,感谢多年以来对我关心和帮助的所有同事和朋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史晓琳博士对本书的出版提供了雪中送炭的宝贵支持,高雁女士对本书的文字校对和编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毕业生,我对你们的辛勤付出不仅衷心感谢,而且此次的愉快合作也会成为日后感动我心灵的美好回忆。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吴弦研究员,他不仅对我在校期间的学习、论文写作给予真诚指导,而且对我毕业后在西南一隅的实际生活给予了长久的关心和帮助。只因自己天生愚钝,加之后天勤勉不足,对于吴老师所希望的做学术的理想水平,在近期内都没有完全达到这样的期望。但是我愿意继续努力,在科研方面争取取得更好的成果。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胡玲霞女士,对我牺牲无数节假日伏案工作的长期理解和支持。此书的完成出版,我也要告慰已在天堂的奶奶,在远离故乡的无数的夜晚,在历经多少绝望和不幸的时刻,是奶奶的教诲和陪伴的记忆,让我相信这个世界还有不求回报的爱,还有值得追求的幸福和平凡。
  屈潇影
  2016年5月于贵州贵阳
  [1] 杨友孙:《欧盟东扩与制度互动:从一个入盟标准说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276页。
  
精彩书摘
  在战后积极推动欧洲联合的国家,它们的政治热情,源于对殃及自身的这场世界战争的理性反思。它们认识到法西斯势力是极端民族主义的典型代表,为了避免民族主义给欧洲再次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战后秩序的重建就应该以抑制民族主义的极端膨胀为努力的方向。在二战期间,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抵抗运动成为促进重建欧洲联邦思想的中心力量。所以欧陆各国的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倾向于以一种联邦式的安排取代旧有的民族体系,重建战后欧洲的政治生活。其中让·莫内在二战期间的超前眼光具有代表性,他认为欧洲各国如果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重建各自的政府,欧洲不会有和平,建立一个联邦和巨大的市场,可以防止强权政治和民族主义重新抬头。
  但是英国对国家民族主义的态度却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充满质疑,而是自豪有加,因为英国与法国、意大利等曾被法西斯势力侵害的欧洲国家不同,其在二战期间成功抵抗了希特勒的侵犯,民族自豪感因战争考验而得到了加强。如果让它放弃部分主权参加如煤钢共同体等的欧洲联合,就等于对自己民族独立发展能力的不自信。英国当然不想多此一举。英国成功抵抗法西斯的行为,反而使欧洲联邦的思想在英国本土难以落地生根,这种极为不同的经历影响了英国战后欧洲政策的基调。
  因此从战后一开始,创建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欧陆六国就与海上强国英国有着不一样的欧洲联合的思想和途径。欧共体的创始六国,追求的欧洲联合更强调国家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紧密协调:在经济上,主张制定实施共同的经济政策,采取更多干涉主义的行为,以实现更紧密的经济联合;在政治上,认为经济一体化必然导致政治一体化,经济上的联合能够为政治上的逐步联合创造条件。这种观点,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欧盟成员国所接受,逐渐在欧盟内部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占主导地位的思想理念并不能被所有欧洲国家欣然接受,因为决定国家对外行为的根本因素,终究还是国家利益。而此时英国对国家利益的界定,不是盲目反对一切形式的欧洲联合,而是仅支持松散的欧洲联合。相比欧共体六国的长远战略,英国的态度要保守很多:在经济上,它仅仅满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在政治上,它满足于政府间合作的方式。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