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1:大国博弈》[23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1:大国博弈

  •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7-01
  • 热度:8310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大调整!中国海军未来的航母战略!中美货币战争成败得失!

书中以我们日常生活比较关心的时政大事为主,如中国与印度、日本等国的关系走向,同时又涉及了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币缘战争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从而为中家发展航母建设来维护海洋权益、实施海陆并举的国家安全战略提供了大量依据。


内容简介

  本书从地缘、经济、国家安全政策、外交等各个层面论述了东亚地缘政治、中东乱局、币缘战争、金融危机和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等当前世界性热点话题。书中几乎细数了近代的所有世界战争、局部战争甚至国家内部冲突,并将每次战争各方的利益关系和结果赤裸裸地暴露出来。那些在国内政治刊物上不太会看到的、当时不能说、后来不想说的各国外交摩擦与台面下的事,首次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在深入浅出的说理中找到影响世界格局变迁的历史规律!

作者简介

  王伟,鬼谷工作室主笔。工科出身,自由撰稿人、时评人,曾做过金融公司的投资顾问。机缘巧合,站在了几个领域的交叉点上,故善以历史、地缘和经济等多个视角,对国内外战略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世界军事》杂志刊有系列连载《秦汉帝国》,此外在《中国国防报》等媒体亦常有时评刊载。

目录
版权信息
前 言
第一部分 山河抗战
大国之殇
东北亚之谋
开辟北方抗战的根据地
中智取势,上智得人
以全局视角来看抗战
第二部分 地缘政治
漫谈中关系
南海之局
印度对外战略
印度工业的两个困局
中国航母
第三部分 国际时政与世界经济
币缘战争
“海”“陆”双重思维
第四部分 中国的未来
闲谈大国复兴(一)
闲谈大国复兴(二)
媒体评论

  世界格局是个很俗的词,大学里的国政专业的人老是讲,但却讲不过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司机会讲,但讲不出道理。首次听人讲格局,讲得这么通俗、这么有趣,用经济学的原理,把世界的变迁,讲得津津有味。

——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作者没有如时下所流行的那样去弄玄虚,而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看似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

—— 石述思著名时评人

作者看似随意实则下足工夫字斟句酌,才将这课本中一板一眼的历史讲得流畅自然,加之揉进摒除晦涩艰深的专业描述,转用通俗生活化的语言展现当今的世界时态。

                    —— 正是青春保时捷 豆瓣网友

这本书的作者让我看到的,不是一种简单的对西方战略思维的模仿,这里面的思维是中国式的,就像中医一样,对比以往让我们感觉很新鲜,但必须承认它的确很有效。

                    —— 新浪读书


前言
  前 言
  这本书自出版至今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或者您会觉得这里面的事都太“老”了。不过从一开始,笔者也并没有准备写一本时评出来,当然,根据近期的国际事件,本书依旧对内容做出了调整。正如本系列最开始的那句所说:“世间万事,知其所来,方知其所往。”历史最有意思,抑或说是最有价值之处,并非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其中所隐藏的规律。从这个角度说,这个系列书籍中所涉及的所有事件,其实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案例分析”。
  本次所做的修改,最重要的一个地方,是增加了“山河抗战”这一章的内容。在2015年9月3日,中国举行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由此那场发生在70多年前的战争,再一次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而在感动和缅怀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品味。和任何一场大规模战争一样,抗日战争同样蕴藏着众多地缘政治和经济原理。以这样一个更“技术化”的角度来观察,或许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很多新鲜的东西,而并不是仅仅局限于那场战争本身。
精彩书摘
  八年抗战加三年解放战争,中国的胜利果实不是战争期间赢得了多少财富。相反,十几年的战争极大地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基础,付出了数以千万计的生命。中国最大的胜利在于赢得了完全的独立自主,这就为日后的发展搭建了一个最大化的活动空间。我们的话题,便由此开始。
  对于一场已经过去了70年的战争,有什么是我们最该记住和最该思考的呢?“悲壮”、“顽强”、“视死如归”……仅仅这些恐怕是不够的。历史,终归需要一些“感动”以外的东西。或者也可以说,“历史”归根结底其实是一门“技术”。
  一个至少有两千多年居于世界顶峰的文明古国,为什么会一度被自己曾经的“学生”打得需要考虑亡国灭种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借助两个工具:时间和空间。我们可以顺着时间线追溯到几千年以前,从头来看;同时以上帝视角,俯视整个世界。
  日军侵华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一段,它并非是偶然事件,而是中国历史上各种积弊的一次总爆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从头来看的原因。
  从地缘角度来说,对比世界其他几个主要的政治板块,中国的陆权环境可以说是最好的(国土一直延伸至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又有面积超过七成的山地、高原作为屏护),海权环境逊于美国但优于俄罗斯。但并不等于说中国的地缘环境就是完美无缺的——中国的地形由南到北,可以由黄河和长江来划分。在大一统出现之前的商周时代,华夏文明其实可以分为两个亚文明圈:即黄河文明和江淮文明。春秋战国时代的秦、燕、韩、赵、魏、齐都可归于黄河文明,而南方的楚以及吴、越则属于江淮文明。
  不同的地理特征赋予了南北两个亚文化区完全不一样的社会政治生态,也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一直存在一个南北二元化的问题。
  在历史上,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始终需要承受两个方面的重压。第一是水患,黄河流量大、流域广,且水害频繁,治水便是一个全流域的问题,靠任何一个单独的部族都无法完成,只能是把流域各段的治权统一起来。上古时代,大禹部族与嬴氏部族,一东一西彼此联合,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国体制下的大工程。而中国第一个朝代夏便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第二个压力,则是来自北方蒙古高原的游牧部族。从最早的林胡、东胡、北胡、戎狄,到后来的匈奴、突厥……游牧部族一次又一次南下对华夏农耕民族进行劫掠,这就决定了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必须有一套高度集约化的社会组织体制。事实上从秦汉到隋唐,中国北方一直是兵民一体的社会体制(百姓在官府登记造册,农忙时在田中劳作,农闲时统一训练)。
  在这两重压力的作用下,从有史可查的周朝开始,中国黄河流域寻求的就是一种大一统的格局。从周的天下共主,到秦统一六国。这并非仅仅是周王室和秦王室自己的野心,而是整个北方共同的利益所在。而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历朝历代中央政府的最基本职能从未变过——抵御外敌和救灾。
  再来说江淮文明。长江流域的土质比黄河流域的黄土更加密实,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其开垦难度要大得多,这就导致江淮地区的农耕文化比之黄河流域出现得要晚一些。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北方的诸侯国视南方的楚人为落后的蛮夷。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