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国际关系学研究方法(第2版)》[32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国际关系学研究方法(第2版)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8-01
  • 热度:8936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李少军著的《国际关系学研究方法(第2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作为专业教科书,主旨是说明怎样进行国际关系研究和为什么要这样研究。
  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阐释的是方法论,讨论了国际关系事实、方法论的基本概念以及研究途径与范式。第二部分介绍的是学科方法,论述了案例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形式模型法和诠释法。第三部分说明的是论文设计的操作要求和写作规范。本书是以国际关系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为主要对象,宗旨是普及方法论知识,推动学科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作者简介
  李少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退休。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主要学术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撰写和主编的主要成果包括:《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版)、《国际体系:理论解释、经验事实与战略启示》、《国际战略学》、《当代全球问题》、《国际战略报告》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两次。
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事实
第一节 国际关系事实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国际关系事实的类别与特点
第三节 国际关系事实的属性
第四节 对事实的观察与诠释
第二章 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观察与问题
第二节 核心观点与论证
第三节 理论与解释
第三章 研究途径与范式
第一节 科学研究途径的演进
第二节 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
第三节 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
第三节 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
第四章 案例研究方法
第一节 什么是案例研究?
第二节 案例研究的不同类别与做法
第三节 案例研究的设计与应用
第四节 对案例研究法的评估
第五章 定量研究方法
第一节 为什么要进行定量分析?
第二节 数据的计量尺度
第三节 统计描述方法
第四节 统计推论方法
第五节 应用统计方法进行国际关系研究的事例
第六节 问题与争论
第六章 形式方法与博弈论
第一节 形式方法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博弈论的模型
第三节 博弈均衡的求解
第四节 博弈论与国际关系研究
第七章 诠释学方法
第一节 诠释方法的由来
第二节 诠释方法的涵义与应用原则
第三节 诠释方法应用实例
第八章 专业定位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专业定位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写作规范
参考文献
《国际关系学研究方法》附件
前言
  前言
  进行学术研究,非有专门的研究方法不行。挪威学者托布约尔·克努成(Torbjrn L.Knutsen)在比较国际关系专业学生与业余国际问题爱好者的不同时,强调了两个区别。第一个区别是“方法”。经过专业学习的学生是用方法论为自己压舱,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获得特定的科学哲学和学术规范的指导。第二个区别是“理论”。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能够自觉地沿着一条前人已经走过几个世纪的道路来探究战争、财富、和平和权力问题。
  国际关系专业学生具有这两种素养,来自于两种学习,一是知识的学习,二是方法的学习。知识的学习,包括国际关系史的学习,也包括对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的学习。其中,国际关系理论的学习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积累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者会变得广闻博识。方法的学习,包括对方法论的系统学习,也包括参与研究实践。这一学习过程尽管也涉及知识范畴,但主要宗旨是掌握研究途径与规范,提高研究能力。经过了这两种学习,特别是方法的学习,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就具备了进行学术研究的条件。
  知识与方法这两个要素,从开展专业研究的角度讲都是不可缺少的。在这里,国际关系的知识是研究者的理论与资料的储备,而方法则是研究者运用资料达到目的的途径。研究者没有相应的知识不能做出成果,没有适宜的途径也不能做出成果,只有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在学界已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把研究进一步推向前进。
  然而,尽管知识与方法对国际关系研究都不可缺少,但从学习的角度讲,两者却有不同的重要性。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一个强调哪一面的问题,即究竟是重知识还是重方法。在20世纪20年代,教育家蔡元培在美国参观调查时,曾与纽约的中国留学生谈过知识与方法的关系问题。他讲了“点石成金”的典故:传说吕洞宾有点石成金的法术,遇到一人,要点金送给他,但那人却不要金子,而想要吕洞宾能点石成金的手指。蔡元培认为,我们得知识得金,得方法是得指头,自然是方法更重要。
  在国际关系的专业学习中,学生事实上也面对着是得“金子”还是得“手指”的问题。阅读各种国际关系理论著作,了解并熟悉各种主义,在本质上是得“金子”。学懂各种方法的原理与应用,获得研究能力,在本质上则是得“手指”。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也面对着同样的问题。人们常引用的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在教学中无论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鱼),总是有限的,如果能教会学生方法(渔),那么学生就可以自己去探求和创造知识。
  知识与方法的关系,实际上还涉及学习的境界。《论语》记载孔子在评说子路演奏乐器的水平时说过这样的话:“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这里的“升堂”是指入门,“入室”是指进入更高的境界。在国际关系专业的学习中,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大概只能算是“升堂”,掌握了研究方法才能算是“入室”。如果说国际关系专业的本科生阶段的学习达到“升堂”就可以了,那么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特别是博士生阶段,则一定要“入室”。“入室”的标准,就是要具备较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其具体表现是要能写出好的学术论文。
  在国际关系专业的学习中要“升堂入室”,就要系统地学习研究方法。尽管有人认为研究方法不过是研究经验的总结,无须专门学习,但实际上研究方法亦是一门专门学问。其中包括方法论,即有关为什么要这样做研究的说明,也包括对各种学科方法与实用方法的操作性说明。学习这门课程,人们固然需要学习书本知识,熟悉有关的概念、原理与规范,但更需要通过实践真正掌握相关的操作。对学习者来说,只有在实践中真正会用研究方法,并进而提高自己的悟性与创造能力,才算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学习国际关系研究方法,人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无论是进行国别研究、地区研究还是进行理论研究,研究者都会面对大量事实,面对着事实与观察、理论与解释、途径与范式等带根本性的哲学问题。对这些问题怎样看,决定着研究者选择方法的理念。例如,实证主义者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事实的观察,而后实证主义者(包括建构主义者)的研究则主要是基于对文本的诠释。这两者所具有的不同“世界观”,决定他们对事实属性有不同认知,对研究者与对象的关系有不同的观念,并且对解释事实的理论有不同的建构。实际上,人们不论进行什么研究,都不能完全避免哲学层次的思考。尽管这样的思考不涉及具体的方法操作,但能够使研究者获得更睿智的洞察力。
  在哲学层次之下,研究者面对着的是学科层次的方法。在这个层次,研究者往往有不同的偏好。他们可能倾向于案例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和形式模型法,也可能倾向于诠释法。这些方法虽然并非国际关系研究的专用方法,但构成了当前国际关系学科的主要研究手段。此外,国际关系研究者还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性方法,诸如分析综合法、历史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系统研究法等。对所有这些方法的学习,宗旨都是要学会应用。尽管这些方法的应用不可能有硬性的标准模式,但一些学术规范是必须了解的。尤其是在应用一些“科学方法”时,诸如运用统计分析法和博弈论等,是必须遵循有关的规范的。
  本书作为一本方法论教科书,写作宗旨是分三个层次对国际关系学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前三章的内容主要是从哲学方法的层次进行介绍,分别讨论了事实、理论与研究范式。第四到第七章的内容是从学科方法的层次进行介绍,分别讨论了案例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形式模型法和诠释法。最后一章从实际研究的角度介绍了专业定位与论文写作的主要规范。从本书的写作特点看,虽然包括很多操作层面的内容,但更偏重的是对各种方法论的讨论。实际上,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可以拿来就用的东西,人们在使用时必须明白为什么要使用它。从这个意义来讲,在理论上多加阐述,可能更有利于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些方法。
  作为一本教科书,本书写作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提高研究能力。如果读者阅读本书之后,能够对研究对象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对方法的理论与操作有更多了解,并且能够在自己的研究实践中更顺利地找到毛泽东所讲的解决过河问题的桥或船,那么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学习国际关系研究方法,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就是撰写论文。虽然本书的很多内容涉及到论文的写作,但它决不是一本撰写论文的操作手册。实际上,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是很难讲出固定模式的。恰如清人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所言:“凡行文多寡,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而不可言传。”撰写论文固然可以参考教科书的说教,但更多的要靠自己去感悟。如果读了方法论的书后,能够细细参详,让方法论的小溪在心中缓缓流过,那么也许会在论文的写作境界上更上一层楼。
  本书的撰写开始于2005年。第一版2008年出版后,2014年获得了第八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现在修订第二版,应该说比第一版有了更好的研究基础,对很多问题的阐述是有进步的。通过对这个领域的长期研究,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了解了方法论,才了解了什么是国际关系研究。现在回过头再看国际关系学界的那些争论,自我感觉有了一些新认识。在中国学界,常有学生感慨为什么没有“中国学派”。实际上,只要在方法论上进步了,对世界的认识加深了,有了工具与标准,就有可能对西方理论做出更具学理意义的批评,并且有可能产生中国学界自己的东西。目前西方学界的一些学者在方法的追求上似乎越走越窄,可能未必是可取的倾向。中国学者如果能够在方法论上下一番苦功,未必不能蹚出一条新路。
  对研究方法的研究,在国际关系学科中相对而言是一个薄弱的领域,研究的人少,专门的成果也不多,在国内国外都是如此。也许人们是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国际关系学作为政治学之下的子学科,不需要有自己的特有方法,运用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就行了。然而,比较国际关系研究与政治学研究可以看到,两者实际上有很大差别。例如,在政治学研究方法中,对选举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而这对国际关系研究就没有什么意义。在这个领域,总的来说是有较大的研究空间的,研究界应该做出更多努力。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所碰到的很多问题都是没有定论的。由于国际关系学科本身充满争论,因此在方法论上存在争论也不足为奇。由于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回避这些争论,因此做相关介绍并做适当讨论是有助于学生的思考、理解和鉴别的。实际上,思考这些方法论问题,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国际关系专业学习中所涉及的各种“大理论”(grand theory),诸如已成老生常谈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其争论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特别是哲学问题。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可能会得到更深入的认识。
  在本书第二版的修订中,从内容阐述来讲,修正了前一版许多表述不准确的东西。这也反映了我对方法论认识的加深。在写第一版的时候,因为我的数学知识有限,请王玮(现任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副研究员)撰写了定量分析和形式模型两章的初稿。这次修订第二版,我力图搞懂相关的知识,看了一些书,但修订中仍然感到知识有很大欠缺。如果说修订稿有进步,那可能主要表现在说明这些方法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关系时有了更清楚的表述。在修订中,王玮再次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利用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大量成果,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同事及院外朋友的帮助与支持。在修订和出版本书第二版的时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次提供了大力支持。在这里我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衷心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李少军
  2015年9月
  [挪威]托布约尔·克努成(Torbjrn L.Knutsen):《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余万里、何宗强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参阅冯友兰:《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三松堂全集》第十四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页。
  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刘大櫆:《论文偶记》,《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48—349页。
精彩书摘
  事实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对象与方法选择的依据。国际关系事实作为人为产物,具有不同于自然事实的属性:一方面它是客观实在,一经发生就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另一方面它具有社会意义,内含人的主观意图。国际关系事实的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人们的研究必须适当结合客观观察与主观诠释两个方面。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尽管人们对事实进行客观观察不可能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只能面对作为文本的事实,但只要研究者始终把这个过程视为探求客观实在的过程,那就能将观察中的主观因素置于恰当的位置,使对事实的描述更为真实。
  “科学是建立在事实上面的建筑物。” 人们进行国际关系研究,不论是探寻因果关系,演绎理论命题,还是进行文本诠释,都离不开事实。事实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对象与原初因素。对国际关系的研究者来说,要进行成功的研究,就必须选择适宜的方法,而要选择适宜的方法,就必须对事实有基本的了解和恰当的认识。由于国际关系事实都是人为产物,不同于自然事实,因此研究国际关系事实必须经由不同于自然科学的途径。尽管从原则上来讲对这样的事实进行观察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不可能避免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事实,除了必须探讨有关的概念界定和分类之外,还特别要探讨事实的属性,明确事实既有可以观察的一面又有不可以观察的一面,并且搞清楚人在认知事实的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问题。对于国际关系研究者来说,了解这些知识乃是奠定方法论基础的一个必要的起点。
  探讨国际关系事实的含义,首先需要辨析“事实”的词义。
  在中文里,“事实”一词的释义是“事情的真实情况”。 在这里,“真实”是个关键的术语。什么是“真实”?一般来讲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事情存在或已经发生;二是指有关事情的陈述“与客观现实相符”。举例来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以“萨达姆政权拥有大杀伤性武器”为理由。如果追问伊拉克是否真的拥有这种武器,那么所涉及的“真实”含义就是前者,即这种武器存在不存在;如果追问美国的情报是否属实,则涉及的“真实”含义就是后者,即美国动武的理由是否与事实相符。对于“真实”含义的这样两种解释,强调的都是事物的客观性。
  在英文词典中,有关“事实”(fact)的释义与中文是大体一致的。《新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有两个基本意思:(1)指情况无可争议的事情;(2)指用来作为证据或报告、新闻一部分的信息片断。 《韦伯斯特新大学词典》的解释较多,包括(1)已做之事;(2)事物的真实性;(3)现实存在之事;(4)实际发生之事件;(5)具有客观真实性的信息片断。 概括这两部词典的释义,可以综合出两个主要含义:一是现实存在之事(包括“已做之事”和“已发生之事”);二是具有真实性的信息(包括无可争议的事情,以及用为证据或新闻、报告之组成部分的信息片断等)。这两个含义也都是从客观的角度界定事实。
  除了客观的视角之外,对事实的界定还存在主观的视角。例如,如果追问什么是人们认可的事实,那么就可以演绎出事实的另外两种含义,即根据有关信息相信为真的东西,以及经过研究证实为真的东西。通过网络检索有关“fact”(事实)的定义,就可以发现这两方面的解释,例如,将“事实”界定为“确信已经发生、为真或存在的事情”。 在这里,“确信”(know)就具有主观的含义,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对于一般的大众来说,“确信”事实大概主要是依据经验,但对于研究者来说,则还需要进行科学论证。所以,研究者对于事实还有一种界定,即“如果所有(或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一项观察结论(an observation)正确,那么它就是事实”。 这个定义涉及到了科学研究的实践,即经过科学研究证实的东西才是事实。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