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危机时代的中国式突围》[44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危机时代的中国式突围

  • 出版社:北京凤凰联动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 出版时间:2013-06-01
  • 热度:9291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金灿荣说美国:
   美国两百多年来一直是坚定不移地走有美国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
   美国政治制度的成功,在于混合制,在每个阶段都在寻找最好的制度
   面对日益加深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美国如何应对?中国将如何借鉴?
   金灿荣说中国:
   中国的现代化完全具备内在的逻辑,有很深厚的内涵,它真正是亚洲的崛起,是真正证明亚洲的内在能力的。
   未来十年,正在崛起的中国如何应对重返亚洲的美国?
   打铁还需自身硬,处理好自身的问题,是中国的首要之务




内容简介

  《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危机时代的中国式突围》是著名美国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数十年来国际关系研究的总结之作。作者以30年对美国、中美关系等领域的深入观察和研究,特别是对美国政治文化的精准把握,从多个层面分析美国成败得失之处,以作中国之镜鉴,并以现代化视角看待中国崛起,如何理解中国新模式、日益崛起的中国如何应对外部挑战等新老问题,都给出了振聋发聩的答案和解析。本书为理解美国、理解中美关系以及未来十年世界新格局提供了一份清晰的指南,为政府、企业决策者以及广大读者应对明日危机提供指南。

作者简介

   金灿荣,著名美国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政治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学术研究领域:美国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及大国关系、中国对外政策等。主要讲授课程:外交决策研究、美国外交与中美关系、中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等。主要著作有:《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中国学者看大国战略》等。
陈建利,媒体人,现供职于南方某报。

目录
自序 美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章 美国成功奥秘
美国是怎样炼成的?
WASP文化:清教影响美国
站在十字路口的美国
美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美国的民主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章 中国崛起之路
现代化三部曲:中国可以学到什么?
“3R”模式:如何理解中国模式与中国崛起
地缘大战略: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及其应对
第三章 后危机时代的大国关系
后危机时代的大国关系格局与新动向
如何看待美国高调重返亚太
未来十年的中美关系
未来十年国际治理面临的六大挑战
第四章 打铁还需自身硬
寸土必争的中国海防
从“中国威胁”到“中国责任”,中国别上当
大国气度,斗智斗勇不斗气
未来十年中国外交的挑战与应对
附录 用改革赢得明天
前言
  自序 美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各方面实力将持续稳定上升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一种趋势。正如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其他成员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所说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这一目标。”
   中国力量的全面、快速增长将给世界格局带来什么样的冲击,这种冲击最终又将怎样影响中国的命运,由此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战略新阶段,我们不只要努力增长自己的力量,还要学会认识自己的力量、控制自己的力量、维持自己的力量。
   在近代历史上,国家崛起不乏其例,但是只有美国自建国200年以来国家实力长盛不衰。如果论全球性的和全方位的“世界霸权”,历史上只有两例:英国和美国,而且美国对英国的领导权替代既没有引发两国之间的激烈对抗和战争,也没有因严重挑战原有体系而付出代价,美国的崛起在这一点上堪称“和平”。研究美国崛起和霸权形成的因素,能为中国带来重要的启示。
   美国霸权因何而立?由弱到强的战略根基、持续不断的力量源泉、美式霸权的新型特征以及“软”、“硬”力量的良性平衡也许是最重要的几点。当然还有客观因素,简单地说就是美国人的运气很好,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实际上任何国家的历史经验都不能被完全复制。归根结底,中国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创造自己的历史。
   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
   19世纪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在临终之前说了一句很有名的玩笑话:“上帝对傻瓜、醉汉和美国给予特别的保佑。”这位老政治家为了德国的强国之梦在欧洲大陆纵横捭阖一辈子,最终却发现自己跟美国不在一条起跑线上。相对于俾斯麦的德国,美国首要一个优势肯定是地缘位置。美国“东西有两洋,南北无强邻”,没有重大的军事安全担忧,而且远离世界政治搏斗的中心欧亚大陆,可进可退,可攻可守。总之一句话,美国长期享有世界各国之中最充分的战略自由。用美国人自己的话说,美国是棋盘之外的棋手。
   实际上美国并不是生来就有这样的好环境。最初的美国13个独立州挤在北美大陆东部的一条狭长地带,三面被英、法、西等强国的殖民地包围,占据北美大陆西北角阿拉斯加的俄罗斯,也一度想南下成为美国的“邻邦”。这些殖民地几乎个个都比当时美国本土的面积要大,而且个个担负着老牌大国称霸美洲的梦想。可以说,在美国建国的头三十年,北美大陆很有可能发展为另一个欧洲,美国当时的战略处境并不比现在的中国强多少。可是美国人的运气相当不错。拿破仑因为欧洲战事吃紧,突然把路易斯安那卖给了美国,每英亩3美分。美国领土瞬间扩大了一倍,并且从此告别了最强大的陆地军事强邻法国,并趁势挤走了南部弱邻西班牙。半个世纪后,北美大陆上另一个领土欲求旺盛、陆军实力强大的大国俄国,又由于同样的原因以更廉价的价格出让了阿拉斯加,退出了美国的地盘。历史上法、俄都是极其看重领土占领的大陆主义国家,唯一一次把大面积领土出卖的机会,就都给了美国。在建国后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有点不可思议地迅速排除了所有陆地强邻,解除了地缘政治困境。这些富饶的国土也为其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强大的资源基础。
   制度主义的学者还经常强调美国的另一种优势:美国的政治体制依据理想而构建,一开始就建立了相当彻底的现代民主制度;殖民地和西进运动的历史,形成了美国高度成熟和发达的市民社会;清教传统既保证了政教分离,又赋予了社会主流文化的同质性和凝聚力。相比于美国,世界上那些历史悠久、传统牢固的国家,在进行类似这些变革的过程中,则面临巨大的困难,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美国的确有其特殊的优势和机遇。然而必须注意:美国的崛起不是一天形成的,美国的霸权国祚绵长,也绝不只是因为拿了一手好牌。美国人玩得更高明。
   由弱到强的战略基础
   前文提到过,美国刚刚建立的时候跟中国一样,处在一个相当复杂的周边环境之中。而且当时的国际政治风气比现在更加危险,各大国在全球展开军事扩张,弱肉强食,战争不断。面对这样的形势,美国从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开始,就定下了一个基本的对外战略,并在后来的各种挑战中持续坚持和不断改进。这项战略后来被称作“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决不是为了孤立,这对领悟美国战略的实质十分重要。孤立主义的核心精神不是要断绝美国的外部交往,而是一切对外关系要严格地为美国利益服务。简单地说就是两点,任何外交政策必须促进美国利益;绝不承担不相干的国际责任,而只进行有限制的国际干预。所以,孤立主义就是战略上的灵活主义,政策上的实用主义,是美国百年内由弱到强的成功之道。
   在美国成长的最初阶段,孤立主义居功至伟。美国在政治上尽量逃避不相干的纠纷和争斗,却反而因此成为了各方争相拉拢的对象,捞取到了许多实际的政治好处。购买路易斯安那、门罗主义的成功等等都与此相关。另一方面,美国在经济上不但没有孤立自己,反而大举对外追求经济利益,扩展贸易链条,促进经济发展。早在19世纪早期,美国的军队就为了打通商路多次到北非、南美作战。美国崛起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也许远远称不上和平或者正义,但是总的来说,在那样一个帝国主义疯狂扩张的时代,美国的对外政策是相当节制和冷静的,牢牢围绕国家的安全独立和经济利益服务,抑制过分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政治野心,几乎从不参与单纯政治意义上的“争霸”。这一点对我们有重要启示。
   这种高明的政治理性最集中地体现在美国处理与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的关系上。英国是世界头号强国,主导世界经济体系和美国贸易、金融命脉,对美国有全方位压倒性的优势。英美关系是对美国崛起最大的制约因素。英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使得各种摩擦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不可断绝。除此之外,英美关系还有以下一些至关重要的基本特征:
   一、美英关系以战争为开端。这段战争历史不仅为美国争得了独立,也建立了威慑,使得英国从此对直接军事干预有所忌惮。
   二、英国对美国的崛起有一个最主要的担心:美国会建立一个地区霸权,排除英国在美洲的影响力和既得利益,并最终挑战英国的世界地位。
   三、美英没有走向大规模冲突,有一个结构性原因是第三方敌人的出现。先是拿破仑法国、后是统一的德国,转移了英国对美国的注意力。
   历史何其相似。美国曾经面对着同今天中国类似的境况和挑战。历史上英国也曾对美国在贸易问题上刁难不断,在政治上刻意压制甚至挑衅。英国曾暗中支持过美国南方的分裂政府,曾经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大肆搜查、扣押美国商船,甚至任意抓捕美国公民补充兵员。在这个最艰难的战略时期,美国始终坚持了孤立主义的核心战略原则,即以国家长期利益为核心,尽量避免激化矛盾,着力解决具体问题;不断加强英美经济、社会纽带和相互依赖的程度;尊重英国的霸主地位,不刻意挑战英国权威,关键时候还要帮上英国一把。在英国霸权的时代,美国从来没有真正建立过“美国人的美洲”,拉美的政治、经济实际上长期容忍英国人主导,拉美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实际上也由英国海军一力承担。门罗主义在实践中只集中于两点:在经济上加深地区合作、在道义上发挥地区影响。
   纵观历史,美国从未试图主动与英国全面争霸,反而逐渐跟英国结成了广泛的共同利益,得到英国的认同,融入了世界体系。美国人坚持这种战略克制的决心和耐心是如此坚定,以至于美国1894年GDP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可直到50年以后的1945年,才从倒下的英国手里顺理成章地接过了世界霸主的大旗。不那么确切地说,美国完成了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也是最成功的一次“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制度创新:持续不断的力量来源
   成功的战略为美国的崛起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可是美国的真正崛起还依赖于国内经济长时间、全方位的腾飞。造成美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因素很多,相关研究也很充分。但最具美国特色和至关重要的一点,应该是美国人强大的制度创新能力。
   经济增长方式按其动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资源投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最高层次的经济增长方式。良好的制度能够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技术创新的热情和技术成果的运用。美国经济最突出的优势,正在于其高人一筹的制度创新能力。在200多年来世界多次的大危机、大变局中,传统的依赖资源投入和技术优势的国家要么被迫走向自毁的战争,要么无力长期保持技术优势,逐渐被别的国家赶超和淘汰。唯有美国依靠其源源不断的制度创新活力,在危机中开创新路,迅速适应挑战,并以新制度不断激发技术革命的活力,保持科技领先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制度本身也成为了生产力,甚至可以赚取比技术优势更庞大的超额收益。美国麦当劳式的连锁制度、沃尔玛式的仓库零售制度和福特式的流水线制度,本身没有任何科技含量可言,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经济的基本形态。所以,制度创新是美国经济保持独立性、增长性和稳定性的根本源泉。我们在特别关注美国的技术优势的同时,对这一点应有更深的认识。
   制度霸权与实力平衡
   美国的霸权能够拥有超越前人的强大生命力,还依靠另外两项重要的特征。
   首先是其制度霸权的性质。纵观历史上的世界帝国,蒙古和马其顿依靠天才人物的军事才干,瞬息即逝;西班牙、葡萄牙依赖于航海技术优势和地理大发现的机遇;英国实现了出色的技术创新;而美国的霸权来自于制度创新。但称美国的霸权是“制度霸权”,更主要的是指美国领导世界的方式,十分注重制度、规则和普遍原则,善于利用规则来谋取特殊利益,比起前面的那些帝国和霸主来,较少使用强迫性的武力。比如,通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美国在世界金融和贸易领域中建立起了合作收益的分配机制--参加合作的国家都会有收益,使得世界各国都自愿合作;而美国则获得其中最大的一份霸权收益。实际上,美国用制度的“软手段”打开了以前英国靠枪炮才打开的市场,得到了英国靠枪炮都没能得到的合作和接纳。这大大减缓了国际矛盾的积累和激化,增强了美国霸权体系的稳定性。这是世界霸权的前所未有的崭新模式。
   第二项特征是美国软硬实力的平衡。制度霸权的统治方式就是一种典型的软实力。但是这里要强调的,也是我们特别容易忽视的,是一种看不见的潜在力量:无论是制度霸权也好,还是美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也好,其背后都有一种深刻的精神内质,有学者把它称为美国社会的“气”。我们都知道美国的理想主义传统。我们学习美国的成功之处,也一定要注意它重视理想和道德的一面。一个有前途的民族,一定是一个维护价值、重视理想,同时社会主流精神高度团结和具有凝聚力的民族。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美国的崛起和霸权确实有其独到的经验和特点。如果说美国现在出了一些问题,也是因为它背离了这些优良的传统原则,国内价值观也由此出现了一些分歧和危机。美国的成功经验能够给我们许多启发。其中,思考以下这些问题对于崛起之初的中国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一、如何形成一些根本的战略原则,使之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形成深程度的共识,并长期不懈地加以坚持?
   二、如何处理好与世界霸主美国的关系,控制结构性冲突、创造广泛的共同利益框架,并最终使中国力量的上升被美国所接纳?
   三、如何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以及从根本上保持民族复兴进程的持续性?
   写完这篇代序言,本书就要交稿了。在此本人要感谢米兰、董曦阳等年轻朋友的提议和督促。没有他们的努力,这本小书会在事务性的忙碌中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同时,感谢长沙理工大学的朱锡庆教授,他慷慨大度,允许在附录中使用米兰与他聊的一篇文章,谈中国成功的原因和后继发展的要件。还要感谢我的学生戴维来、段皓文、王浩、苏静等人,有部分文章是与他们合作的产物。
   中国和美国都是规模超大型国家,而且充满活力,不断变化,极其复杂,正确认识这两个国家可以说是相关社会科学无穷尽的挑战。本书是本人对这两个伟大国家少许问题的一点思考,抛砖引玉,真诚希望获得方家的指正。
   金灿荣
   2013年5月
精彩书摘
  美国这两百多年历史,一直是坚定不移地走有美国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从来不盲目模仿别人。
  美国是怎样炼成的?
  第三次“美国衰落论”兴起
  无论是用比较世俗的眼光,还是从国与国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得承认美国是比较成功的国家。两百多年前13个散落在大西洋沿岸的小渔村,仅仅过了一百多年,就成了世界上一流的大国。19世纪末,当它击败西班牙帝国,登上世界舞台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一流大国了。GDP世界第一,军事力量非常现代化。到了1945年,它已经成为世界首强了。那时,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两洋作战的国家;另外又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实际领导国家。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国际地位达到巅峰。但自从1945年美国被公认为世界首强以来,美国国内不断出现对美国衰落的反思,到现在已经有三轮了。
  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1956年苏联先发射了洲际导弹,1957年苏联卫星先上天,这两件事刺激了美国。当时美国国内有一场讨论,历史学家把这场讨论叫作“导弹差距讨论”。这场讨论在美国的知识界、决策界意义还是挺大的,其结果就是要发展美国的理工专业,有系统地加强数理化、工程学,加大投资,巩固它的领先地位。“阿波罗”登月工程实际上就是这次讨论的结果。
  这次反思涉及的方面和人员很多,但事后看不是很准确。实际上,美国的整个科技基础、工程基础都是优越于苏联的,只不过一个国家再强,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投资方向和苏联不一样,苏联只是在一个非常有战略意义的领域里领先了。
  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一次讨论。其中有一个讨论的作品,也是现在中国人非常爱看的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这次谈论出发点有两个,一个是在美苏关系上出现了苏攻美守这样一种态势。70年代末,苏联在非洲之角、阿富汗发动了一些战略性的攻势,美国显得很被动。美国在卡特任上还遇到了伊朗的人质危机,对这些中小国家的挑战束手无策,另外越南战争也失败了,政治上的压力导致了这次反思。还有一个方面是经济层面。当时,欧、日经过50年代和60年代的努力,已经完全恢复了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日、欧成了发达国家的三根支柱。70年代,欧、日的竞争力已经很强了,美国在遇到苏联地缘压力的同时,还遇到了欧、日的经济挑战,所以当时又发生了“美国是否衰落”的争论。
  当时欧洲国家也比较高兴,大谈莱茵模式,说美国是自由市场模式,欧洲是社会市场模式,欧洲模式比美国模式更平衡。这时美国的对外战略也跟着进行了创新,现在经常谈到的“多极化”,逻辑起点就是1969年尼克松关岛讲话里提出的“五大力量中心说”。尼克松在讲话中提到,这世界不再是美、苏两大力量来决定,而是有五大力量在推动,包括苏联、美国、欧盟、中国、日本。美国人发现了五大力量,中国人最后意识到自己也有力量,是力量之一。中国后来提出“多极化”理论,现在看是赢了,起点就在关岛讲话。
  美国摆脱了两极思想,提出了“五大力量中心说”,依据此来拉拢中国,使得苏联在战略上非常被动,腹背受敌,东西两面被夹击。因为五大力量中欧洲、日本是美国的盟友,把中国拉过来,苏联就孤立了,所以从战略上讲,美国是有创新的,这一点比苏联强。然后对日本和欧洲,它主要的办法就是搞创新,先是技术创新,再把技术变成产业,成果就是90年代的IT。所谓的“新经济”,主要是IT产业。它通过科技和产业创新战胜了日本和欧洲,通过战略创新获得了对苏联的优势,这样就摆脱了获得霸权以后的第二次困境。到了90年代,“美国衰落论”的声音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