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老板思维》[38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老板思维

  •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10-01
  • 热度:8481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企业经营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其所有的经营管理措施无不是根植于“有效利用资源”这一最简单的思维。


  之所以将资源效率思维定义为“老板思维”,并不是说这种思维方式为老板们所独有。而只是说这种思维方式在老板们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


  与一般思维不同,乒斤谓‘‘老板思维”,就是从“资源效率”的视角来看待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它关心的是如何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满足客户和消费者的内在需求。


  与一般思维不同,“老板思维”的思维起点不是利润,而是为获得利澜而想方设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终达到利润最大化。

作者简介
范永明,湖南郴州人。1971年生。中山大学管理学院EMBA硕士学位,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深职业经理人。先后任职于湖南黄沙坪矿业分公司、乐百氏集团饮用水公司、香港辉宝集团,现任香港辉宝集团财务总监。
目录
前言
理念篇
第一章 从“管理丛林”到“老板思维”
第二章 “老板思维”的主体
第三章 “老板思维”的相关概念
诠释篇
第四章 商业模式中的资源效率意识
第五章 企业管理中的资源效率意识
实务篇
第六章 影响资源效率的因素
第七章 “管人”角度的效率管理
第八章 “管事”角度的效率管理
第九章 资源价值分析活动
第十章 取得资源
第十一章 储备资源
第十二章 开发资源
第十三章 高效整合资源
第十四章 高效配置资源
第十五章 高效使用资源
前言
  前言
  这是一本讲述如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书,它试图为读者提供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指导思想、一般思路和基本原则,并精选了大量相关的实战案例以加深读者的理解。本书认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资源效率问题,它认为提高资源效率是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目的,资源效率问题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它试图从资源效率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和处理企业经营管理的一般问题。
  根据这种思维来分析,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包括效率管理活动和资源管理活动。效率管理活动主要是着眼于企业的各种具体的经营管理业务,它试图通过提高各种业务的效率来提高其中涉及的资源的整体效率。资源管理活动则主要是着眼于企业的各种资源,它试图通过提高某一种或某几种资源的效率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而效率管理活动又可以分别从“管人”和“管事”两种不同的角度来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方法。资源管理活动则可以分别从资源价值分析、资源取得、资源储备、资源开发、资源整合、资源配置、资源使用等几种不同的角度来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方法。
  之所以想起写这样一本书,是因为我发现,现实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如果人们发现某一种经营管理理论很有用处,就很容易无限拔高这种管理理论的地位,夸大这种管理理论的作用。事实上,无论是科学管理理论、流程重组管理、蓝海战略理论,还是平衡计分卡等各种先进的经营管理理论,它们在处理经营管理的某个局部问题时确实是一个好工具,但绝对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绝对不是有了这种理论就能够解决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拿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来说,它的产生确实是管理史上的一次革命,由它衍生发展而成的工业工程理论也确实能够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但它只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业务的效率的方法之一,在本书中,它只是“‘管事’角度的效率管理”一章中的一小部份内容之一,因此不能无限拔高它地位和作用,不能将它凌驾于其它经营管理方法之上,更不能超越它的应用范围而把它当成企业经营管理的全局性工具。毕竟,一棵树木不管它如何高大,终究只是一棵树木,永远不会是一片森林。不同的理论适合于解决不同的问题,这正是“管理理论丛林”存在的理由。本书则是试图找出一条能够贯穿“管理理论丛林”的线索,力图为一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论找到它们在这条线索中所处的节点,并力图使得这条线索能够有效地指导经营管理实践活动。
  本书的主要服务群体是有些阅读爱好的老板,以及正在辅佐老板服务企业的企业管理者。根据我的个人经验,这些人大部份讨厌学术研究型的作品,而喜欢一些通俗易懂的作品。因此,与一般学术研究式的作品不同,本书通篇不会出现任何一个函数,也不会出现任何一张图表,也不会装腔作势地引用一些令大部份读者都难以看懂或者看着吃力的英文原文。与一般的学究式写作方法不同,我在写作过程中从来不会作资料考证,不会引经据典地去挖“概念”的祖坟,不会去考证某个概念的产生、演化的历史。在写作过程中,我当然会引用一些优秀作品的内容,但我相信我的读者对象大多数都没有学术研究的习惯,因而除了出于尊重作者的需要说明书名和作者之外,不会再费事地说明引用出自哪一种版本的哪一页的哪一行。我和我的读者们都不是搞学术研究的人,因此,我甚至不会对书中提出的一些概念作周密的定义,书中某些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有可能是模糊的,某个定义可能在这一章中是这个意思,但在另一章中所指的内容可能会更广或者更狭一些,不过我相信我的读者都能意会到我的真实意思并获得启迪。所以本书可能不适合“概念党”阅读,而只适合“意会党”阅读,所幸的是,我所设定的读者群中大部份属于“意会党”。
  如果说一本书的文字是一种资源,那么这种资源也是有限的,因而我们应该将这种有限的资源用来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思维启迪,而不是用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是如何正确、不是用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是如何有高度,这正是“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客户价值”的具体体现,这正是“老板思维”的直接应用。至于理论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有高度,读者心中自有一杆称。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试图提供的是一种思维,而不是一种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技术,因此希望读者能够将“理念篇”、“诠释篇”、“实务篇”从头到尾地看完。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掌握这种思维。如果只是看“实务篇”,或者只是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某些章节来看,那样虽然有可能可以学到一些雕虫小技,但是可能无法掌握本书的精华,这无疑是一种“买椟还珠”的做法。
精彩书摘
  很多企业管理者都会有一种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在实践的时候会觉得管理与自己的距离是如此之近,很多事情凭想象都可以去做,但一旦坐到教室里学习各种管理理论的时候又觉得头晕脑胀。
  先不用说要用到高等数学中那些令人眼花瞭乱的函数的那些管理理论吧,(那些数学理论也绝对不是几天甚至不是几个月就能搞懂的),单是管理大师们的学派争论就已经让人莫衷一是了。
  正如哈罗德·孔茨1961年在《管理学会杂志》中所指出的,管理理论已经出现一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乱局,管理理论还处在一个不成熟的青春期。哈罗德·孔茨为此还提出了一个“管理理论丛林”的概念,这个概念绝对是神来之笔,妙手偶得。它一方面能够说明现代管理学说是如此“茂盛”,其中有数不尽的花草,更有数不尽的参天大树,这些参天大树每一棵都如此高大,令人敬仰;另一方面,正因为它是如此“茂盛”,好比人迹罕至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很容易让人迷失其中。遗憾的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种状况至今依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有人说,“谁要遗忘历史,谁就无法把握现在和未来。”但我们应如何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呢?有人把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古典管理理论、行学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三个阶段,有人则把它分为古典管理理论、行学科学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企业再造理论等四个阶段。当然还有其它好多好多种划分方法,每一种划分方法的视角都如此不一样,让人无所是从。
  我们应如何认识各管理学派的观点呢?现在有很多很多的管理学派,主流的就有管理科学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等,在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非主流学派,想要理清每一个学派的头绪都要费很大一番功夫。
  我们应如何理解各位管理大师的管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呢?著名的管理理论就有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管理组织理论”、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威廉·乌契的“Z理论”等等,不一而足。每一种管理理论都是一座历史的丰碑,这些理论是如此不同,有时还会有一些对立和冲突,让人莫衷一是。
  我们应如何把握管理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呢?到底是以理性主义线索、人文主义线索、管理过程线索、综合分析线索,还是以实证分析线索来研究管理学的发展呢?这又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
  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研发管理等等都是我们最为常见的名词,这些管理理论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深究下去又往往让人越想越糊涂了。更难的问题是,从理论上我们应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在实践中我们应如何解决企业条块分割严重的问题呢?这些职能管理工作应如何很好地对接呢?这些职能管理理论之间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