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MATLAB R2018a完全自学一本通》[41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MATLAB R2018a完全自学一本通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12-01
  • 热度:8426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已被超过20万MATLAB用户选择为入门书,MathWorks公司推荐用书。
内容简介
  本书面向MATLAB的初中级读者,在介绍MATLAB R2018a集成环境的基础上,对MATLAB使用中常用的知识和工具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书中各章均提供了大量有针对性的算例,供读者实战练习。 根据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全书分为4部分共24章:第1~5章为基础部分;第6~10章为数学应用部分;第11~15章为工程应用部分;第16~20章为高级应用部分,第21~24章为知识拓展部分由于篇幅受限,此部分内容为电子书形式。 为了使用户能够更好地操作MATLAB,本书中示例的命令已记录在M文件及其他相关文件中,用户可以将相关的目录设置为工作目录,直接使用M文件进行操作,以便快速掌握MATLAB的使用方法。
作者简介
  刘浩,男,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04年获得Adobe系列产品专家证书,ACCD平面设计师证书,CEAC国家信息产业平面设计师证书。上海碧海金沙设计总监,上海Nordri设计工作室(上海诺睿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任设计总监,北京拓扑人咨询高级顾问,wps office签约讲师,复旦MBA港大项目组签约讲师。
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1部分
第1章 MATLAB R2018a概述
1.1 MATLAB R2018a简介
1.1.1 MathWorks及其产品概述
1.1.2 MATLAB与其他数学软件
1.1.3 MATLAB的主要特点
1.1.4 MATLAB的系统组成
1.1.5 MATLAB应用程序简介
1.1.6 MATLAB R2018a新特性
1.2 MATLAB R2018a的目录结构
1.3 MATLAB R2018a的工作环境
1.3.1 菜单/工具栏
1.3.2 命令行窗口
1.3.3 工作区
1.4 MATLAB R2018a的通用命令
1.5 MATLAB R2018a的文件管理
1.5.1 当前文件夹浏览器和路径管理器
1.5.2 搜索路径及其设置
1.6 MATLAB R2018a的帮助系统
1.6.1 纯文本帮助
1.6.2 演示(Demos)帮助
1.6.3 帮助导航浏览器
1.7 初步使用MATLAB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MATLAB基础知识
2.1 数据类型
2.1.1 数值类型
2.1.2 逻辑类型
2.1.3 字符和字符串
2.1.4 函数句柄
2.1.5 结构体类型
2.1.6 数组类型
2.1.7 单元数组类型
2.1.8 map容器类型
2.2 基本矩阵操作
2.2.1 矩阵和数组的概念及其区别
2.2.2 矩阵的构造
2.2.3 矩阵大小及结构的改变
2.2.4 矩阵下标引用
2.2.5 矩阵信息的获取
2.2.6 矩阵的保存和加载
2.3 运算符
2.3.1 算术运算符
2.3.2 关系运算符
2.3.3 逻辑运算符
2.3.4 运算优先级
2.4 字符串处理函数
2.4.1 字符串的构造
2.4.2 字符串比较函数
2.4.3 字符串查找和替换函数
2.4.4 字符串——数值转换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组与矩阵
3.1 数组运算
3.1.1 数组的创建和操作
3.1.2 数组的常见运算
3.2 矩阵操作
3.2.1 创建矩阵
3.2.2 改变矩阵大小
3.2.3 重构矩阵
3.3 矩阵元素的运算
3.3.1 矩阵的加减运算
3.3.2 矩阵的乘法运算
3.3.3 矩阵的除法运算
3.3.4 矩阵的幂运算
3.3.5 矩阵元素的查找
3.3.6 矩阵元素的排序
3.3.7 矩阵元素的求和
3.3.8 矩阵元素的求积
3.3.9 矩阵元素的差分
3.4 矩阵运算
3.4.1 矩阵分析
3.4.2 矩阵分解
3.4.3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3.5 稀疏矩阵
3.5.1 稀疏矩阵的存储方式
3.5.2 稀疏矩阵的生成
3.5.3 稀疏矩阵的运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MATLAB编程基础
4.1 M文件编辑器
4.2 变量
4.2.1 变量的命名
4.2.2 变量的类型
4.2.3 MATLAB默认的特殊变量
4.2.4 关键字
4.3 MATLAB的控制流
4.3.1 顺序结构
4.3.2 if-else-end分支结构
4.3.3 switch-case结构
4.3.4 try-catch结构
4.3.5 for循环结构
4.3.6 while循环结构
4.4 控制程序流的其他常用指令
4.4.1 return指令
4.4.2 input和keyboard指令
4.4.3 yesinput指令
4.4.4 pause指令
4.4.5 continue指令
4.4.6 break指令
4.4.7 error和warning指令
4.5 脚本和函数
4.5.1 脚本
4.5.2 函数
4.5.3 M文件的一般结构
4.5.4 匿名函数、子函数、私有函数与私有目录
4.5.5 重载函数
4.5.6 eval和feval函数
4.5.7 内联函数
4.5.8 向量化和预分配
4.5.9 函数的函数
4.5.10 P码文件
4.6 M文件中变量的检测与传递
4.6.1 输入/输出变量检测指令
4.6.2 “可变数量”输入/输出变量
4.6.3 跨空间变量传递和赋值
4.7 MATLAB程序的调试
4.7.1 程序调试的基本概念
4.7.2 直接调试法
4.7.3 使用调试函数进行调试
4.7.4 工具调试法
4.7.5 程序的性能优化技术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可视化
5.1 图形绘制
5.1.1 离散数据及离散函数
5.1.2 连续函数
5.1.3 图形绘制示例
5.1.4 图形绘制的基本步骤
5.2 二维图形绘制
5.2.1 plot指令
5.2.2 格栅
5.2.3 文字说明
5.2.4 线型、标记和颜色
5.2.5 坐标轴设置
5.2.6 图形叠绘
5.2.7 子图绘制
5.2.8 交互式绘图
5.2.9 双坐标轴绘制
5.2.10 fplot绘图指令
5.2.11 ezplot绘图指令
5.2.12 特殊坐标轴绘图
5.2.13 二维特殊图形函数
5.3 三维图形绘制
5.3.1 曲线图绘制
5.3.2 网格图绘制
5.3.3 曲面图绘制
5.3.4 光照模型
5.3.5 绘制等值线图
5.4 四维图形可视化
5.4.1 用颜色描述第四维
5.4.2 其他函数
5.5 本章小结
第2部分
第6章 数据分析
6.1 多项式及其函数
6.1.1 多项式的表达式和创建
6.1.2 多项式求根
6.1.3 多项式的四则运算
6.1.4 多项式的导数、积分与估值
6.1.5 多项式运算函数及操作指令
6.1.6 有理多项式
6.2 数据插值
6.2.1 一维插值
6.2.2 二维插值
6.3 函数的极限
6.3.1 极限的概念
6.3.2 求极限的函数
6.4 函数数值积分
6.4.1 数值积分问题的数学表述
6.4.2 一元函数的数值积分
6.4.3 多重数值积分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符号数学计算
7.1 MATLAB符号计算概述
7.2 符号对象和符号表达式
7.2.1 符号对象的创建命令
7.2.2 符号对象的创建示例
7.2.3 符号计算中的运算符和函数
7.2.4 符号对象的类别识别函数
7.2.5 符号表达式中的变量确定
7.2.6 符号精度计算
7.3 符号表达式操作
7.3.1 符号表达式显示
7.3.2 符号表达式合并
7.3.3 符号表达式展开
7.3.4 符号表达式嵌套
7.3.5 符号表达式分解
7.3.6 符号表达式简化
7.4 符号表达式替换
7.4.1 subs替换函数
7.4.2 subexpr替换函数
7.5 符号函数的操作
7.5.1 复合函数操作
7.5.2 反函数操作
7.6 符号微积分
7.6.1 符号表达式的极限
7.6.2 符号表达式的微分
7.6.3 符号表达式的积分
7.6.4 符号表达式的级数求和
7.6.5 符号表达式的泰勒级数
7.7 符号积分变换
7.7.1 傅里叶变换及其反变换
7.7.2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反变换
7.7.3 Z变换及其反变换
7.8 符号代数方程求解
7.9 符号微分方程求解
7.10 符号分析可视化
7.10.1 funtool分析界面
7.10.2 taylortool分析界面
7.11 本章小结
第8章 概率统计
8.1 产生随机变量
8.1.1 二项分布的随机数据的产生
8.1.2 正态分布的随机数据的产生
8.1.3 常见分布的随机数产生
8.2 概率密度计算
8.2.1 通用函数概率密度值
8.2.2 专用函数概率密度值
8.3 累积概率分布
8.3.1 通用函数累积概率值
8.3.2 专用函数累积概率值
8.4 统计特征
8.4.1 平均值、中值
8.4.2 数据比较
8.4.3 期望
8.4.4 方差和标准差
8.4.5 协方差与相关系数
8.5 统计作图
8.5.1 正整数频率表
8.5.2 累积分布函数图形
8.5.3 最小二乘拟合直线
8.5.4 绘制正态分布概率图形
8.5.5 样本数据的盒图
8.5.6 参考线绘制
8.5.7 样本概率图形
8.5.8 正态拟合直方图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数学建模函数
9.1 曲线拟合函数
9.1.1 多项式拟合
9.1.2 加权最小方差(WLS)拟合原理及实例
9.1.3 非线性曲线拟合
9.2 参数估计函数
9.2.1 常见分布的参数估计
9.2.2 点估计
9.2.3 区间估计
9.3 参数传递
9.3.1 输入和输出参数的数目
9.3.2 可变数目的参数传递
9.3.3 返回被修改的输入参数
9.3.4 全局变量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经典智能算法
10.1 粒子群算法的MATLAB实现
10.1.1 基本原理
10.1.2 程序设计
10.1.3 经典应用
10.2 遗传算法的MATLAB实现
10.2.1 基本原理
10.2.2 程序设计
10.2.3 经典应用
10.3 蚁群算法概述
10.3.1 基本原理
10.3.2 程序设计
10.3.3 经典应用
10.4 本章小结
第3部分
第11章 偏微分方程工具箱
11.1 偏微分方程(PDE)工具箱介绍
11.1.1 偏微分方程常见类型介绍
11.1.2 偏微分方程工具箱简介
11.2 求解偏微分方程示例
11.2.1 求解椭圆方程
11.2.2 求解抛物线方程
11.2.3 求解双曲线方程
11.2.4 求解特征值方程
11.3 本章小结
第12章 优化工具箱
12.1 优化工具箱及最优化问题介绍
12.1.1 优化工具箱常用函数
12.1.2 最优化问题
12.2 线性规划
12.2.1 线性规划函数
12.2.2 线性规划问题的应用
12.3 无约束非线性规划
12.3.1 基本数学原理介绍
12.3.2 无约束非线性规划函数
12.3.3 无约束非线性规划问题的应用
12.4 二次规划
12.4.1 二次规划函数quadprog
12.4.2 二次规划问题的应用
12.5 有约束最小化
12.5.1 有约束最小化函数fmincon
12.5.2 有约束最小化应用
12.6 目标规划
12.6.1 目标规划函数fgoalattain
12.6.2 目标规划应用
12.7 最大最小化
12.7.1 最大最小化函数fminimax
12.7.2 最大最小化应用
12.8 本章小结
第13章 小波分析工具箱
13.1 小波分析
13.1.1 小波分析概述
13.1.2 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
13.1.3 多分辨分析
13.1.4 小波包分析
13.1.5 几种常用的小波
13.1.6 小波应用演示示例
13.2 小波工具箱介绍
13.2.1 小波工具箱的启动
13.2.2 一维连续小波分析工具
13.2.3 一维离散小波分析工具
13.3 小波分析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13.3.1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局部压缩
13.3.2 二维小波变换的图像压缩
13.3.3 图像压缩中阈值的确定与作用命令
13.3.4 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图像压缩
13.3.5 小波变换用于图像去噪
13.3.6 小波分析用于图像增强
13.3.7 图像钝化与锐化
13.3.8 小波分析用于图像融合
13.3.9 小波分析用于图像分解
13.4 本章小结
第14章 Simulink仿真基础
14.1 Simulink概述
14.1.1 Simulink的基本概念
14.1.2 Simulink的工作环境与启动
14.1.3 Simulink模型的特点
14.1.4 Simulink模块的组成
14.1.5 Simulink中的数据类型
14.1.6 Simulink中的模块和模块库
14.1.7 Simulink常用工具
14.1.8 Simulink的实例演示
14.2 Simulink模型创建
14.2.1 Simulink模块的基本操作
14.2.2 模型和模型文件
14.2.3 创建模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14.3 过零检测和代数环
14.3.1 过零检测
14.3.2 代数环
14.4 本章小结
第15章 Simulink仿真应用
15.1 子系统的创建和封装
15.1.1 子系统介绍
15.1.2 创建子系统
15.1.3 封装子系统
15.2 仿真模型的分析
15.2.1 模型状态的确定
15.2.2 线性化的数学描述
15.2.3 平衡点分析
15.2.4 微分方程的求解算法
15.3 运行仿真
15.3.1 启动仿真
15.3.2 仿真的配置
15.3.3 优化仿真过程
15.4 模型调试
15.4.1 Simulink调试器
15.4.2 命令行调试及设置断点
15.5 Simulink实例应用
15.6 本章小结
第4部分
第16章 句柄图形对象
16.1 句柄图形对象体系
16.1.1 句柄图形组织
16.1.2 句柄图形对象类型简介
16.2 句柄图形对象操作
16.2.1 创建对象
16.2.2 访问对象句柄
16.2.3 复制和删除对象
16.2.4 控制图形输出
16.2.5 保存句柄
16.3 对象属性设置
16.3.1 设置属性
16.3.2 设置默认属性
16.3.3 通用属性
16.4 Figure对象
16.4.1 Figure对象介绍
16.4.2 Figure对象操作
16.5 Axes对象
16.5.1 标签与外观
16.5.2 位置
16.5.3 一图多轴
16.5.4 坐标轴控制
16.5.5 线条颜色控制
16.5.6 绘图操作
16.6 Core对象
16.6.1 Core对象介绍
16.6.2 Core对象创建示例
16.7 Plot对象
16.7.1 Plot对象介绍
16.7.2 Plot对象创建示例
16.7.3 连接变量
16.8 Group对象
16.8.1 Group对象介绍
16.8.2 创建Group对象
16.8.3 对象变换
16.9 Annotation对象
16.9.1 Annotation对象介绍
16.9.2 Annotation对象使用示例
16.10 本章小结
第17章 图形用户界面
17.1 图形用户界面介绍
17.2 图形用户界面控件
17.2.1 图形用户界面控件的创建
17.2.2 鼠标动作执行
17.2.3 事件队列的执行顺序
17.2.4 回调函数的编写
17.3 对话框对象
17.3.1 公共对话框
17.3.2 一般对话框
17.4 界面菜单
17.4.1 菜单建立
17.4.2 菜单属性
17.5 编写M文件
17.6 图形界面创建工具GUIDE
17.6.1 利用创建工具GUIDE进行GUI设计
17.6.2 GUIDE创建的工具
17.6.3 创建带Uicontrol控件的图形界面
17.7 本章小结
媒体评论
  方兴东做的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因为互联网历史的创造者,现在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多么伟大,而我们的社会,现在也不知道这些人做的事情有多么伟大。
  ——尼葛洛庞帝
  互联网不仅仅是那些少数成功的企业家创造的,它实际上是社会各界,是共同创造的一个人类的奇迹。因为中国互联网能够有七亿网民,这绝对是全球的一个奇迹。中国有一大批人,他们是互联网无名英雄,基本上在现在的主流媒体看不到他们。但我觉得这些人在互联网最初,在中国制定轨道的过程中,铺了一条方向上正确的道路,而且很多东西当年可能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实际上最终起关键性的作用。我们试图把这个群体挖掘出来、呈现出来。
  ——方兴东
前言
  最初接触摄影,倒不是因为追求梦想、记录美好生活这样特别“神圣”的原因,也谈不上怀有一种势必拍出大片的信仰。2015年5月的某一天,突然想给自己拍一组写真,那时候我还不了解摄影,想给自己拍一组日系风格写真,却选了一位婚礼摄影师,最后自然没有拍出我想要的效果。后来才知道摄影分多种风格,而每一个摄影师都有自己擅长的固定风格,所以决定拍照之前,选对摄影师的风格很重要。
  看着不太满意的成片,我开始疑惑,那种活泼、干净的日系风格照片是如何拍出来的?去哪里才能找到合适的摄影师?后来实在找不到,才想起来,那就把自己变成这个摄影师吧,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摄影之路。
  从懵懂摸索到能够熟练策划每一次拍摄,期间走过不少弯路,也有过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到现在能有幸写一本属于自己的摄影书,想来那些辛苦熬过了就都是值得的。
  摄影让我对生活充满感恩,相机让我有机会记录每一个我喜欢的瞬间,照片让我的情感有了安放之处。它是灯塔一样的存在,充实我的生活,指引我前进的方向,让我在平淡的生活中更接近自己的英雄梦想。
  本书将总结我三年的摄影经验,毫无保留地完整呈现我所有的拍摄过程和方法,分别从审美培养方法、前后期技巧、拍摄思路、风格定位等方面对清新人像的拍摄技巧进行解析,帮助你迅速掌握清新人像的拍摄技巧。
  如果你也是一位人像摄影爱好者,请不要错过这本书。
精彩书摘
   “互联网口述历史”(OHI)是方兴东博士在2007年发起的项目,原是名为“影响中国互联网100人”的专题活动,由互联网实验室、博客网(博客中国)等落实执行。在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尝试后,2010年,方兴东博士个人开始撸起衣袖集中参与和猛力突击。因此,“互联网口述历史”在2007年至2009年是试水和储备,真正开始在数量上“飞跃”起来,是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
  这些年,方兴东博士一边“创业”,一边在创业之外默默采集、积累“互联网口述历史”。一直来,只有前前后后的几个助理扛着摄像机跟着他。助理有走有来,而这事,他一坚持就是近十年。
  2014年,我从《看历史》杂志离职,参与了“互联网实验室文库”的筹备,主持图书出版工作,致力于打造出“21世纪的走向未来丛书”。“互联网实验室文库”的出版包括四大方向:产业专著、商业巨头传记、“口述历史”项目、思想智库。
  在之后的时间里,“互联网实验室文库”出版了产业专著、商业巨头传记、思想智库方向的十余本书,而“口述历史”却未见一本成果。当然,这是因为“口述历史”所需的精力消耗最大,时间周期最为漫长,整理打磨最为精细,查阅文献资料最多,过程最为折磨,集成最为被动……
  以往,一本书在作者完成并有了书稿后,进入编辑流程到最后出版,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而为了让别人明白做“口述历史”的精细和繁冗,我常说它是从-10到1的过程。因为“口述历史”是一个掘地百尺的工作,而作为成果能呈现出来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在“口述历史”的整理之外,我们还积累形成了10余万字的互联网相关人物、事件、产品、名词的注释(词条解释),50余万字的中国互联网简史(大事记资料),以及建立了我们的档案保存、保密机制等,这些都是不为人知的,且仅是我们工作的一小部分。
  “过去”已经成为历史,是一个已经灰飞烟灭的存在,人们留下的只是记忆。“口述历史”就是要挖掘和记录下人们的记忆,因为有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它,所以,我们需要再经稽核整理。因此,“口述历史”中的“口述者”都是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亲见、亲闻者。
  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曾经这样评价“口述历史”这一形式:“这种史学撰写有着更为浓厚的原生态特色,摆脱了以往史学研究的呆板僵化,因而更加生动鲜活,同时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这种口述历史研究的学术价值,而不是仅仅被视为一种采访。相对于纯粹的回忆录和自传,这种口述历史多了一种真实到可以触摸的毛茸茸的感觉。”
  “口述历史”让历史变得鲜活,充满质感,甚至更性感。
  我在采访方兴东博士,要其做“访谈者评述”时,他曾在评述之前说了这么一段话:“互联网不仅仅是那些少数成功的企业家创造的,它实际上是社会各界共同创造的一个人类最大的奇迹——中国互联网能够有7亿网民,这绝对是全球的一个奇迹。中国有一大批人,他们是互联网的无名英雄,基本上在现在的主流媒体上看不到他们。但我觉得这些人在互联网最初阶段,在中国制定轨道的过程中,铺了一条方向上正确的道路,而且很多东西当年可能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实际上最终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试图在‘互联网口述历史’里,把这个群体挖掘出来、呈现出来。”
  我想,这是方兴东博士的初心,也是“互联网口述历史”项目产生的源头。
  灵魂、有逻辑、有层次、有侧重,注重史实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