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鼎沸沙鸣——从北京到台北的乡愁》[50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鼎沸沙鸣——从北京到台北的乡愁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2017-11-01
  • 热度:8980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老兵的回忆录,在回忆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荡中,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牺牲以及为了国家的统一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作者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真诚地告诫世人,历史的悲剧绝不能再重演!中华民族的昌盛和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作者简介
  常锡桢(1928年7月31日—2015年2月26日),字梅宇,号福慧居士。曾任香山慈幼院旅台校友会会长,中国台北电影戏剧宣传广告制作人联谊会会长,以及多家报社、杂志社记者,是资深电影戏剧宣传广告制作人。
  他是一位国民党老兵,1949年随军辗转几千里,出生入死,历尽艰险,漂落台湾岛。自此家族离散,两岸相隔,寒窗吊影,长夜难眠……直到1991年才第*次回家探亲,最终未能见到自己的至亲爹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话从当兵说起 几度死里求生
第二章 家世出身成长 故都旧事乡情
第三章 海峡两岸相望 家庭旧梦难圆
第四章 兄长往事历历 明志传继家风
第五章 情义交织台湾 艰苦岁月谋生
第六章 重入香慈怀抱 纪念回顾英灵
第七章 服务社会小区 守望相助真诚
第八章 八十感怀补述 两岸和平共赢
附录
后记
前言
  前言
  最近翻阅两部时下名人回忆录,作者不是战功彪炳,便是身世显赫,生活经历多姿多彩。这些书所记载的事迹与个人的才、德、言、行,都堪为历史脚注或为他人鉴镜,他们当然有资格写回忆录。而我这样的一个小小人物,犹如恒河之沙、过江之鲫。《金刚经》里有“微尘众”经句,说一沙、一尘都有一微世界;既有一世界,就该有可说的故事和真理。我亦犹如恒河之沙,虽毕生不堪回首,仍愿不揣浅陋试说前尘往事作一忠实回忆录,想给关心这一代苦难小人物实际生活者提供一个真实事例。给近代史学者留下一些蛛丝马迹,作为研究参考资料,也给后代子孙们留下家族历史和作为长远纪念。
  这书名定为《鼎沸沙鸣》意义在此。
  我于1997年近70岁时完全退休,身心都轻松下来,但时间很难排遣,尝到无事可做的苦味,每天都到住家附近的一个老人公园去聊天。这个小小公园设有很多水泥塑造的石桌、石凳、石椅,供人下棋、玩纸牌、闲坐、聊天,大约每天午后都有上百人聚集在此。我是个新加入的插班生,认识的人很少,常常肯聚在一起“拉管儿、摆龙门阵”的不过一二十人而已。这些朋友当中有士官长退下来的,也有混到中校级别才退役的,但大家共同之处是都没念过几年书,和有着极为类似的坎坷人生历程。人人各有一套大道理或对时事的精辟见解,以及各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数说不尽!虽人声鼎沸、声嘶力竭,可惜传到外界的声音终似沙砾相撞般微弱,引不起别人的关注!因此触动我写作的欲望,同时也可借此消磨一些时间。
  最近我又重读了《代马输卒手记》一书,作者张拓芜先生是一位有名诗人,很巧合,我与张拓芜同为1928年(民国十七年)6月生,同是没有高学历的行伍军人,但他到台湾以后成为诗人、作家,能在文坛成名,可见他对文学下过一番苦功夫。《代马输卒手记》大部分写他在军队里的生活经历,他当过炮兵连的下士副班长、文书上士与军中文官。我也当过辎重汽车兵、盐警和陆军团里的文书上士以及中尉书记。同样的阶级、同样的职务,不过我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和遭遇。张先生笔力深厚,文章写得生动感人。台湾女作家三毛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情生意动的书评意见,赞赏这本书“好看极了”!一时间,洛阳纸贵,竟使这本军人生活故事畅销宝岛。在迟了二十多年后,如今我才有胆写我自己和一些朋友的故事,当属后知后觉之作。
  经过两岸开放三十余年后,好像以前很多禁忌的话现在也可以畅所欲言了。因此我于2012年冬重新校定书稿,并增补部分当年军中的经历见闻,充实内容,还原真相。
精彩书摘
  要说,也从当兵说起吧
  人若生不逢时,必定影响时运!
  我出生那年,即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北京后,因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于6月28日更名为北平市,并设北平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接着战乱来临。军阀割据,倭寇入侵,战火燎原,民不聊生。
  中国军民坚持十四年抗战,赶走了日本鬼子,原想能过几年太平日子;但国共和谈破裂,不幸内战又起,再次把中国的老百姓卷入一场浩劫与灾难之中。
  打仗需要兵源,于是国民政府开始征兵!中国俗话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何况那时候战争频仍,死伤很重,所以没人愿意当兵。政府只好实行征兵政策,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开始全面抽壮丁,满18岁的男子都必须要参加抽签,决定入伍时间的早晚序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