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鲍勃·迪伦,一个真诚的美国之声(中英文双语)》[53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鲍勃·迪伦,一个真诚的美国之声(中英文双语)

  • 出版时间:中英对照
  • 热度:8311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这个声音只需一两句歌词便能将记忆化为预言,将玩笑变成威胁,把浪漫变为屠杀。
内容简介
鲍勃·迪伦凭借“在伟大的美国传统歌曲中注入诗意的表达”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 多年来《纽约时报》一直密切关注着这位伟大的摇滚明星与文坛巨人,从他的最新动态到与他相关的各种书籍出版,用“这个声音只需一两句歌词便能将记忆化为预言,将玩笑变成威胁,把浪漫变为屠杀” 这样至高的赞美来描述他的新专辑;走访“宁愿活在鲍勃·迪伦的生活里,也不愿去过自己的人生”的疯狂迪伦学家; 独家预览神秘的,“只有少数几个人见过”的“迪伦档案”。时报中文网精选其中内容译为中文,带给读者。

目录

能和迪伦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太幸运了
Bob Dylan the Writer: An Authentic American Voice
作者鲍勃‧迪伦:一个真诚的美国之声
Bob Dylan's Secret Archive
解开迪伦谜团?鲍勃·迪伦秘密档案公诸于世
Review: ‘Dylan Goes Electric!’ Considers Folk, Rock and a '60s Divide
鲍勃·迪伦插电背后的故事
A Dylan Insider's Back Pages
鲍勃·迪伦还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是的
They're Really Into Dylan, Maybe a Little Too Much
除鲍勃·迪伦,他们的人生别无他物
A Bob Dylan Video 47 Years in the Making
《像一块滚石》音乐录像首次面世
Knockin' on the Country's Door
鲍勃·迪伦以自己的方式同怀旧和自满作斗争
From Romance to Carnage
鲍勃·迪伦把浪漫变为屠杀
作者简介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是纽约时报公司旗下的首个中文媒介产品,旨在向中国读者提供有关全球时事、商业及文化的高水准报道。它将时报公司屡获大奖之新闻内容中最精华部分带给全球中文读者,这些内容产自《纽约时报》1200名采编人员和30个全球分社,其中也包括北京、上海及香港记者站。网站内容特为中文读者量身打造,既包括《纽约时报》英文报道的中译版本,也包括本土中文作者及专栏作家专为中文网所撰写的原创稿件。
目录
鲍勃·迪伦还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是的

版权信息
能和迪伦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太幸运了
Bob Dylan the Writer:An Authentic American Voice
作者鲍勃‧迪伦:一个真诚的美国之声
Bob Dylan's Secret Archive
解开迪伦谜团?鲍勃·迪伦秘密档案公诸于世
Review:‘Dylan Goes Electric!’ Considers Folk,Rock and a ’60s Divide
鲍勃·迪伦插电背后的故事
A Dylan Insider's Back Pages
鲍勃·迪伦还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是的
They're Really Into Dylan,Maybe a Little Too Much
除鲍勃·迪伦,他们的人生别无他物
A Bob Dylan Video 47 Years in the Making
《像一块滚石》音乐录像首次面世
Knockin’ on the Country's Door
鲍勃·迪伦以自己的方式同怀旧和自满作斗争
From Romance to Carnage
鲍勃·迪伦把浪漫变为屠杀
精彩书摘
  “我是第一个把它放在你面前的人,”鲍勃•迪伦(Bob Dylan)在1978年的一次采访中说道,“也是最不愿意向你解释它的人。”
  星期四,瑞典文学院(Swedish Academy)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迪伦,他们把这个结果放在了我们面前,但是却没有为大多数读者与听众提供解释,不管这些读者们是多么看好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唐•德里罗(Don DeLillo)或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
  这次把奖颁给他,等于是确认了我们一直以来的一个感觉是真的:迪伦已经跻身美国最为真诚的声音之列,他所创造的意向如同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或艾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的一样大胆、令人产生共鸣。
  正如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指出的,迪伦的歌词是用一种“鸦叫般的嘲弄之声”唱出,这嗓音从来无伤大雅,似乎承载了神话与预言的重量。不过拉金并不是迪伦最大的歌迷。他觉得《荒凉小径》(Desolation Row)的歌词“可能是半成品”。
  彻底把迪伦作为一个复杂难解,且还在不断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的诗人来研究的,是另一位英国人——备受崇敬的评论家与学者克里斯托弗•瑞克斯(Christopher Ricks)。瑞克斯在2004年那本俏皮之作《迪伦的原罪想象》(Dylan's Visions of Sin)一书中,从各个方面把迪伦同范围广泛的各路名人进行了令人信服的对比,包括叶芝(Yeats)、哈代(Hardy)、济慈(Keats)、麦尔维尔(Marvell)、丁尼生(Tennyson)与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
  “迪伦的作品是一种赤裸呈现原罪(并对之进行抵抗)的艺术,美德受到重视(并得以公开),恩宠清晰可见,”里克斯写道。他又说,“人类的每一种行为都可供他以艺术的方式去捕捉。”
  迪伦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于1941年出生在明尼苏达州的德卢斯,年轻时,他深受强大的美国民间音乐的影响,包括伍迪•格瑟里(Woody Guthrie)、汉克•威廉姆斯(Hank Williams)与罗伯特•约翰逊(Robert Johnson)等人的歌曲。他渐渐形成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声音,在其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中,众多如同神谕般云里雾里的字眼前所未有地出现在流行歌曲之中,而这首歌或许也是他最伟大的一首歌。
  1988年,布鲁斯•斯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引荐迪伦进入摇滚名人堂(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时这样描述这首歌的开头几秒钟:“军鼓的声音就像有人一脚踢开通向你头脑的大门。”其后的歌词更是把这扇门整个拆了下来。副歌中提出的问题多年来一直回响在美国人的生活之中:“孤身一人的感觉怎么样/没有回家的方向。”
  迪伦在他精彩的回忆录《编年史:第一卷》(Chronicles:Volume One,2004)中写道,那个时候,“我觉得主流文化蹩脚极了,就是一个大笑话。”这本回忆录表明,迪伦可以像写歌词一样流畅地书写散文。这一点之所以还需要证明,只是因为迪伦的唯一一本小说,他在25岁那年创作的《狼蛛》(Tarantula,1966)是几乎难以读懂的文字大杂烩,只是用来打击他最铁杆的崇拜者。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