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39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了不起的匠人(6):锡伯古弓的铁血与柔情

  • 出版社:天津博集新媒科技有限公司
  • 出版时间:2016-07-13
  • 热度:8778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目录
人物小传
冷兵器里的软强悍
合力之弓
众心之箭
你是我的眼
采访侧记
精彩书摘
  乾隆年间,马背上的锡伯族应清廷之命,带着弓箭和腰刀从东北西迁至新疆。
  驻守于此近三百年,故乡终成他乡。
  战时,弓箭是防身之器,若战死沙场,弓箭定要随着勇士一齐入棺材。现时,弓箭则成了匠人的谋生之道,六材四季,不分昼夜寒暑。
  仍坚持用真材实料做角弓的锡伯族人伊春光,将弓箭喻为穿串民族、朝代和国家的生命线。
  七旬迟暮人,忠心化气,匠心作魂。命陷沧桑里,弓从茧中生。
  1764年,锡伯族应命西迁时,并没有随军制作弓箭的匠人,所带弓箭都由朝廷配发。但族人能工巧匠,在征途中自行研究,成功制作了能战能猎的各类弓箭,伊春光的祖辈就是其中之一。自1990年开始,伊春光在祖辈言传身教的基础上,全身心投入在研究和制作锡伯角弓中,工艺得到了继承和发掘。
  他被列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锡伯族角弓的继承人,并得到能使用北山羊角制作角弓的特别授权。虽已近古稀,他仍以初碰弓箭时的赤心在传承并延续着这个民族里扎根最深的弓箭文化。
  新疆在中国大西北以六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傲视中原,牧草如茵、牛羊如云。各民族和睦相宜地居住于此,维族、哈萨克族能歌善舞,锡伯族能骑善射,处处是毡房点点、牧歌悠悠,安和一片。
  提及马背上的锡伯族,避不开古时的一次西迁。《离乡曲》里对那次西迁的形容是:“盛京将军奉恩波,十三城内选兵多;挑出锡伯一千户,移驻伊犁奈若何。”
  乾隆二十九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一千多名锡伯族官兵率全家共四千余人奉清廷之命,带着腰刀和弓箭从现在的沈阳出发,西迁至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锡伯悍兵在同纬度中横行,在途中战风沙、抗洪水,艰苦跋涉迁至伊犁河南岸后,开始自耕自食,在察布查尔县各地修渠引水、开荒种地。
  虽扎根于此,但仍盼着有一天能回归故乡,所以战死沙场的将士并不土葬,只留一坛骨灰和一把陪葬的弓箭。但君不召臣返,锡伯族终究被一分为二,在新疆、东北两地遥遥相望。之后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人都会以各种活动纪念祖先,即“西迁节”。
  论及弓箭的出现,几乎可以追溯到有“后羿射日”的神话时代。马背上的打牲部落锡伯族一直以弓箭作为生存工具和武器,是使用弓箭时间最长的民族。而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武器的性质有了转变,大部分年轻族人也都去了城市和工厂,一直维系着这个民族的弓箭文化乏人继承,逐渐停步于历史或存留在纪念品商店里。即便如此,族人伊春光仍旧认为,弓箭是锡伯族的生命线,填满了锡伯匠人的守艺人生,贯穿着这个民族的生死古今。
  在冷兵器时代里,弓箭是最为致命的武器。来势瑟瑟如风,却能隔百米穿心而过。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凭弓箭建立大蒙古国,征服的地域西达中亚、东欧。在马背上善于骑射的八旗清兵同样以弓箭攻入中原,统治中国近三百年。而锡伯族人自古打仗就像敢死队,以战死沙场为荣,所以当时为了平定新疆的动乱,朝廷派部分锡伯族官兵西迁,也因此,当时最为兴盛的弓箭文化被传至新疆。
  在乌鲁木齐搭出租车,只要提及伊春光的名字,大部分司机都会絮叨半天以表示他们听说过。提起做弓箭的匠人,则所有人都会用标准普通话说出“锡伯族”三字。“天生的射手,也是天生的工匠”,此类褒扬不绝于耳。这让不曾接触过伊春光的人,提前感受到了他冷箭般的清肃。
  伊老自小生活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那里保留着最为纯正的锡伯族文化,更将清代八旗“国语骑射”的文化传统保存至今。而现在的他住在单元楼,不见毡房不见马,素色休闲服替代了艳丽的民族服饰,体型依旧高大却无法再用威猛来形容,头发褪成了灰白色,脸上的皱纹深而密。只要不开口说话,和爱泡茶馆的汉族老头几乎没什么两样。连周边人对他的称谓也常见得很,“伊老”、“老爷子”。
  可诗人话痞,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是意想不到的人在做。虽已近七旬,但年轻人爱干的事,伊老一件不落。无论走到哪儿,他都会掏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编信息、看新闻于他更是容易。有时他会趁妻子在躺椅上打瞌睡,一手举着相机偷拍一手捂着嘴笑。因为低血糖,他的口袋里常备葡萄干和椰子糖,糖的品牌和他撞了名这种趣事都能让他乐上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