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网络时代的服务型经济:中国迈进发展新阶段》[37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网络时代的服务型经济:中国迈进发展新阶段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4-01
  • 热度:8747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中国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时代进入了服务经济为主的新发展阶段,与一些发达国家相似阶段相比,服务业的许多重要性质发生了改变,对今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网络时代的服务型经济:中国迈进发展新阶段》对此进行研究,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网络时代服务经济的新特征及其理论含义;二是改革、研放和创新等因素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三是对若干服务行业的案例研究;四是讨论这个时代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提供问题。
作者简介
  江小涓,女,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过十多年,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过财贸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2004年以后到政府机构工作至今。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宏观经济、国际经济等。2004年以来以服务业为主要研究领域,主持翻译过“服务经济泽丛”,出版过几部专著和多篇学术论文,在业内有广泛影响,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奖项,曾三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目录
版权信息
导言: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
第一章 服务和服务业:若干基本问题和研究难点
一 定义、分类和特征
二 精神和心理需求:服务消费的重要领域
三 服务经济研究的特殊困难和问题
四 互联网时代服务业的创新与质变
第二章 服务业比重上升:真实增长与名义增长
一 服务业比重上升的两种含义
二 “名义”增长的“真实”意义
三 名义增长带来的挑战与问题
第三章 中国服务业:阶段特征、国际比较及偏差解释
一 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二 影响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国际比较
三 影响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国情特点
第四章 中国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制造业的影响
一 研究背景、文献和研究对象
二 数据来源和基本信息
三 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对外开放度”“税收负担”和“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异质性概述
四 回归分析Ⅰ:对外开放度、税负、市场竞争程度与全要素生产率
五 回归分析Ⅱ:服务业效率与制造业效率之间的关系
六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五章 政府与市场的合理分工:以公共服务业为例
一 公共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二 发展公共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三 特殊问题:无限需求和有限供给
四 相关经济理论问题
五 高效合理提供公共服务
第六章 经济利益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以文化产业为例
一 理论演进与相关争论
二 潜力巨大的消费领域
三 国情特点与独特优势
四 几个特殊问题
第七章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服务业创新
一 内容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二 若干创新案例
三 问题和挑战
第八章 全球化时代的服务生产与消费
一 服务全球化的特点和复杂性:传统形态
二 促进服务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三 互联网时代的服务全球化:新的形态
第九章 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分析
一 文化、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概念及其经济学特征
二 当前国内外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脉络
三 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四 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矛盾中寻求平衡,平衡中实现发展
第十章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发展模式变迁研究——一个演化经济学的视角
一 引言
二 动画电影产业的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
三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发展模式演进:一个演化经济学的视角
四 动画电影产业政策变迁:如何建设“有为政府”
五 简要总结
第十一章 保险业视角下的生产服务业特性与创新
一 保险业与制造业理论与实证比较
二 作为服务业的保险业创新——互联网保险
三 我国作为服务业的保险业改革发展政策建议
第十二章 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下政府的决策与服务
一 政府决策和服务具备新的信息基础
二 政府履职的有利条件
三 开放公共数据和创造新的生产力
四 问题与挑战
第十三章 服务经济理论:挑战及创新
一 从信息经济学回到古典经济学:大数据的理论意义
二 对价格理论和宏观调控的挑战
三 学习研究模式的变化
四 创新高回报、市场控制力与收入差距扩大
五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低的判断还正确吗
六 经济理论创新发展的探索方向
第十四章 中国服务业展望:巨大创新空间和发展潜力
一 国际比较: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二 与国情特点相关的强劲推动力
三 互联网时代的独特优势
四 加快改革开放促进创新发展
五 协同共治与有效监管
附录:服务经济理论演进及启示
后记
精彩书摘
  “服务”通常是指没有实物形态产出的经济活动,因此“无形性”是基本性质,例如家政服务、音乐会演奏、零售业、保安、教育、旅行服务等,这些经济活动并没有产生实物结果。与制造业相比,服务有一些特点:一是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即生产过程需要消费者参与,服务供给和服务消费同时同地发生,例如教育服务,需要教师提供服务和学生接受服务同步进行,而制造业产品是先生产出来再进行消费;二是不可储存性,服务是一个过程,“随生随灭”,生产和消费不能错期,例如现场音乐会的演奏、看护病人、体育训练等,这个性质与同步性必然同时存在;三是需求差异性,有些服务需求的个体差异很大,不可能批量和标准化供给,如医疗服务、家政服务等。下面,我们引用不同时期的两个经典表述,进一步说明研究者对服务一词的理解和定义。
  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较早研究了服务的内涵。他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指出:“有一种这样的价值,它必定是实在的价值,因为人们非常珍视它,愿以贵重和经久的产品交换它,但它却自己没有永久性,一生产出来,便立即归于毁灭。”萨伊把这种价值称作“无形产品”,并指出:“无形产品同样是人类劳动的果实”“是资本的产物”1。萨伊所称的“无形产品”可以看作一种广义服务的概念,因为其范畴除了为他人提供“无形产品”之外,还包括“人从他人努力而得到的愉快”2,这个表述已经很接近现代服务业的一项重要功能:提供精神和心理消费,提高愉悦感和幸福感。
  T.P.霍尔(T.P.Hill)在1977年提出了服务的一个定义:“服务是指人或隶属于某一经济单位的物在事先合意的前提下由于其他经济单位活动所发生的变化”,“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即消费主体的变化和生产主体的变化同时发生,这种变化是同一的,服务一旦生产出来必须由消费者获得而不能储存”,“服务在其生产时一定要交付。这就成为它同商品生产的根本区别”,“服务在其生产时一定要由消费者获得,这个事实意味着服务是不能由生产者堆到存货中的”3。
  上述两个定义指出了服务所具有的“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存储性”等典型特征,被此后的经济学家广泛引用。
  近几十年,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对服务业上述定义带来很大挑战。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一些无形、不可储存的服务提供了有形载体,例如音像制品将音乐会等无形服务过程变为有形制品,此时“服务”可以储存,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地点上可以相互分离。研究者对这些变化已经做出了反映,20世纪80年代中期,巴格瓦蒂(Bhagwatti,1984)、桑普森(Sampson,1985)等学者相继扩展了服务的概念,他们将服务分为两类,即需要物理上接近的服务和不需要物理上接近的服务。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虽然有了信息技术,但服务的“无形”特征并没有改变,有形的只是载体而不是“服务”本身。人们买存储介质,不是为了其本身,而是为了搭载其上的内容,例如文化娱乐制品是以有形产品为载体的无形服务。4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信息服务业可以被看作例外,大多数服务仍然具有前述特征。综合这些讨论看,服务的基本性质没有根本改变。因此,虽然存在争议,但却没有出现共识性更强的新定义,因此迄今为止,学术界仍然广泛使用上述性质和特征来定义和描述服务和服务业。5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