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经济的律动:读懂中国宏观经济与市场》[25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经济的律动:读懂中国宏观经济与市场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 出版时间:2018-07-01
  • 热度:8866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好的理论从重大的现象中来,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已经开始围绕中国发生。脱离这个“最重大现象”的中国经济研究,都有缘木求鱼的危险。
内容简介
  所有的经济理论,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所有的分析工具,都隐含地假设过去的规律会重复。然而,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过程,因此,对于事件场景和边界条件的认定,是一切分析的前提。好在,很多时候,把场景和边界界定清楚之后,事情的症结就已经找到了。事情演化的方向,常常也已经清楚了。这或许就是徐远教授能够屡次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向做出异于常人的把握和预测的原因。他用自己理解和总结的经济分析工具,深入浅出地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分析宏观经济的具体问题,其结论不断在现实中得到验证。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作者在治学道路上的挣扎和思考,是他对于经济学的学习心得、对于经济学大师思想的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学习心得和理解,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下篇是作者运用自己的分析工具,针对具体问题的分析笔记,主要涉及宏观经济和金融领域,包括长期经济增长、短期经济波动、利率、汇率、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形势、人民币加入SDR、互联网金融、IPO改革等。这对我们如何使用这些分析工具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前行的路径。
作者简介
  徐远,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融学教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中心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杜克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金融市场、中国经济改革,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金融投资、汇率波动、房地产、城市化等问题有系统研究。着有《人·地·城》《深圳新土改》《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与结构问题研究》,在Journal of Finance、Review of Finance、《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际国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在FT中文网、澎湃新闻、第一财经等财经类媒体发表经济评论 100多篇。个人公众号“徐远观察”
目录
题记
推荐序 再谈知识过程与人生感悟
自序 那人不在灯火阑珊处——开放社会的经济分析
上篇 经济学的修行
第一章 一个人的游学——经济学到底是什么?
第二章 那些美丽的灵魂——诺奖获得者在说什么?
第三章 学派的悖论
下篇 宏观金融笔记
第四章 利率是车
第五章 汇率是马
第六章 SDR是个花架子
第七章 增长是个长期问题
第八章 波动是个短期问题
第九章 美国和日本——他山之石
第十章 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
第十一章 过于勤政的IPO改革
致谢
媒体评论
  徐远的这本书主要收集的是随笔、评论,但思维并非碎片化的,而是致力于对演化中的经济体系分析框架的追求。他以个性化的口语,深入浅出地叙述了对转型期诸多宏观金融现象的经济学解释。这些特点无疑成为不同类型读者阅读本书的理由。 刘世锦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经济的律动》收录了一位充满家国情怀的优秀青年经济学家的所学所思,既有个人从学的轶事,又有充满时代脉动的长短期宏观、金融、股市、科技挑战的睿智观察和条理清晰的剖析,文字隽永,充满智慧,读来令人不忍掩卷。
  林毅夫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徐远和香帅伉俪在北大经济学圏子里可谓金童玉女,神雕侠侣,既有内功扎实的学术背景和专业追求,又有致君尧舜的家国情怀和现实关切。这本文集记录了作者多年来在这些方面的思考和求索,文字晓畅明白,议论引人入胜,值得关注学术、心忧时事的读者品茗静读。
  高善文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生活是自己的,知识过程是自己的。而知识过程的极限,是信仰。关于信仰,我能说的只是:当你意识到知识过程的极限时,你便获得了信仰。
  汪丁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徐远这本文集,对经济学方法做了深入讨论,对重要现象做了系统分析,已然形成一个分析框架。
  宋国青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前言
  二十年前,为祝贺《读书》复刊二十周年(1978—1998),我应邀撰文,标题是“知识过程与人生感悟”。
  十二年前,我在搜狐博客颇费笔墨向年轻人解释知识是过程而非固定僵死的概念,不得不再贴此文。
  今天,我这篇“再谈”,为序徐远(徐建国)这本新书,引述那篇旧文的开篇及全文发表于搜狐博客时我写的编者按语真是很合适的:这篇随笔发表在《读书》二十周年纪念号,汪晖约稿,我答应,但说好只写不超过五千字的文章。贴在这里,是因为我在回应中承诺要贴这篇稿件,为论证“经典作品不会过时”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其实我在这里写的,是我自己对我的生活的感悟,远比一个简单的道理丰富。
  理论,在消费主义的时代,便成了消费品。年轻又有才华的理论家,骨子里总是对“以前”的理论怀有不屑一顾的轻视。因为凡是“以前”的理论,必定已经有聪明人继承过和批判过,从而生出了新的理论路向与新的理论,视界既然已经被推向新的疆域,有什么必要“回顾”呢?把“回顾”交给专门负责回顾的历史家去做吧!
  于是比我年轻许多的理论家们,会一边摇头一边向我指出某某的某个观点“说到底还是”某某理论里的看法,他们的意思说到底还是要“迎头赶上”所有这些理论,超越一切可以超越的。即便不年轻的理论家们,或许也会作如是说:这理论我见过,有如此这般的局限性,过时了。
  能够意识到理论局限性的人,和想要超越一切可以超越的人,当然是有才华的理论家,当然不必是把理论当作消费品的理论家。
  在什么样的前提下,理论就成了“消费品”呢?当我依照其他人的见解,尤其是依照“专家”意见,被告知某某理论的某某局限性,从而相信那理论是我不必去理会的时候,那理论便成了我的“消费品”。这里出现的首先是权威专家的反思性意见,其次是专家为理论贴上的标签化的超越自我经验的含义。
  把理论当成消费品的倾向,只不过是消费主义时代“精神生活快餐化”的诸种现象之一。经济发展的结果总是提高了人的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的市场价值从而日益提高。一方面是精神生活的投入品(书刊、影视、声乐、旅游……)的多样化与专业化,一方面是消费者的时间价值的增长,这两方面的因素合在一起,驱使消费者放弃普遍性的学习,转而依赖专家经验,由专家替消费者来挑选精神消费品。
  在学术前沿的研究者与大众之间,出现了一群中介人,他们的社会分工是把学术转化为大众消费。于是当中国进入90年代后期时,专门负责生产“精神快餐”的报纸期刊的编辑们开始成为替大众读书的人。可是精神消费的这种“平面化”倾向是对精神生活本身的消解,而精神生活的消解意味着生活意义的丧失。
精彩书摘
  “8·11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6.2贬值到6.6,贬值6%。货币贬值这么多,对持有人民币资产或者美元负债的人们,是很大的冲击。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其实就是身家缩水了6%。对于加了杠杆持有美元负债、买入人民币资产的人,损失就更大。
  比贬值更严重的,是贬值的预期。人民币汇率的“底”在哪里,人们是不知道的。正如2005—2012年间人民币升值的时候,人们不知道“顶”在哪里一样。问题是,预期如何形成?
  在科学主义的时代,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听专家学者怎么说。哈耶克对科学主义之危险的警告,早已是过眼烟云。但其实,深谙理论和计量模型的人都知道,绝大多数模型都很简略(笔者能想到的唯一例外是期权定价模型),做了无数的结构性或者技术性的假设,加上测算和计量中的误差和偏误,算出来的“均衡汇率”很难准确可靠。言者姑且说说,听者姑且听听,也就罢了。否则,有貌似科学,实为科学迷信的嫌疑。
  历史经验的指导意义也有限,因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每次的情况都不太一样。过去的金本位下,有黄金一个价值的“锚”。货币之间的浮动,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不过半个世纪的历史,而且当时主要的货币都浮动了。在此之后,美元一家独大,未逢敌手。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大经济体放开汇率,允许浮动的事情,还是头一回。其他国家的经验,参考价值有限,因为过去的不确定性不同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今天的汇率波动取决于对明天的预期。但谁又知道明天会怎样呢?
  所以,现在的人民币汇率,颇像置身一望无际的沙漠,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方向不明的结果,往往是跟着第一个抬脚的人走,或者跟着嗓门最大的人走。贬值来得气势汹汹,加上国内经济一路下滑,悲观气氛浓厚,“破7望8”成为市场里一部分人的观点。
  国际大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发布预测,说人民币兑美元将贬值到7.3左右。这里面隐含的,是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极度悲观的预期。其实,几乎是同一批人,在2012年时,发布了对诸如“改革牛”之类的极度乐观的预期。说说而已,反正百年老店,也不会因为几句话怎么样。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