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45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4-01
  • 热度:8714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企业规模大不相同,问题却惊人地相似:供应链的成本做不低,交付做不快,库存水平居高不下。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供应链的执行不到位;但仔细探究,根源却都离不开计划,比如需求预测变动频繁,紧急需求频发,没有足够的响应时间等。
  解决方案必须从供应链的三道防线着手:
  所有的预测都是错的,但有效整合需求与供应端信息的预测错得少。这是供应链的首道防线。
  预测不准怎么办?那就得靠第二道防线:科学合理地建立安全库存,以应对需求和供应的不确定性。
  安全库存不意味着绝对“安全”,而是一定波动范围内的“安全”。当安全库存被突破时,就需要执行实施来弥补。这就是供应链的第三道防线。
内容简介
  应链的三道防线全面覆盖计划与执行,聚焦需求预测和库存计划,兼顾供应链的执行实施。当然,如果认为本书只是写给计划人员看的,那就大错特错了。计划的本质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时时刻刻,这本书都是从管理的角度入手,在管理层面阐述需求预测、库存计划和供应链执行的解决方案。
  本书是对《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蓝皮书)的延伸,聚焦中间治乱的问题,基本的思路在蓝皮书中有阐述,这里用整本书的篇幅,纳入大量的案例,更系统、更全面地阐述供应链计划,兼顾供应链执行,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库存周转,同时改善按时交付水平。
作者简介
  刘宝红
  畅销书作者,“供应链管理专栏”创始人,西斯国际执行总监。在供应链管理领域,刘先生有十几年的实践经历,主要来自硅谷高科技行业。他的专著《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自2012年出版以来,每年都居供应链管理销量榜首。他的《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整体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刘先生旨在填补学者与实践者之间的空白,在研究和著述的同时,还通过培训、咨询,积极参与供应链实践,全面覆盖汽车家电、电信设备、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石油石化、快时尚、电商贸易等多个行业。
  赵玲
  上海驭策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在供应链管理领域有20年的实践经验,聚焦于制造行业、消费品和零售行业。作为中国需求计划管理领域的开拓者,赵女士在SAP中国研究院担任过需求计划产品架构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国际化的业务视角。同时,她也是一位资深的供应链计划管理咨询师,擅长供应链整体策略规划、需求计划体系设计、供应计划优化以及S&OP产销协同流程优化。多年来,赵玲女士致力于将管理与技术完美融合,创立了以流程为导向的需求预测管理系统,独创数字化S&OP产销策略协同引擎。
目录
版权信息
序一:貌似没做到,实则没想到
序二:给读者的几点说明
引言:供应链的三道防线
第一篇 供应链的第一道防线:需求预测
你没法回避需求预测
需求预测是“从数据开始,由判断结束”
从数据开始:谁的数据
从数据里面学什么:以发货记录为例
由判断结束:谁的判断,判断什么
寻找和管理“大石头”(一):聚焦重点,好钢用在刀刃上
寻找和管理“大石头”(二):尽早发现,尽快纠错
寻找和管理“大石头”(三):他没说,你问了没有
谁在做需求预测:兼谈计划的进化史
计划与执行的分离:某快消品公司的组织设计案例[18]
需求计划做什么:快消品行业为例[20]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需求计划
需求预测汇报给哪个部门
如何做准预测:选择合适的预测颗粒度
案例:谁的预测更准,销售还是计划
为什么一线销售做不好需求预测
既然做不好,为什么一线销售还在做预测
销售提需求,计划做判断,如何
需求计划的绩效考核
预测不是衡量准确性,而是偏差率
【专题一】长周期物料的预测:需求预测的一大难点
【专题二】计划体系改进:你不能忽视现状的合理性
【专题三】改善计划以改善供应链:一个本土企业的变革之路
本篇小结
第二篇 供应链的第二道防线:库存计划
预测之不足,安全库存来应对
安全库存的设置:库存计划的看家本领
会设安全库存,再订货点就很容易
为什么不能一刀切地设置库存水位
库存计划要学赌场,而不是赌徒
【专题一】VMI是好东西,对供应商也是
【专题二】“长尾”产品:库存计划的终极挑战
库存计划的优化:组织和系统的博弈
高库存、高服务水平是怎么来的
库存究竟多少才算合理
四分法来识别、管控库存风险
库存控制:应对“打不死的妖怪”[21]
【案例】三管齐下缩短周转周期,降低周转库存[23]
降库存要避免互扣人质的死循环
降库存是推动意志力极限
本篇小结
第三篇 供应链的第三道防线:供应链执行
催货是有学问的
把自己做成大客户,驱动供应商快速响应
要不要给供应商预测
计划能随意变动吗:你得尊重供应链的刚性
人都在忙什么?在做信息系统的事
ERP:信息系统的核心应用
电子商务:供应商的电子连接
本篇小结
后记: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前言
  貌似没做到,实则没想到
  自2008年以来,我每年拜访、服务几十家本土企业,它们的年度营收上至千亿,下至刚过亿,规模大不相同,问题却惊人地相似:供应链的成本做不低,交付做不快,库存水平居高不下。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供应链的执行不到位;但仔细探究,根源却都离不开计划,比如需求预测变动频繁,紧急需求频发,没有足够的响应时间等。
  与这些企业的计划部门对接,发现很多共性的组织、流程和系统问题。比如虽然规模很大了,很多企业却没有独立的需求计划职能,需求计划由销售、生产计划甚至老总兼任;库存计划拍脑袋,库存水位一刀切,统一设成一定天数的用量,一边是短缺,一边是过剩;信息系统落后,BOM、库存和主数据准确度太低,物料需求计划MRP没法跑,员工大量的时间花在做本来该由信息系统做的事情上。
  于是,供应链的成本越来越高,库存越来越多,但客户服务水平越来越低;企业的生意越做越多,钱却越赚越少;或者说账面上赚了,却都赚到库存里去了。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执行不到位,但解决方案呢,则必须从计划,或者说供应链的三道防线着手。
  1.所有的预测都是错的,但错多错少可不一样。有效对接销售和供应链,制定“准确度最高的错误的预测”,提高首发命准率,这就是需求预测,也是供应链的第一道防线的核心任务。
  2.预测不准怎么办?那就得靠第二道防线:建立安全库存,以应对需求和供应的不确定性。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库存水位,兼顾客户服务水平和库存周转率,是库存计划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3.安全库存不意味着绝对“安全”,而是一定波动范围内的“安全”。当安全库存被突破时,就需要执行来弥补。这就是供应链的第三道防线。比如,赶工加急,压缩响应周期;整合供应商,集中采购额,驱动供应商更快响应等。
  需求预测、库存计划和供应链执行是供应链的三道防线
  供应链的三道防线就相当于一条河的三道堤坝:需求预测是第一道堤坝,希望能把80%左右的洪水拦住,拦不住的就溢出来,进入第二道堤坝;安全库存是第二道堤坝,希望把10%~20%的洪水拦住,拦不住的就溢出来,进入第三道堤坝;供应链执行是第三道堤坝,用来对付那5%~10%的洪水。这是良性的三道防线。但在实践中,计划上的先天不足,加上执行上的拖泥带水,导致这三道防线没法建好,出现结构性的问题,给供应链执行带来莫大挑战。
  最常见的就是需求预测准确度太低,第一道防线习惯性地失守,被需求的“洪水”一下子冲垮,那作为第二道防线,安全库存自然就顶不住,导致所有的“石头”都落到执行者的头上,供应链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救火模式。而计划呢,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来管理供应,比如催货加急,导致花在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上的时间更少;计划上的资源投入不足,导致需求预测和库存计划做得更差,给后续的执行带来更多问题。这就陷入恶性循环。
  我到过很多行业,比如家电、手机、汽车、大型设备、快速消费品、零售贸易、纺织服装、跨境电商,发现它们的业务看上去区别很大,但供应链的问题却惊人地相似,而解决方案都能在供应链的三道防线上找到答案。于是我就开始总结这些行业的共性,提炼、完善供应链的三道防线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写就本书,希望更多的企业、更多的职业人能够受益。
  三道防线的内容非常广博,本书的重点是计划,即需求预测和库存计划,兼顾供应链执行。当然,如果认为本书只是写给计划人员看的,那就大错特错了。计划的本质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我们的一大误区就是过于强调计划的技术特性,而忽视其管理本质,这也是导致供应链计划做不好的一个根本原因。时时刻刻,这本书都是从管理的角度入手,在管理层面阐述需求预测、库存计划和供应链执行的解决方案。
  想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虽说企业的问题有很多共性,供应链的三道防线也有很多共性,但这些共性并不应该掩盖具体行业的特点。我深知供应链计划的跨度非常广,从快消品到零售贸易再到工业产品,各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很少有人能同时覆盖这么多的领域。为了写好本书,我特邀请赵玲女士一起合作,主要是基于几个考量:
  第一,我的职业经历主要在工业产品和B2B贸易领域,比如批量小、品种多、存货单元(SKU)数量很大的环境;赵玲女士在快消品、零售等领域有丰富的经验。两人一起,覆盖了所有的主要行业。
  第二,我在供应链的组织、流程管理领域有多年的实践,赵玲女士在企业应用软件商SAP等公司实践多年,在系统和流程方面有深厚的造诣。两人一起,全面覆盖了组织、流程和信息系统的能力建设。
  第三,我在库存计划领域有近10年的职业经历,管理过大型的全球计划团队,熟悉复杂库存网络的优化;赵玲女士在需求预测领域深耕多年,熟悉销售与运营计划(S&OP),熟悉需求预测的数理统计模型。两者结合,能够很好地从技术层面全面覆盖需求预测、库存计划的主要领域。
  整个协作过程是这样的:赵玲女士先写了一本书《如何让你的需求预测比同行更准》(未出版),主要从销售与运营计划、需求预测的角度着眼;我开发了供应链的三道防线模型,主笔写就全书的三大块框架,融合赵玲书中的精华,主要在需求预测领域,最后的定稿工作由我完成。
  这就是您看到的这本书,一本以管理为主,兼具技术细节的书。对于高层管理,希望这本书提供了供应链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对于供应链人士,希望这本书能给需求预测、库存计划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刘宝红|BobLiu
  供应链管理畅销书作者
  供应链管理专栏创始人,西斯国际执行总监
  bob.liu@scm-blog.com|www.scm-blog.com
  2018年1月4日于硅谷
精彩书摘
  所有的预测都是错的,但错多错少不一样。
  我们常说,供应链要么是预测驱动,要么是订单驱动。那预测和订单有什么区别呢?或许有人会说,订单是确定的,预测会改变;订单没风险,预测有风险等。其实,订单也会改变,数量、日期、配置都有可能改变,甚至会取消。所以说,这些区别都是相对的。
  从供应链的全局观而言,预测和订单是一回事:一个人的订单注定是另一个人的预测。比如小姑娘在网上买衣服,她得给商家下订单,这是基于她预测未来自己会穿这衣服。不过看看她的衣橱,有多少件衣服买来后就再也没碰过?很简单,小姑娘预测失败了呗。要说区别呢,就是对预测风险的承担:订单是供应链双方力量博弈的结果,由弱势一方来承担预测的风险。
  对于这点,相信大家深有体会:当你是大客户时,你的胳膊粗,给供应商一个预测,供应商就开始备料、备产能,预测失败的话,往往是供应商买单;当你是小客户时,你的胳膊细,就不得不给供应商下订单,预测失败的话,你的仓库里多了一堆没用的东西。但问题是,这种力量博弈下,弱势一方被迫承担预测风险,但往往因为能力更差,没法把预测做得更好,最后造成积压或短缺,害了自己,也害了强势的一方。
  比如在快消品行业,有的企业习惯性地向渠道压货,迫使渠道商、门店提前几周、几个月下订单。渠道、门店不可能提前那么久拿到消费者的订单,就只能做预测;但因为预测颗粒度远比制造商小,渠道的预测准确度也更低,就造成渠道库存积压,占用了渠道自己有限的资金,同时也造成库存的新鲜度不够,反过来影响到链主企业的品牌——当你发现自己刚才吃了一块五个月前的点心,你首先责怪的是谁?当然是品牌商。
  服装行业也是。在每年数次的订货会上,众多的经销商、门店处于弱势地位,被迫提前几个月甚至半年做预测、下订单,结果导致库存积压,就如网上有人形容的,三年不生产,库存也卖不完。品牌商已经拿到钱了,好像这些问题跟他们无关,但老库存清不掉,经销商、门店资金短缺,就没钱买下季的新品,品牌商的后续业务受影响;库存也不能一直压着啊,压到一定地步,渠道、门店就开始“跳楼”大甩卖,品牌商辛辛苦苦建立的品牌也就给毁了。
  当供需双方的力量比较均衡的时候,预测的风险就由双方分担。这表现在虽然客户会下订单,但要求的交期短于供应链的正常交期。比如正常交期是7个星期,客户只给我们4个星期,那剩下的3个星期呢,就只能靠预测来补齐。这意味着在原材料或半成品层面,特别是长周期的物料,我们得建立预测,提前驱动供应链来准备。在那些“订单驱动”的行业,长周期物料的预测历来是个大挑战,需求预测仍然是没法回避的话题。
  预测驱动也叫推式供应链,订单驱动也叫拉式供应链。
  有些人盲目推崇拉式供应链。其实拉式供应链成本更高,一方面是因为客户要1个就得生产1个,要100个就得生产100个,生产的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是因为响应周期太长,没法有效满足客户需求,就得通过催货加急来弥补,增加了运营成本。拉式供应链的库存也不低,因为响应周期长,在制和在途库存就高。要说低,只是库存的风险相对较低,因为有客户订单。
  推式供应链呢,因为库存风险较大,经常被视作落后、低效的代名词,特别是在产品更新换代快,需求差异化大的今天。其实,推式供应链有规模效益,因为根据需求预测,可以批量生产,批量运输,降低生产和物流成本;忙的时候少生产,闲的时候多生产,提高产能利用率。所以,在库存风险可控时,推式供应链是个好东西:能推的就不用拉,就如躺着比站着舒服,能躺着就不用站着一样。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