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王阳明心学全书》[57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王阳明心学全书

  •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7-01
  • 热度:9387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作者罗智先生是王阳明心学的研究专家,其作品《王阳明神奇的心学》一直高居阳明心学类作品畅销榜前列。

  《王阳明心学全书》是罗智先生时隔三年推出的新心学研究著作,这既是他对多年潜心研习心学的全面总结,也是他对心学研究作品创作的一次创新。

  《王阳明心学全书》是国内*一部以笔记的方式解读王阳明心学智慧的著作。罗智先生把阳明心学和王阳明的一生融合在了一起,传记+心学的解析,使得全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都较高。

  罗智先生总结了以往作品的成功经验,采用全新的形式创作本书,全书内容轻松易读、见解独到,囊括了《传习录》的全书精华,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文艺性,都较以往更上一层,是难得的阳明心学上佳之作。



海报:

内容简介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个时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顶峰。王阳明那神奇莫测的智慧,来源于他的心学思想和躬行践履的功夫。“心学”中的“心”,是指作为心灵本体的灵明觉知及由此产生的认识能力。如王阳明所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在他看来,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正所谓“此心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一切都是浑然天成,不假思索的。
  《王阳明心学全书》以王阳明自身的经历为主线,以阳明心学为灵魂,深度解析心学的奥秘。从而让读者明白,心学的思维方式是活泼而自由的,其中蕴藏着能洞彻善恶、明辨是非的本能智慧,如能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择善而用之,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节奏无比紧张的当代生活和工作中,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者简介

  罗智,心灵励志作家、王阳明心学研究者,“阳明心学”畅销书作家。十多年前,因机缘巧合,“偶遇”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从此身体力行,苦心钻研其著作,并在人生、事业低谷期,凭借王阳明的心灵智慧,成功地渡过了一个个难关。

目录
前言
自序 有一种智慧叫“天人合一”
1.王阳明之谜
2.立足于行的奥秘
3.随时掌控自己的心境
4.认识事物的独特智慧
5.洞悉心灵的终极秘密
6.创造一切的力量
7.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8.唤醒更高层次的“本体”思维
9.不执着思维后会发生什么
10.“观照”的奇妙作用
11.激发生命的正能量
12.由外而内的改变
13.感觉的神奇力量
14.超越受限的人生
15.打造一种超级意志力
16.心想事成的秘密
17.改变命运的关键
18.本体智慧根源于“无”
19.心灵要与大自然节律合拍
20.怎样才能高效率做事
21.突破畏难情绪的诀窍
22.心即是“理”
23.如何把事物化繁为简
24.通达自由的人生境界
25.“势”中隐藏着巨大的能量
26.知行合一的秘密
27.避免“空想”与“盲动”
28.心中自有定盘针
29.随时使心灵变得更强大
30.在蛰伏中培养道的能量
31.怎样控制思维
32.渴望什么就去争取吧
33.什么是真正的专注境界
34.治学在于融会贯通
35.学问之源泉
36.做学问的诀窍
37.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38.力量源自事上磨炼
39.动中求静之道
40.以明镜之心待物
41.克服深层次的恐惧
42.意识不受制于外物的秘密
43.怎样使志向坚定不移
44.心中没有困难这回事
45.进步就在每一下努力中
46.养生的关键是什么
47.持志之中的奥秘
48.一切感觉由心掌握
49.顺应自然规律而行
50.寻找真正的“自我”
51.成就自我的关键
52.参破生死大关
53.至诚的境界
54.不动心乃成事之本
55.在最困难的时候要挺住
56.用兵之道在于心定
57.定力是怎样炼成的
58.探寻心性的奥秘
59.最佳的心态是什么
60.调整心境的方法
61.改变自己的气质
62.人心自有通天的智慧
63.让心处于正确的状态
64.格物致知的天机
65.超越心的执着
66.谋略的最高境界
67.信念的力量
68.怎样才能有效控制他人
69.履险如夷的智慧
70.如何以不变应万变
71.获得卓越能力的诀窍
72.本体意识的奇妙作用
73.正确对待人生的得失
74.致良知的秘密
75.天泉桥之会
76.碧霞池夜坐
77.天泉证道
78.良知究竟在何处
79.最后的征途
80.此心光明
前言
  前言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年轻时筑室习静于越之阳明洞,遂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个时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顶峰。
    明成化八年,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的瑞云楼。自幼天资聪颖,虽然到了五岁还不能说话,却已能将祖父平时诵读的诗书默记于心。青少年时即随父至北京就读,性格豪迈不羁,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三教九流无不深究。二十多岁时遂留心武事,精究兵家秘籍。
    三十五岁时,王阳明在京为官,因得罪了宦官刘瑾,被下诏入狱,判廷杖四十,气绝复苏,并被贬至贵州龙场驿。
    龙场位于贵州西北荒山峻岭之间,人迹罕至,环境极为恶劣。王阳明与三个随从初至此地,水土不服,言语不通,连居住的一间房子都没有,他们就住茅屋,居山洞,尝尽了千辛万苦。
    在龙场两年多来,王阳明在极艰苦的情况下,仍然不忘修身讲学,终于在一个静谧之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这就是史称的“龙场悟道”。从此将心学思想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和深度。
    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将领悟到的“知行合一”本体智慧与自己的才能结合起来,如虎添翼,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他的智慧令对手望而生畏,他的才能无事而不可为。
    此后,王阳明以文臣之身统兵在外,南征北讨,仅用一年多时间便剿灭了为患南赣数十年的巨寇盗贼;更在宁王朱宸濠起兵作乱时,只用四十余天便平定宁王蓄谋十余年之久的叛乱,并一举擒获朱宸濠……
    凭战功显赫,一路升迁至都察院右都御史、江西巡抚、南京兵部尚书等要职,并加封新建伯。
    王阳明那神奇莫测的智慧,来源于他的心学思想和躬行践履的功夫。
    “心学”中的“心”,是指作为心灵本体的灵明觉知及由此产生的认识能力。如王阳明所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在他看来,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正所谓“此心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一切都是浑然天成,不假思索的。
    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之本体,本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没有善恶之分。而产生常人思想中的善恶之分的观念,只是心意念头的萌动而已。心灵本体的灵明觉知——良知,具有我们难以想象的认识能力和洞察能力,它本身自能分别善恶,而不为是非所囿。知了善恶,不断为善去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格物致知”了。
    “格物”是格除各种浮思闲虑的干扰,让心从偏颇失控的不正常的状态,回归到不偏不倚的“中和境界”,以便让真正的智慧如实地呈现出来。“致知”就是王阳明常说的“致良知”,即是要解放思想,发现、明悟心灵的本体,自信自决,做一个建功立业的大写的人。王阳明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就是强调一个人要破除条条框框的束缚,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间。
    正如一位学生问王阳明:“‘逝者如斯’是说自家心性活泼泼地否?”
    王阳明回答道:“然。须要时时用致良知的功夫,方才活泼泼地,方才与他川水一般;若须臾间断,便与天地不相似。此是学问极处,圣人也只如此。”
    心学的思维方式是活泼而自由的,其中蕴藏着能洞彻善恶、明辨是非的本能智慧,如能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择善而用之,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节奏无比紧张的当代生活和工作中,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精彩书摘
  在徐爱(字曰仁)的眼中,王阳明是一个神秘得近于邪乎的人,自打从出世起,他的奇闻逸事就数不胜数。
    传说王阳明出生的时候,祖母梦见仙人驾着一片瑞云降于楼前,送了一个婴儿给她。就因这个缘故,祖父为这个带着瑞兆降临人世的孙儿取名叫“王云”。
    名字是好名字。但是,王云长到五岁多时,却还不会说话,家人都很紧张,莫不是这个看上去聪明伶俐的孩子是个傻子?
    直到有一天,一位修为高深,能洞悉天地玄机的僧人看到他,摇摇头,叹了口气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他的祖父由此而醒悟,改其名为“守仁”。
    奇怪的是一改名,王阳明就像解除了一种神秘力量的束缚,马上能说话了,而且聪颖异常。
    如果这个传说不是传说,而是实有其事的话,那么大自然之中隐藏着一种什么样的神奇力量?这种神奇的力量是怎样掌控一个人的思想、言行的?一个人能够认识甚至掌握这种力量吗?
    孝宗元年,王阳明十七岁时,到江西迎娶妻子,在新婚之夜竟然玩“失踪”,逛到一道观与人谈玄论道,打坐通宵,直到第二天才被岳父家的人找到。
    那时的王阳明究竟接触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学说,使得他在如此重要的时刻乐而忘返?
    婚后,王阳明住在岳父的官署中,闲暇之余便练练书法。没想到,本来书法平平的他,等到回去的时候,竟然把一手毛笔字练得遒劲有力,出神入化,如得神授。
    王阳明到底悟到了什么奥秘,使得他的书法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十八岁时,王阳明携妻子返回家乡,途中遇见了一个人,据说是这个人改变了他的性格乃至一生。
    王阳明生性豪放不羁,平时很喜欢与人开些无原则的玩笑,而且仗着自己聪明,读书也不怎么认真。
    但他自从江西回来后,读起书来却异常玩命,时常读到半夜还舍不得收工,而且一反往常大大咧咧、行事随便的风格,整个人变得严肃端庄起来。旁人都惊叹不已。
    从此他学业大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同他一起读书的众人皆自愧不如。
    归途中遇到的那个人,究竟是何方神圣?他向王阳明传授了一种什么样的学问?王阳明又是怎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使自己发生一个脱胎换骨的改变的?
    二十二岁时,王阳明参加会试,接连两次落榜。他却丝毫不为此动心,反安慰那些因落榜而羞愧不已的考生:“世人以不登第为耻辱,我以因为不登第而动心为耻辱。”
    古人云,“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可称为人生快乐的时候,但王阳明对这两件世人梦寐以求的事情都不怎么感兴趣,那他的人生追求是什么?他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二十六岁时,王阳明以如此“高龄”半路出家,开始学习兵法,精研各家兵法秘书。后来经事实检验,证实他的兵法谋略思想已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境界,决不同于那些迂腐书生搞的“纸上谈兵”,而是上得了战场,经受得了真刀真枪考验的。
    王阳明采用了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方法,使得自己迅速掌握了兵法这门极讲究实践的军事艺术?
    ……
    总之,在王阳明的身上,有太多太多难以解释的谜,这些谜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的同乡徐爱。徐爱渴望有朝一日能系统地向他学习,揭开这一切秘密。但可惜王阳明远在京城为官,徐爱一直找不到拜师的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机会来了,然而这个机会却是以王阳明仕途受挫,并饱受身心折磨为代价的。
    在王阳明三十五岁那年,身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因为上疏言事,触怒了当时权倾一时的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下到大狱,后被发配到贵州龙场充当驿丞。
    在流放的过程中,王阳明回了一趟家乡,徐爱便趁这个难得的机会,正式拜王阳明为师,成为首席大弟子,与后来诸多学弟一起,开始探寻那门如天地宇宙一般深遂、神奇的学问——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