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披着羊皮的狼:如何与控制型人格相处》[29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披着羊皮的狼:如何与控制型人格相处

  • 出版社:北京斯坦威图书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时间:2017-08-01
  • 热度:8533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推荐一:20年雄踞美国知名电商网站情绪管理榜前三名!
  ★推荐二:畅销全球20年,了解控制型人格的理想读本。
  ★推荐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福克斯新闻网(Fox News)常驻心理学家毕生力作。
  ★推荐四:深入骨髓般分析潜伏在生活中较可怕的灵魂,他们表面迷人和蔼,私下精明无情;既要得偿所愿,还要形象高大。
  ★推荐五:总有一些人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比原本该有的样子更加艰难。
内容简介
  作为一名在私人诊所工作的临床心理学家,作者乔治.K.西蒙发现有些病人初前来求助是因为抑郁、焦虑和缺乏安全感,但其实,他们的问题是因为生活圈里有一个控制型人格者。20多年的咨询生涯让作者对操控行为的普遍影响有了更新的认识,也对它给人际关系带来的情感压力有更多的了解。本书主要讨论了控制型人格者的特征,他们如何不动声色地欺骗、操控别人,以及如何有效应对控制型人格。
作者简介
  德州理工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控制型人格和其他性格障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福克斯新闻网(Fox News)常驻心理学家,公众演说家、主持人、顾问、专业培训师和作曲家。
目录
版权信息
赞誉
前言
作者关于修订本的提醒
第一部分 了解控制型人格的本质和独特表现
简介 控制型人格的核心特征:隐性-攻击
一个普遍的问题
问题的核心
人类攻击性的本质
两种重要的攻击类型
隐性——攻击和被动——攻击
隐性——攻击表现和隐性——攻击型人格
受害的过程
识别攻击的目的
新的心理学观点的必要性
第一章 熟悉控制型人格操纵他人的策略
人格
性格
基本的人格类型
神经症人格和性格障碍
神经症
性格障碍
攻击型人格及其亚型
隐性——攻击型人格
区分隐性——攻击人格、被动——攻击人格和其他人格类型
一个人是如何成为隐性——攻击者的
隐性——攻击的沃土
了解和应对操控者
第二章 痴迷于“赢”,并时刻准备投入战斗
什么都要一流的父亲
当一个人无所顾忌时
乔如何操纵玛丽
第三章 对权力肆无忌惮地索求
牧师的使命
詹姆斯的隐秘目的
詹姆斯是如何操纵简的
第四章 既能优雅地迷惑别人,又有刺穿别人心脏的能力
丹和艾尔的故事
一个狡猾的算计者
第五章 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和攻击行为
公司中最敬业的女人
肮脏的交易
你不知道的事情会伤害到你
反应性攻击与掠夺性攻击
第六章 良知受损,从不关心别人的权利和需求
玛丽·简的故事
逍遥法外
良知而非反社会记录
杰克逊“邪恶”的根源
低人一等的地位
第七章 施虐与受虐的亲密关系
不能抽身离开的女人
完美的受害者
老虎机效应
攻击型人格的“恢复”
虐待关系的底线
第八章 善用操纵策略的孩子
专横的孩子阿曼达
以其他名义欺负人
问题的根源
正确地识别受害者和施害者
一些关于自尊的关键词
自尊和自重的区别
父母最大的恐惧
第二部分 有效应对控制型人格的策略
第九章 高明的操纵者所采用的欺骗和利用的策略
防御机制和攻击战术
第十章 能让你与控制型人格和谐共处的基本规则
避免对人性的错误解读
知道如何正确评价他人的性格
有清晰的自我认知
正确识别和标注操控策略
避免必败之战
把精力用在力量之源上
自主生活
公平斗争
结语 宽容社会里无序混乱的攻击
社会环境和人类的攻击
学会负责
性格危机
建构性格
参考文献
致谢
媒体评论
  我读过几本自助主题的书籍,有心理学的,也有精神病学的。我必须向你推荐这本,因为它直奔主题、干净利落。我还多买了几本送给朋友,总之十分推荐。
  ——E亚当斯(E. Adams),在线购买者


  “不要再颐指气使了!!!”这是乔治.K西蒙博士所著《披着羊皮的狼:如何与控制型人格相处》一书里的一句话。对那些深陷操控关系、不断怀疑自己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天赐之物。
  ——伊奥利亚小子(The Aeolian Kid),在线购买者

  西蒙博士向我们讲解了控制型人格者常用的策略,以及如何识别和阻止控制型人格者的攻击。此书帮我应对生活中不得不每天碰面的人,帮我真正了解发生了什么。以往,每一次 “友好”谈话结束后,他都会让我感到沮丧和惭愧,但我也搞不清楚他是如何做到的。西蒙博士的指导揭示了这个人的真面目,让我能掌控局面。现在,我和那个人的关系也不算完美,但是总比之前的状态好。
  ——芝加哥读者

  此书就像一枚神秘的指环,帮你解锁操控者五花八门的手段的秘密。看看本书吧,就当帮自己一把。
  ——克里斯蒂(Christy),密苏里州读者

  这世上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周围人的生活比本该有的样子更加艰难,这实在可悲。认清这些人(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有益的。西蒙博士的书清晰易懂,它告诉我们两点:一是不要逼迫自己,二是要采取正确的行动。如果今年你只读一本书,那就读这本吧。
  ——JA008,在线购买者

  这是我读过的较好的书之一,我也建议大家去读。它提醒我如何判断一个人,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强大的人。我曾经很天真,看不透别人不可告人的动机,读完此书,我学到了很多。
  ——在线购买者

  此书说明一点,因为我们对邪恶的本质一无所知,才会认为它是完全地放任自由。西蒙展示了那些让我们困惑的但又看似平常的互动究竟是什么样的。在他看来,老练的操控者让我们筋疲力尽、困惑不已,操控者就是邪恶的,因为邪恶需要谎言,需要操纵,需要通过欺骗弱化别人。西蒙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识别操控的特征,告诉我们能做什么。一个好人有责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护自己在社会中免受操控者的控制。这本书是一个必要的开始。
  ——凯(Kaye),纽约州读者

  这本书简单而有趣。乔治.K西蒙博士将狡猾的老板、可恶的邻居和讨厌的同事的愤怒咆哮或言语模糊的行为,总结为欺骗你的耐心、好意甚至钱财的简单的心理策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朋友,送给刚刚进入职场的孩子们。总之,强烈推荐!
  ——C麦卡勒姆(CMacCallum),在线购买者
前言
  主管声称会支持你的工作,实际上却阻挠你获得成功的一切机会;同事悄悄地破坏你在老板那里获得的青睐;伴侣自称爱护你、关心你,却好像也在控制你;孩子似乎总是知道为了如愿以偿该怎么操控你。无论操控者是以什么身份出现,他们都会像披着羊皮的狼一样,表面上迷人和蔼,私底下精明无情。他们以狡猾和微妙的方式利用你的弱点,使用聪明的技巧来占你的便宜。他们是那种会不遗余力地争取想要的一切,却又竭尽全力隐藏自己的意图的人。这就是我称其为隐性—攻击型人格的原因。
  作为一名在私人诊所工作的临床心理学家,我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了。因为有些病人初前来求助是因为抑郁、焦虑和缺乏安全感的问题,后来我发现,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问题是因为生活圈里有一个控制型人格者。前来咨询的不仅有被操控的受害者,还有那些操控者本人,因为他们与众不同的满足自身需求的方式和控制他人的方法失效时,也会感到痛苦。这项工作让我对操控行为的普遍影响有了更新的认识,也对它给人际关系带来的情感压力有了更多了解。
  控制型人格的影响范围似乎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大多数人都至少认识一个操控型的人,几乎每天,我们都能从报纸上读到或从广播中听到有人正设法利用或“欺骗”他人,直到他们的真实面目被揭穿。电视布道者宣扬爱、诚实和正直,却欺骗妻子、剥削信众;政治家宣誓为人民服务,背地里却中饱私囊;精神“大师”声称自己是上帝的化身,却做出了性侵儿童、恐吓质疑者的事。这个世界,是一个满是操控者的世界。
  虽然“披着羊皮的狼”这样的夸张标题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我们开始关注是什么让这些人被“标注”出来,毕竟我们接触的大多数操控者都不是什么传奇人物。相反,他们就和我们工作、合作甚至是生活在一起,他们精明阴险、暗箭伤人、虚伪欺诈、暗中勾结,使我们生活悲惨、痛苦不已。因为真正了解他们很难,有效应对他们更难。
  当受害者因为情绪困扰寻求帮助时,通常他们并没有深入了解感觉如此糟糕的原因,而只是感觉到困惑、焦虑或沮丧。渐渐地,他们意识到自己疯狂的原因与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某人有关。他们并不信任控制型的人,但也找不到怀疑的原因。他们也会生气,但后又会由于某些原因而感到内疚,当面对质也会以防守结束。他们往往会在该坚守自己的时候放弃,会因为在该说“不”的时候说“是”而感到沮丧,也会因没有做一些改变现状的事情而感到受挫。总之,操控者是让他们感到困惑、被剥削和被虐待的原因。在接受治疗一段时间后,他们终意识到,自己不幸的原因在于持续徒劳地试图理解、应对和控制操控者的行为。
  尽管很多病人都聪明机智,对基本的心理学理论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了解和应对控制型行为的方式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不仅如此,我初采用的那些方法也没能让事情有所改观。刚开始,我博采众长地尝试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策略,似乎能帮助受害者感觉上好受一些,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赋予他们从本质上改变自己与操控者的关系的力量。更令人不安的是,我试过的所有方法对于改变操控者本人来说都是无效的。终,我意识到传统方法在了解和应对操控者上存在着本质的错误,我开始仔细研究这一问题,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更实用和更有效的方法。
  本书中,我会向大家介绍一种新的方法来理解控制型人格,而且我相信在本书中对于操控者的描述和对行为的标识会比其他方法更准确。我会解释什么是隐性—攻击,为什么隐性—攻击是大多数人际关系处理的核心。我会关注那些需要经常被关注的而又被传统理论忽视的人格维度。我还会构建一个理论框架,挑战那些对人们的行为方式的常见假设,解释为什么一些广为流传的人性观念反倒使我们沦为操控者手下的傀儡。
  在本书中,我将实现三个目标,首要目标是全面了解性格障碍的本质和隐性—攻击型人格的典型特征。我会讨论一般攻击型人格的特征,也会着重介绍隐性—攻击者的独特表现。其中会呈现一些小故事,多是来自真实的案例,帮你“体会”这类人格的特征,也会结合案例具体说明控制型人格是如何行动的。掌握识别披着羊皮的狼的技巧,提前对攻击型人格做出判断是避免成为受害者的第一步。
  第二个目标是准确地解释隐性—攻击者如何不动声色地欺骗、操纵和“控制”别人。攻击者和隐性—攻击者使用精选的人际策略和技巧来获得优势,熟悉这些策略会帮助个人在操控行为发生时就将它识别出来,因而避免成为他们的受害者。我还将讨论哪些性格特点会使我们太过容易被这些策略操控。了解自己哪些方面的性格特征有可能被操控者利用,是避免成为受害者的另一个重要步骤。
  终目标是列出具体的操作步骤,人们可以遵照它来更加有效地应对隐性—攻击者。我会展示一些基本方法,大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我还会列举一些有针对性的工具,帮助人们走出因反控制失败而更加抑郁的恶性循环。过去的受害者使用这些工具后,会将精力投入真正的力量之源——自身的行为,了解在面对一个可能的操控者时如何做,这对于避免成为操控者的玩偶、增加对生活的掌控至关重要。
  我试图把这本书写得严谨又充实、简单且易读,它的受众既是社会大众也是心理专家,无论是谁都会从中受益。因为治疗师遵循了许多传统假设、标识技术和干预策略,无意中固守和强化了从病人这里获得的对操控者的性格和行为的一些误解,不可避免地导致受害者持续受害。因此,我会采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希望能帮助个人和治疗师避免可能的操控行为。
精彩书摘
  也许接下来描述的场景听起来会很熟悉:丈夫坚持女儿所有的学科都要拿到A,这让妻子很生气,但她又怀疑自己的愤怒是否合理。当她说考虑到女儿的能力水平与他提出的成绩期望可能不合理时,他回击道:“任何合格的父母不都希望孩子好好表现,取得成功吗?”这让她感觉反而是自己在无理取闹。事实上,每次夫妻两人就某些问题争辩时,不管结果为何,她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坏人。女儿近暴露的问题比较多,当她建议好寻求家庭咨询时,丈夫反驳道:“你是说我有精神病吗?”这让她后悔提出这一话题。每次她都试图坚持自己的观点,但终总是屈服于他。有时候,她认为问题出在他身上,觉得他是一个自私、苛责、令人生畏、有极强控制欲的人。但是,他又是那样一个忠诚的丈夫、称职的持家者、受人尊敬的社区成员。不管怎样,她都不应该怨恨他。但是,她还是忍不住抱怨了。然后呢,她总是怀疑是否自己才是错的一方。
  一位母亲拼命想理解女儿的行为,她认为一个年轻女孩除非在极度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和可能抑郁的情况下,才会威胁要离家出走,说出“每个人都恨我”“我希望我从未出生”这样的话。一方面,她眼里的女儿还是小时候那个未能如愿,就屏住呼吸直到脸色发青或大喊大闹的小女孩。毕竟,女儿仅在受到规则约束或试图想要得到什么时才会这样说、这样做。另一方面,她也有些犹疑,担心“如果女儿说的就是她的真实想法怎么办?”“如果我真的做了伤害女儿的事,我又没有意识到该怎么办?”她讨厌被女儿用威胁和情感牌左右的感觉,但又不能让女儿冒险受到可能的伤害——她能吗?毕竟,孩子们只有在真的感到不安或威胁时才会这样——应该是吧?
  问题的核心
  在初期阶段,受害者都不相信“直觉”,在不知不觉中沦为防守状态,但是他们会清晰地感到那个处于攻击地位的人就是操控者。一方面,他们感到别人试图战胜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在当时又没有找到任何的客观证据支持他们的直觉。他们觉得,一定是自己精神错乱了才会这样想。
  他们并没精神错乱。事实是,人们总是处于斗争状态,而控制型的人是以更加微妙和不易察觉的方式在斗争。当操控者利用别人占据上风时,受害者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卷入战争,直到失去大好形势才有所察觉。当你被操控,别人很有可能正在与你争夺地位、优势和利益,但在某种程度上,你很难轻易察觉这一切。隐性—攻击就是大多数控制型人格的核心特征。
  人类攻击性的本质
  斗争本能是生存本能的近亲。1我们每个人都在奋力生存和发展,大多数人的斗争不是肢体上的暴力,也并非天生就有破坏性。一些理论家认为,只有当基本的本能满足受阻时,我们的攻击本能才有可能以暴力的形式表达出来。2也有专家提出,有少部分人有天生的甚至是暴力的攻击倾向,尽管在良性环境下也是如此。不管极端压力、遗传倾向、学习模式的强化或上述因素相结合是否足以导致暴力攻击行为的产生,多数理论家还是认为,攻击性和破坏性的暴力并不等同。在这本书中,攻击一词指的是为了个体生存、提升自我、追寻愉悦以及消除一切障碍坚持到底,而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有力抗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的斗争远比我们愿意承认的多得多,斗争的冲动是固有的和本能的。否认了本能的攻击性的人,要么从未目睹过两个孩子争夺同一玩具的场景,要么忘记了这一场景。斗争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尖锐的党派纷争为标志的代议政府,到竞争激烈的企业环境,再到对抗性的司法系统,太多的斗争交织在我们的社会结构中。我们在生活中也会起诉别人,与爱人离婚,争夺孩子的抚养权,竞争就业机会,争取在特定的目标、价值观、信仰和理想上压制别人。多年前,心理动力学理论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指出,我们也在努力维护个人的社会优越感。3为了个人优势和社会福利,我们与他人争夺权力、声望和安全的社会“地位”。的确,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抗争,可以说,人们不是在让世界充满爱,而更像是在这个世界发动种种战争。
  斗争本身是无所谓错误或有害的,公开公平地为合理的需求进行斗争往往是必要的,也是具有建设性的。当我们为自身需求奋斗的同时又能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需求,照顾他们免受不必要的伤害,我们的行为可以被称为自信的行为,自信的行为是一种健康的和必要的人类行为。我们学着坚持追寻个人需求,克服病态的依赖性,变得自信和胜任,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当我们的斗争是不必要的,也不管别人是否会受到影响时,这时我们的行为就很有可能被称为攻击性行为。在文明世界里,没有节制的斗争(攻击)一直是一个大问题。人类是一种具有攻击性的生物,这一事实并不是为了说明人性弱点或人性本恶。同卡尔.荣格(Carl Jung)的人性观一样,我认为一个人不能“掌控”和约束自己的基本本能,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才是人性中恶的来源。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