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碱激发矿渣水泥和混凝土(推荐PC阅读)》[27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碱激发矿渣水泥和混凝土(推荐PC阅读)

  •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8-01
  • 热度:8993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稿为学术著作。书稿以碱激发矿渣水泥为基础,讨论了碱激发水泥和混凝土的原材料来源、性能(包括不同的碱组分、胶凝组分、外加剂和集料),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和干缩开裂以及纤维增强碱激发矿渣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的性能,并通过量化指标讨论碱矿渣水泥混凝土的环境性能。本书可供土木、水利、交通、化工类等领域以及与建筑材料行业相关的科研机构的研究工作者、高等学校的教师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也适合有关专业的企业工程设计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研读。
作者简介
  张兰芳,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新型建筑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碱胶凝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1项、重庆市教委项目1项,重庆市科委项目1项;主研、参与各类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余篇,EI收录10余篇,ISTP收录5篇。
目录
书名页
前言
目录
1 绪论
2 碱激发剂
3 胶凝组分
4 外加剂
5 集料
6 碱矿渣水泥砂浆、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优化
7 新拌碱激发矿渣水泥混凝土的性能
8 碱激发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9 碱激发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的耐久性
10 碱激发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的干缩
11 纤维增强碱激发水泥砂浆和混凝土
12 碱激发水泥混凝土的环境性能
前言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屈指算来,博士毕业已有十二载。这十几年来,一直与碱激发材料为伴,它已然成了我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回顾过往,自己对这一研究方向曾经一度怀疑,担心其能否被大量应用于工程实践,质疑其关键问题能否被解决……近几年,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内外学者对碱激发类胶凝材料研究的热情不减,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相关标准不断制定与颁布,使得作者信心倍增,坚定了研究的方向,虽成果甚微,但仍心存信念,砥砺前行。
  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碱激发胶凝材料体系的魅力,对各国研究者研究内容之广、之深、之精都深感佩服。也深知,要将这类材料如同硅酸盐水泥材料一样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离不开众多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更多深入、细致的研究,也需要更多商业、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和创新尝试。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科教工作者的不断努力,随着研究应用的不断深入和关键问题的逐步解决,在不久的将来,碱激发胶凝材料必将在大量的工程应用中找准其用武之地,发挥其优势性能和重要作用。
  目前,关于碱激发胶凝材料的相关著作相对较少,国内主要有《碱矿渣水泥与混凝土》、《碱激发水泥和混凝土》(译著)、《碱矿渣胶凝材料结构工程应用基础》、《合成纤维增韧碱矿渣混凝土》4部,国外相关类的著作主要有Alkali-Activated Cements and Concretes,Alkali activated materials,Handbook of Alkali-activated Cements,Mortars and Concretes等,在Handbook of Low Carbon Concrete中也有所涉及。本书主要汇集、补充了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成果,例如:锂渣、石粉、废玻璃、赤泥、稻壳灰等工业废渣、废料的研究,碱激发矿渣水泥基材料中外加剂的研究,碱激发矿渣水泥砂浆和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方法,以及纤维增强碱激发矿渣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的研究等。同时,为了体现碱激发矿渣水泥基材料的环境性能,本书第12章通过具体的量化指标反映碱激发矿渣水泥基材料的“绿色低碳”性能。
  本书共分为12章,内容以碱激发矿渣水泥为基础,涉及制备碱激发矿渣水泥和混凝土的原材料(碱组分、胶凝组分、外加剂和集料),碱激发矿渣水泥砂浆、混凝土的工作性、力学性能、耐久性、干缩、纤维增强性能及其环境性能等。本书内容结合了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及课题组硕士研究生曹胜、张永、梁秋爽和刘丽娜近年完成的研究成果,并对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结合国内外碱激发矿渣水泥和混凝土的研究工作进展编写而成。
  感谢研究生翟建锦、付彬鸿、宋松松、武君宝、王道峰在收集、整理资料以及文字、图片修订等工作中的付出。编写过程中,黄维蓉教授给予很大的帮助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编写、修订和出版工作得到重庆交通大学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对本书中所引用的文献的作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502029)和重庆市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研究项目(cstc2017jcyjAX0417)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限于作者的学识水平和实践经验,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