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C8051F系列单片机原理与应用》[41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C8051F系列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1-01
  • 热度:8864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C8051F系列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特点:

  理论与实际、教学与实验相结合;

  C浯言和汇编编程互补;

  硬件与软件、上层与底层软件编程结合;

  实例丰富、知识面广,易学易用!
内容简介
  《C8051F系列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以国内外普遍使用的新型C8051F系列微处理器为核心,介绍其原理和C语言编程、基础实验和各种接口的应用,并有大量完整实用的实例。对于基础性的原理讲解,尽可能简明,并配有系统的实用实验;对于应用部分,所有实例都是经过认真调试并运行成功的。
  全书共分18章,主要内容包括微控制器的微控原理,C8051F系列单片机结构,C51的程序结构与数据类型,C51的运算符及数据的存储模式,C51的函数、控制语句及程序设计,C8051F单片机系统基础应用实验,C8051F与传感器接口及数据处理,C8051F与驱动LED专用电路接口设计,HID USB与UART桥接控制器、USB口C8051F的应用实例,LCD、触摸屏接口设计、SPI总线及C8051F300系统应用、多CPU嵌入式系统应用、C8051F系统的存储器接口,CAN总线应用,I2C总线和实时时钟接口设计,C8051F系统低功耗、完整应用实例。
  《C8051F系列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知识广泛,结构紧凑,在编写中突出微控制器的工作机理和实用性。
  《C8051F系列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可作为电子工程、电子信息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电子、电气、仪器仪表等基础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参考书。
目录
内容简介
前 言
第1章 微控制器的原理及C8051F系列
1.1 微控制器的发展历史
1.2 微控制器系统简介
1.3 微控制器的发展
1.4 8位机发展的3个技术飞跃
1.从MCS-51到MCU的第一次飞跃
2.引领FLASH ROM潮流的第二次飞跃
3.内核化SOC的第三次飞跃
1.5 从C8051F看8位单片机发展之路
1.采用CIP-51内核大力提升CISC结构运行速度
2.I/O从固定方式到交叉开关配置
3.从系统时钟到时钟系统
4.从传统的仿真调试到基于JTAG接口的在系统调试
5.从外部单一引脚复位到多源复位
6.最小功耗系统的最佳支持
7.8051内核在SOC中再做贡献
1.6 C8051F系列产品优势和分类
1.6.1 C8051F系列产品优势
1.高性能CPU —— CIP51
2.先进的微控制器产品
3.高集成度(SOC)
4.可编程ADC窗口检测器
5.高性能模拟外设
6.与竞争对手的ADC的性能比较(C8051F的ADC)
7.经过完全测试的ADC集成模拟外设具有的优点
8.免去系统校准
9.MCU时基选择多样化
10.系统设计特点
11.外部通信接口种类
12.高性能数字I/O
13.典型应用市场
1.6.2 C8051F系列分类
1.微型封装C8051F3xx系列
2.精密混合信号MCU(C8051F12x/0xx)
3.USB(C8051F32x)系列
4.CAN(C8051F04/6x)系列
5.通用MCU(C8051F2xx)系列
第2章 C8051F系列单片机结构
2.1 C8051F系列单片机总体体系结构
1.模拟外设
2.片内JTAG调试和边界扫描
3.高速8051微控制器内核
4.数字外设
5.供电电压(2.7 ~ 3.6V)
6.100脚TQFP和64脚TQFP封装
2.2 CIP-51微控制器
2.3 存储器组织
2.3.1 程序存储器
2.3.2 数据存储器
2.3.3 通用寄存器
2.3.4 位寻址空间
2.3.5 堆栈
2.3.6 片内数据存储器读写实例
2.4 特殊功能寄存器
1.SFR分页机制
2.中断和SFR分页
2.5 FLASH存储器
2.5.1 非易失性数据存储
2.5.2 安全选项
2.6 外部数据存储器和片内XRAM
2.6.1 端口选择和配置
1. 16位MOVX示例
2. 8位MOVX示例
2.6.2 复用和非复用选择
1.复用方式配置
2.非复用方式配置
2.6.3 存储器模式选择
2.6.4 时序
2.7 时钟系统
2.7.1 时序与时钟
2.7.2 设计和使用时钟时应考虑的问题
2.7.3 时钟控制寄存器
2.7.4 外部振荡器举例
1.外部晶体举例
技巧提示
技巧提示
2.外部RC举例
3.外部电容C举例
2.7.5 系统时钟初始化编程实例
技巧提示
2.8 复位电路
2.8.1 复位原理
2.8.2 C8051F系列的8种复位源
1.上电复位
2.掉电复位
3.外部复位
4.比较器0复位
5.软件强制复位
6.外部CNVSTR0引脚复位
7.时钟丢失检测器复位
8.看门狗定时器复位
2.9 中断系统
1.中断向量
2.外部中断
3.中断优先级
4.中断响应时间
2.10 电源管理
2.11 JTAG
2.12 端口原理参数和交叉开关
2.12.1 C8051F端口特点
2.12.2 交叉开关原理和简化规则
2.12.3 C8051F04x系列的I/O功能和优先权交叉开关译码器
2.12.4 配置端口
1.配置端口引脚的输出方式
2.配置端口引脚为数字输入
3.弱上拉
4.配置端口1、2和3的引脚为模拟输入
2.12.5 交叉开关引脚分配示例
2.13 模拟外设组成部分
2.13.1 ADC0的组成及其控制(以C8051F040为例)
2.13.2 ADC0的工作方式
1.启动转换方式
2.跟踪方式
2.13.3 ADC0编程实例
第3章 C51的程序结构与数据类型
3.1 C语言与C8051F系列单片机
3.1.1 C语言的特点与C语言向单片机移植
3.1.2 C51编译器
1.American Automation
2.Archimedes
3.AVOCET
4.Bso/Tasking
5.Dunfield Shareware
6.Keil / Franklin
7.INERMETRICS
8.MICRO COMPUTER CONTROLS
3.2 C51的程序结构
3.2.1 C51的一般格式
3.2.2 C51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
1.顺序结构
2.选择结构
3.循环结构
3.3 C51的数据类型
3.3.1 数据与数据类型
3.3.2 常量
1.整数常量
2.浮点数常量
3.枚举常量
4.字符常量
3.3.3 变量
1.变量说明
2.变量的数据类型
3. C8051F系列特殊功能寄存器和特殊功能位
3.3.4 C51构造数据类型
1.数组
2.结构体
3.共用体
4.枚举类型
5.用typedef定义的类型别名
3.3.5 C51的指针
1.指针的基本概念
2.变量的指针和指向变量的指针变量
3.数组指针和指向数组的指针变量
4.指向结构体类型数据的指针
5. Keil C51的指针类型
技巧提示
第4章 C51的运算符及数据的存储模式
4.1 C51的单词及运算符
4.1.1 C51的单词
1.关键字
2.标识符
3.运算符
4.分隔符
5.常量
6.注释符
4.1.2 C51的运算符
1.单目运算符
2.双目运算符
3.三目运算符
4.赋值运算符
5.逗号运算符
6.函数参数运算符
7.数组下标运算符
8.结构体/联合成员运算符
9.结构体/联合指针运算符
4.2 数据的存储类型和存储模式
4.2.1 C8051F系列单片机的存储器
4.2.2 C51存储类型与C8051F系列单片机存储器
4.2.3 存储模式
4.3 C51对SFR、可寻址位、存储器和I/O口的地址访问
4.3.1 C51对SFR的定义
4.3.2 C51对可寻址位的定义
1.SFR的位的定义
2.对bdata数据存储区的位的定义
4.3.3 C51对存储器和I/O口的绝对地址访问
1.C51对存储器的绝对地址访问
2.C51对I/O口的绝对地址访问
第5章 C51的函数、控制语句及程序设计
5.1 C51的函数
5.1.1 函数的分类
1.从用户使用的角度分类
2.按函数定义的形式分类
5.1.2 函数的说明
1.函数说明的格式
2.函数说明
3.一般的函数定义举例
5.1.3 函数的参数和返回值
2.函数的返回值
5.1.4 函数的调用
1.函数调用的一般形式
2.函数调用的方式
3.对被调用函数的说明
4.函数的嵌套调用
5.函数的递归调用
6.用函数指针变量调用函数
5.1.5 数组、指针与函数调用
1.数组作为函数的参数
2.指针作为函数的参数
3.返回指针类型数据的函数
5.1.6 内部函数和外部函数
1.内部函数
2.外部函数
5.1.7 C51库函数介绍
1.intrans.h
2.absacc.h
5.2 C51的控制语句
5.2.1 if语句
1. if的基本用法
2.if语句的嵌套
5.2.2 switch/case语句
1.switch/case语句的一般形式
2.switch/case语句的使用说明
5.2.3 循环结构流程控制语句
1.goto语句及其构成的循环
2.while语句
3.Do…while语句
4.for循环语句
5.循环的嵌套
6.break和continue语句
5.3 C51的预处理器
5.3.1 包含文件伪指令
5.3.2 伪指令宏
1.简单宏
2.参数宏
3.条件宏
4.预定义宏
5.宏释放
6.宏体中的#符和##符
5.3.3 条件编译伪指令
5.3.4 编译器伪指令
5.3.5 #error伪指令
5.4 C51语言和汇编语言的混合编程
5.4.1 C51语言和汇编语言的性能比较
1.使用C51高级语言开发C8051F系列单片机应用程序
2.使用汇编语言开发C8051F系列单片机应用程序
5.4.2 混合编程的注意事项
1.编写C51调用的汇编语言子程序应注意的事项
2.用汇编语言编写调用C51函数应注意的事项
5.4.3 在不同存储模式下的混合编程
1.small模式
2.compact模式
3.large模式
第6章 C8051F单片机系统基础应用实验
6.1 开发工具的主要技术指标
1.开发工具主要功能
2.IDE软件运行环境
3.开发工具与PC硬件连接
6.2 Cygnal单片机开发工具集成开发环境使用说明
1.Cygnal集成开发环境软件简介
2.各功能部件性能说明
6.3 Cygnal C8051F单片机实验
1.优先权交叉开关译码器
2.交叉开关引脚分配
6.4 在C8051F020单片机上的初级软件实验(汇编语言)
6.4.1 无符号数十进制加法实验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实验参考程序
4.调试方法
6.4.2 数据传送实验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实验参考程序
4.调试方法
6.4.3 数据排序实验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参考程序
4.调试方法
6.4.4 整数二翻十实验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实验参考程序
4.实验程序参考框图(见图6.3)
5.调试方法
6.4.5 查表实验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实验程序参考框图(见图6.4)
4.调试方法
6.5 步进电机控制实验(C语言)
1.实验目的
2.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
3.实验内容
4.实验程序参考框图(见图6.7)
5.程序清单
6.6 压力测试实验(C语言)
6.6.1 压力测试实验目的和工作原理
1.实验目的
2.压力测试的工作原理
3.实验内容
6.6.2 程序函数和程序
1.实验程序函数说明表(见表6.2)
2.实验程序参考框图(见图6.9)
技巧提示
6.6.3 调试方法和程序清单
1.调试方法
2.程序清单
6.7 单总线数字温度传感器测温应用实验(C语言)
1.实验目的
2.DS18B20温度传感器简介
技巧提示
5.实验程序参考框图
6.程序清单
6.8 点阵液晶显示实验(C语言)
6.8.1 实验目的
6.8.2 实验设备
1.LCD液晶显示器原理
2. FM12864A概述
3. FM12864A模块主要硬件构成说明
4.模块的外部接口
5.指令说明
6.读写操作时序
6.8.3 实验所需函数和程序框图
1.实验中所用到的函数
2.实验程序参考框图
6.8.4 调试方法和实验程序
1.调试方法
2.LCD模块源程序主要部分源程序
6.9 直流电机转速测量控制实验
1.实验目的
2.转速测量和控制的基本原理
3.实验准备
4.实验内容
5.调试方法
6.10 利用DAC在电阻负载上输出可变频、可变幅值波形
6.10.1 输出可变频、可变幅值方波参考程序
1.参考程序A
2.参考程序B
6.10.2 输出可变频、可变幅值锯齿波参考程序
1.参考程序C
2.参考程序D
6.10.3 输出可变频可变幅值正弦波参考程序
1.参考程序E
2.参考程序F
第7章 C8051F与传感器接口及数据处理
7.1 A/D转换器相关概念
7.2 C8051F931与Si1120光感应器的应用
7.2.1 Si1120光感应器特征
7.2.2 工作原理
7.2.3 模式选择
1.接近模式
2.环境光模式
7.2.4 LED和LED电流的选择
7.2.5 机械和光学应用
7.3 C8051F与水电站大坝的电阻式传感器接口与测量
7.3.1 常用电阻式传感器
1.差阻式锚杆应力计
2.差阻式位移计
3.电阻温度计
7.3.2 底层模块中电阻式传感器硬件方案
7.3.3 恒流源、放大器和A/D模块接口设计
1.恒流源模块设计
2.放大器的选择和电路设计
3.A/D转换模块设计
4.继电器的选通设计
7.3.4 底层模块中电阻式传感器系统软件设计
1.C8051F040的初始化
2.AD7710的初始化
3.测量程序
4.校准程序
5.数据的存储
7.3.5 系统测试结果及误差分析
1.测量误差的定义
2.测量误差的分类
2.系统测试数据分析
3.误差产生原因分析
4.消除误差的方法
7.4 C8051F与土建及水电站大坝的振弦式传感器接口与测量
7.4.1 振弦式传感器
1.振弦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单线圈型振弦式传感器
3.振弦式传感器的数学模型
4.振弦式传感器理论公式的修正
7.4.2 底层振弦式传感器测量模块系统的硬件设计
1.振弦式传感器激振电路设计
2.高增益放大电路设计
3.倍频电路设计
7.4.3 CPU和通信接口设计
7.4.4 振弦式传感器激振及频率测量程序设计
1.测量程序和程序框图
2.系统的误差分析和解决干扰的方法
7.5 C8051F040在溶解氧项目中的应用
7.5.1 溶解氧检测的光学氧法
7.5.2 光学氧法检测原理
7.5.3 检测仪的机械结构
7.5.4 系统电路设计
1.系统架构
2.主要电路设计
7.5.5 系统软件设计
1.初始化模块
2.数据采集模块
3.存储器读写模块
7.5.6 系统测试效果
1.系统定标
2.对比性测试
第8章 C8051F与驱动LED专用电路接口设计
8.1 HD7279A驱动七段码显示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实验程序参考框图
4.调试方法
5.实验程序函数(见表8.1)
8.2 具有I2C的LM92和SAA1064测温显示电路的设汁
8.2.1 LM92和SAA1064概述
8.2.2 功能说明
1.通信规约
2. SAA1064的从地址
3.状态字节
4.单元地址
5.控制字节
6.数据字节
7.SDA、SCL
8.上电复位
9.外部定时控制电容
10.段数据输出端
11.多路输出端
8.2.3 典型应用
8.2.4 LM92测温应用参考C程序
8.2.5 LM92测温应用参考汇编程序
第9章 C8051F的USB转UART桥接控制器
9.1 CP2110的USB转UART桥接器
9.1.1 CP2110的系统概述
9.1.2 电气特性
9.1.3 USB功能控制器和收发器
9.1.4 异步串行数据总线(UART)接口
9.1.5 一次可编程ROM
9.1.6 调压器
9.2 用专用芯片CP2101进行USB接口转换设计
9.2.1 进行USB接口转换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9.2.2 硬件电路设计
1.最小系统设计思想
2.最小系统设计方案的优点
9.2.3 CP2101的特性和原理
1.CP2101的特性
2.工作原理
9.2.4 USB接口主机CAN节点的通信软件设计
1.相关数据结构
2.UART与CAN通信的协调
9.2.5 上位机USB基本通信软件设计
9.2.6 PC上串口通信实现
1.MSComm控件介绍
技巧提示
2.MSComm控件提供的两种处理通信问题的方法
9.2.7 MSComm控件实现
1.串口初始化
2.串口事件捕捉
9.2.8 串口应用
1.命令种类
2.命令格式
3.命令发送函数
4.数据处理
9.3 用专用接口芯片ISP1581实现USB接口电路的设计
9.3.1 硬件设计
1.主要芯片介绍
2.系统硬件设计
9.3.2 系统软件设计
第10章 具有USB的C8051F应用系统
10.1 USB系统拓扑结构
1.USB HOST
2.USB DEVICE
3.USB HUB
10.2 C8051F326/7功能及软硬件设计
10.2.1 C8051F326/7具有USB的C8051全速USB、16KB FLASH微控制器系统概述
10.2.2 C8051F326/7系统设计
技巧提示
技巧提示
10.2.3 FIFO管理
1.FIFO分割方式
2.FIFO双缓冲
3.FIFO访问
10.2.4 功能配置和控制
1.复位状态和控制
2.工作状态控制
3.中断控制
4.端口0控制
10.3 利用C8051F340的USBXpress开发包进行USB通信设计
1.USBXpress简介
2.设备端的电路设计
3.设备端的驱动程序设计
10.4 基于USB总线的多路电话录音系统
1.概述
2.系统的硬件实现
3.系统的软件实现
10.5 基于C8051F320心电监护系统设计
10.6 C8051F320的数据采集系统USB接口设计
1.C8051F320单片机原理
2.USB接口电路设计
3.数据的接收和显示
10.7 C8051F320 SOC与AM45DB321构成数据采集存储系统
1.采集电路硬件部分
2.采集电路的程序部分
第11章 C8051F040与LCD、触摸屏接口设计
11.1 工程智能仪器介绍
11.1.1 智能仪器的工作原理
11.1.2 智能仪器的功能特点
11.1.3 智能仪器的发展趋势
1.微型化
2.多功能化
3.人工智能化
4.网络化
5.虚拟化
11.2 LCD液晶显示技术
11.2.1 LCD液晶显示原理
11.2.2 LCD液晶显示技术分类
11.2.3 LCD的缺陷
11.2.4 液晶电视系统的复杂性
11.3 大坝传感器的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11.3.1 基本构成
11.3.2 系统初始化实例
1.系统时钟初始化
2.I/O口初始化
3.系统初始化步骤(即后台函数main())
11.3.3 LCD液晶显示器模块设计
1.LCD控制板CPU侧引脚
2.控制板操作指令系统
3.电气信号参数
11.3.4 LCD与CPU的接口和LCD显示器控制程序
技巧提示
11.3.5 外部存储器接口电路
11.3.6 存储器实用程序
11.4 驱动LCD的CP24XX专用芯片与C8051F接口简介
11.5 触摸屏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11.5.1 触摸屏工作原理
11.5.2 四线式电阻式触摸屏原理
11.5.3 ADS7843及接口电路
1.ADS7843的功能特性
2.工作原理
3.ADS7843与C8051F接口电路
4.增强型串行外设接口
11.5.4 软件设计
1. SPI接口通信协议的驱动
2.异步串行通信协议的驱动
11.6 触摸屏(ADS7846)接口和线性校准设计实例
1.基于SPI液晶触摸屏控制的硬件设计
2.液晶屏线性校准
第12章 C8051F300系统及SPI应用
12.1 C8051F300系统功能概述
12.2 C8051F系列串行外设接口SPI介绍
12.2.1 C8051F040中SPI总线的信号说明
1.主输出从输入数据线MOSI
2.主输入从输出数据线MISO
3.串行时钟线SCK
4.从器件选择线NSS
12.2.2 C8051F040的SPI功能概述
1. SPI0主方式
2. SPI0从方式
3. SPI0中断源
4.串行时钟时序
技巧提示
12.3 C8051F30X系列软件SPI应用实例说明
1.SPI硬件接口
2.函数描述
3.SPI时序
4.例子程序清单说明
12.4 SPI软件实例清单
第13章 多C8051F微处理器系统应用
13.1 多CPU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方法
13.1.1 多CPU系统中的数据共享
1.利用双端口或单端口RAM实现CPU之间通信
2.利用串口EEPROM实现CPU之间的通信
13.1.2 利用串行总线实现多CPU之间的通信
1.用I2 C总线实现多CPU之间的通信
2.利用SPI总线实现多CPU之间通信
13.1.3 CAN总线多CPU远程传输可靠性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1.多CPU的远程CAN总线传输可靠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2.多CPU的远程CAN总线传输可靠性的设计方法
3.整体系统设计
4.CAN通信实验分析
5.CAN总线远程控制网络的性能总结
13.2 双CPU的CAN总线中继器设计
13.2.1 CAN总线中继器概述
1.中继器种类
2.中继器的优缺点
3. CAN总线中继器总体设计方案
4. CAN总线中继器硬件设计要求
13.2.2 双MCU的CAN总线中继器硬件系统设计
1.中继器CAN总线传输模块设计
2.中继器SPI模块设计
13.2.3 中继器的通信协议设计
1.中继主节点
2.中继从节点
13.2.4 中继器MCU状态控制设计
1.MCU0的设计
2. MCU1的设计
13.2.5 中继器系统的实时性分析
13.2.6 CAN总线中继器的软件设计
1. CAN中继器所在系统
2.通信协议
3.CAN中继器程序
4. CAN总线中继器的性能分析
第14章 C8051F系统的存储器接口
14.1 存储器及其分类
14.1.1 只读存储器
1.Mask-ROM(掩模式的ROM)
2.FLROM(Fusible Link ROM)
3.EPROM(Erasible Programmable ROM)
4.EEPROM / E2PROM(Electrically Erasible Programmable ROM)
5.FLASH ROM / FLASH EEPROM
14.1.2 随机存储器
1.静态SRAM
2.动态DRAM
3.快擦写存储器(FLASH)
4.铁电存储器(FRAM)
5.双口RAM
14.2 C8051F片内外部数据存储器
14.2.1 外部数据存储器分类与MCU的接口
1.SRAM控制
2.DRAM控制
14.2.2 片内数据存储器读写实例
14.3 铁电存储器(FRAM)结构及应用
14.3.1 FRAM的发现
14.3.2 铁电存储原理
14.3.3 铁电存储器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14.3.4 铁电随机存储器的优点
14.3.5 FRAM的应用领域
1.数据采集和记录
2.存储配置参数
3.非易失性缓冲记忆
4.SRAM的取代和扩展
14.3.6 常见Ramtron FRAM产品
14.3.7 集成FRAM的微控制器
14.3.8 FRAM的最新产品FM22L16
14.4 微处理器内部的FLASH在线编程
14.4.1 现有的FLASH及编程方法
14.4.2 在线实时自编程的原理和实现方案
第15章 C8051F040的CAN总线通信应用
15.1 现场总线的技术
15.1.1 现场总线技术概述
1.现场总线的特点
2.现场总线的分类
15.1.2 CAN总线概念
1.报文
2.信息路由
3.位速率
4.优先权
5.远程数据请求
6.故障界定
7.多主站
8.仲裁
9.安全性
10.出错标注和恢复时间
11.故障界定
12.连接
13.应答
15.1.3 CAN总线特点
15.1.4 CAN总线技术规范
1.CAN的分层结构
2.CAN的通信协议
15.1.5 报文传送和帧结构
1.数据帧
2.远程帧
3.错误帧
4.超载帧
5.帧间空间
15.2 CAN总线远程控制网络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5.2.1 系统总体介绍及结构分析
1.系统控制对象分析
2.系统结构分析
15.2.2 通用CAN节点设计
15.3 CAN总线远程控制网络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15.3.1 Bosch C_CAN规范简介
15.3.2 C_CAN主要部分说明
1.消息对象的管理
2.消息处理状态机
3.消息RAM的双向数据传输
4.消息的传输
5.对收到消息的接受过滤
6.接收/传输优先级
15.3.3 通信配置
1.传输对象的配置
2.更新传输对象
3.接收对象的配置
15.3.4 消息的处理
1.接收消息的处理
2.先入先出FIFO缓冲器的设置
3.利用FIFO缓存的消息的接收
15.3.5 中断的控制
15.3.6 位时序的配置
1.位时和位率
2.位时序参数的计算
3.位时序实例
15.3.7 CAN通信程序软件设计实例
1.系统初始化
2.CAN控制器时序
3.CAN初始化
15.4 CAN总线两点之间通信实例程序清单
第16章 I2C总线和实时时钟接口设计
16.1 I2C技术产生背景
16.2 I2C总线技术概况
16.2.1 I2C版本协议的简述
1.1.0版本
技巧提示
2.2.0版
3.2.1版
16.2.2 I2C原理
1.总线上数据的有效性
2.总线数据传送的起始与停止
3.传输数据
4.I2C硬件设计
5.I2C总线的数据传送过程
16.3 具有I2C总线PCF8563实时时钟/日历芯片
16.3.1 PCF8563概述
1.特性
2.PCF8563结构框图
3.PCF8563管脚配置
16.3.2 PCF8563功能描述
1.闹钟功能模式
2.定时器
3. CLKOUT输出
4.复位
5.掉电检测器和时钟监控
6.寄存器结构
7. EXT_CLK测试模式
技巧提示
8.电源复位(POR)失败模式
9.串行接口
16.3.3 综合实验的实时时钟模块接口
16.3.4 C8051F040对S-3530A的基本操作
1.复位S-3530A
2.写S-3530A内部实时数据寄存器
3.读S-3530A实时数据
4.写S-3530A状态寄存器
5.读S-3530A状态寄存器
16.3.5 实时时钟模块程序
第17章 C8051F系统低功耗
17.1 低功耗原理
17.1.1 从工艺角度分析功耗
17.1.2 从晶体管特性曲线分析动态功耗
17.1.3 从CPU管理工作角度分析系统功耗
17.1.4 系统后备功能
17.2 C8051F电源管理技术及功耗计算
17.2.1 关键点和降低功耗的方法
2.时钟变换时的管理
17.2.2 降低电源电压和CIP-51处理器电源管理方式
1.空闲方式
2.停机方式
17.2.3 功耗计算
技巧提示
技巧提示
17.2.4 低功耗MCU系统中要注意的问题
17.3 整体系统低功耗要解决的问题
17.3.1 放大器低功耗设计
1.集成运算放大器
2.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3.特殊集成运算放大器
17.3.2 电源供给
1.选用低压电源供电
2.电池直接供电
3.采用智能电源
4.直流电源变换(DC-DC变换)方式
5.分时/分区供电技术
6.单电源、低电压供电方式
7.宽电源电压范围
8.实行电源管理
17.3.3 存储器的低功耗运行
1.存储器的选择和使用
2.降低功耗的存储方式
3. SRAM的高速化与低功耗
4. ROM的高速化和低功耗
17.3.4 液晶显示屏
第18章 C8051F系列的综合应用实例
18.1 SPI接口应用——ISD4004语音录放芯片
18.1.1 SPI总线
18.1.2 ISD4004语音芯片
18.1.3 ISD4004的应用
18.2 智能的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设计
18.2.1 锂离子电池充电工作原理及充电器的设计
1.关键点
2.充电原理
3.快速转换器
4.快速调节器的操作
5.选择快速转换器的电感
6.校正
7.充电的第一阶段
8.充电的第二阶段
9.充电的第三阶段
18.2.2 智能化锂离子电池充电器硬/软件设计
1.硬件设计
2.软件设计清单
18.3 用C8051F020串行FLASH扩展大容量数据存储器
18.3.1 硬件简介
1.引脚描述
2.AT45DB161的特点
18.3.2 工作原理
1.芯片功能简介
2.器件操作命令简介
18.3.3 硬件原理图和程序清单
18.3.4 程序清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