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走在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套装共4册)》[31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走在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套装共4册)

  •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中文
  • 热度:8896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这套书名为《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包括《疆域与政区》、《古都与城市》、《交流与交通》、《民族大迁徙》四种,顾名思义,是以地图为纲,讲述中国历史的某一方面。
  前贤总结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强调要抓住几个w,其中一个就是Where(哪里)。因为任何历史事实,无论是人物、制度还是事件,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与一定的空间范围联系起来的,都发生或影响于地球表层的某一个点、线、面。正如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所言:“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
目录
总序
地图上的中国历史·疆域与政区
第一章 “九州”与郡县先秦时期行政区划的虚构与现实
第二章 六合一统:秦汉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三章 从“三分天下”到“八王之乱”:三国西晋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四章 中原沦丧南北分:十六国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五章 “天可汗”的疆土: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六章 “强干弱枝”的新尝试:北宋与南宋(含辽金西夏)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第七章 犬牙交错话行省:元代的疆域与政区
第八章 退缩中的疆土:明代的疆域与政区
第九章 “桑叶”帝国:清代的疆域与政区
主要参考书目
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古都与城市
引言
总序
考古与传说时代
古都篇
城市篇
地图上的中国历史·交流与交通
总序
引言
第一章九州、四荒与国中——先秦时期交通的形成
第二章 驰道、丝路与楼船——秦汉时期交通的开拓
第三章 “边地”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印文化交流
第四章 水陆通,贡赋等——隋唐时期的海内外交通
第五章 神舟、站赤与水运——宋元时期交通的发展
第六章 商贾士农咸乐业——明朝的交通与旅游的兴盛
第七章 火炮、西学与使团——明末清初中国与欧洲的交流
第八章 从玩偶到导火索——铁路的修筑与近代中国政治
迁徙运动——铸造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地图上的中国历史·民族大迁徙
总序
第一章 行走天下的“三皇五帝”
第二章 构筑“中国”
第三章 以“大一统”的名义
第四章 从塞外“胡虏”到中原霸主
第五章 氐羌西来入主关中
第六章 从鲜卑山麓到“西海”之畔
第七章 汉人的第一次南迁浪潮
第八章 迈向“中国”的历程
第九章 从“胡越一家”到“安史之乱”
第十章 辽夏金的民族迁移与建国历史
第十一章 移民造就“第一州”
第十二章 漠北狂飙
第十三章 跨越山海关
前言
  总序
  这套书名为《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包括《疆域与政区》、《古都与城市》、《交流与交通》、《民族大迁徙》四种,顾名思义,是以地图为纲,讲述中国历史的某一方面。
  前贤总结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强调要抓住几个W,其中一个就是Where(哪里)。因为任何历史事实,无论是人物、制度还是事件,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与一定的空间范围联系起来的,都发生或影响于地球表层的某一个点、线、面。正如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所言:“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
  空间因素对历史的作用如此重要,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历史不可或缺的因素。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亲自考察全部空间。即使能够身临其境,也未必能发现特定空间的概貌和特征,所以地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在测绘技术还不发达、绘制地图相当困难的古代,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地图的运用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形成“左图右史”的传统。地方志的前身“图经”就是有图有经,其中的图主要是地图。其他一些史籍也往往附有地图,并形成专门的读史地图集和历史地图集。早在公元3世纪,贾耽就曾按《左传》等书的内容编成《春秋盟会图》。
  1905年问世的杨守敬所编《水经注图》,采用朱墨套印、古今对照,是历史专题地图的集大成之作。公元1137年刻石的《禹迹图》是贾耽《海内华夷图》的简略版,并且立于州学之内,显然是用于教学。
  随着卫星遥感、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进步,人们往往以为有了GPS(全球定位系统)和GOOGLEMAP(谷歌地图)等精确的遥感图像,地图的作用已经不如以前,甚至可以被取代了,这是一种误解。谷歌地图实际上不是地图,而只是遥感图像,所显示的只是地球表层的实际状况。尽管这些图像精确逼真至极,每个点都可以显示具体的经度和纬度,却无法代替能够综合地、抽象地显示特定地理要素的地图。
  因此,在较大范围的空间内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时,还是需要该区域的普通地图或专题地图,或者相应的电子地图。
  何况了解历史所需要的地图并非今天的地图,而是相关时代的地图即历史地图。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那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或多或少会与今天不同。即使自然地理状况变化不大,人文地理要素也必定会有相当大的差异,有些要素甚至已完全消失,有些要素则当初根本还不存在。这些历史地图必须由研究者按照历史事实和相关的地理状况专门绘制。
  甘肃舟曲地区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电视台在发布这条消息时就配了一幅地图,使观众知道了它在中国和甘肃省内的位置,也明白了它与甘肃省会兰州以及定西、四川省、白龙江等地名的关系,否则,不熟悉地理的观众往往无法理解有关新闻的意义。要理解历史,更需要配上相应的地图,否则,即使有注释,非专业的读者也不可能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而无法复原出很多今天已经不存在的地名或已经改变了的地形地貌,有不少历史现象就变得难以理解。
  例如,中学语文课本中曾选了唐朝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根据作者的描述,他是在轮台目送武判官进天山的。今天的轮台离天山数百公里,无论如何看不到天山。但是,如果了解唐朝的轮台是在今乌鲁木齐附近,这个疑问就不存在了。又如,北宋覆灭后,赵构在南京即位,又在金兵的追逼下到达扬州,再渡过长江。如果以为这个南京就是今天的南京,就无法理解当时的军事形势:既然金兵是从北向南进军的,赵构为什么还要从南京北上扬州?实际上,北宋时的南京是今天河南商丘,由此南下,沿着当时的汴渠到达扬州,这样的路线顺理成章。如果将这些内容用地图来显示,标上当时的地名,岂不一目了然?
  更复杂的历史现象和研究成果也能通过地图而明确起来。例如,先师曾详细收集了今河北、山东相邻地区已经发现的考古发现和文化遗址,将它们一一标在地图上,发现其间存在着一片扇形的空白,这一范围内没有公元前4世纪之前的遗址,而这一带正是当时黄河河道的下游。结合周围的地形地貌,先师确定,在黄河两岸筑堤前,河道不受约束,曾经在这一范围内反复摆动,以致人类无法定居。这些情况找不到文献记载,也无法根据今天的地形地貌作出判断,地图却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手段。
  作为一种新的尝试,作者们不是简单地将地图当做插图,而是通过一系列地图提纲挈领,作为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力求更完整、准确地讲述历史。因此,我们选了四个与地图关系比较密切的专题——
  疆域和政区、古都与城市、交流与交通、民族大迁徙,每个专题都涉及大量古地名和其他地理要素,离开了历史地图,即使增加再多的文字,也未必能帮助读者确立准确的地理坐标,形成完整的空间概念。如果读者鉴定认为行之有效,我们还将扩展到其他专题,形成系列丛书。
  承蒙作者们与江苏人民出版社推我为主编,在本书出版之际,我必须说明我做的工作:与作者、编辑讨论确定了本书的主题和各个专题,对全书的体例,特别是地图的运用提出了要求,对各书的内容和结构提出一些意见,并写了这篇序。
精彩书摘
  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划起源于何时,虽然历代诸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其中有一种说法明显占据主导地位,即认为行政区划应开始于大禹时代。持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在儒家经典著作《尚书》中,有一篇称为《禹贡》,其中十分详尽地叙述了大禹九州的地理范围划分。
  那么这种说法可信程度究竟怎样呢?在对此问题进行判断之前,还是先来看一看《禹贡》九州究竟是怎么说的吧。
  《禹贡》中所提到的九州名称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九州的范围所及,北到燕山山脉与渤海湾,南到南岭一带,东到大海,西到陇东高原。按照《禹贡》中所叙述的文字,九州的具体划分情况大体如下:
  冀州 西、南、东三面都以黄河为界。相当于今天的山西与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及山东西部、河北东南部地区。山有壶口(在今山西吉县西北、陕西宜川东北)、梁山(在今陕西韩城)、岐山(在今陕西岐山东北,古名天柱山);川有衡漳(今漳水)、恒(今唐河)、卫(今灵寿以下滹沱水)。这一州被认为是帝都的所在。
  兖州 “济、河惟兖州”。在古济水与古黄河之间,相当于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交界的部分。川有九河(黄河下游分支,九表示多数,并不是实指)、灉水(黄河支流)、沮水(济水支流)。
  青州 “海、岱惟青州”。在渤海与泰山之间,相当于今天的辽东、山东两个半岛。川有潍水、淄水、汶水(今大汶水)。
  徐州 “海、岱及淮惟徐州”。在黄海、泰山、淮河之间,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南部、江苏、安徽北部。山有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羽山(在今山东郯城县东北);川有淮水、沂水。
  扬州 “淮、海惟扬州”。淮河以南东至海,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水有彭蠡(今鄱阳湖)、震泽(今太湖)。
  荆州 “荆及衡阳惟荆州”。从荆山到衡山以南,相当于今天的湖南、湖北与江西西部。山有荆山(在今湖北南漳)、衡阳(在今湖南衡山西);川有江汉(今嘉陵江)、沱水(江水支流)、潜水(汉水支流)。
  豫州 “荆、河惟豫州”。荆山与黄河之间,相当于今天的河南、湖北北部。川有伊、洛、瀍、涧四水。
  梁州 “华阳、黑水惟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相当于今天陕西南部与四川地区。山有岷山(在今四川松潘)、嶓山(今陕西宁强北嶓冢山)、西倾山(在今青海同德东北)、蔡山(无考)、蒙山(在今四川崇庆县西);川有沱水、潜水。
  雍州 “黑水、西河惟雍州”。秦岭以北,东到黄河,西至张掖河,相当于今天的陕西中部与北部、甘肃及其以西的地区。山有荆山(今陕西朝邑西北北条荆山)、岐山、终南山(今秦岭)、鸟鼠山(在今甘肃渭源西南、陇西县西)、三危山(在今甘肃敦煌东南);川有弱水(今甘肃张掖河)、渭水、泾水、漆水、沮水及沣水。
  由上面的叙述,可以清楚地看出,九州所涉及的这些地区,是处于大禹时代的人们不可能认知的。因此,近代以来,经过学者们的研究,论定《禹贡》实际上是战国时期的人假托大禹所作,书中所记载的地理状况,都是战国时期的现象,所谓“九州”之说,不过是战国时流行的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反映了当时学者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设想,其实,大禹九州根本就没有实现过。因此,九州并不像一般古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划。
  在《禹贡》中,除了九州制之外,还记载了另一种区划,即“五服”制。本书所附的这张“五服图”,便是古人根据《禹贡》中所说的“五服”而画的示意图。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