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湮沒的悲歡:中聯、華影電影初探》[29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湮沒的悲歡:中聯、華影電影初探

  •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时间:2014-11-01
  • 热度:8256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1942至45年間上海淪陷期間的電影,因為戰後被指為“附逆”、“落水”,這段歷史有說是“中國電影史上的黑洞”。其時由日本影人川喜多長政和中國影人張善琨領導“中日合作”的中華聯合製片公司,整合留在上海的電影公司和中國影人,三年間拍出了約140部電影。這些電影主要是娛樂大眾的作品。台前幕前人物有周璇、李麗華、白光、王丹鳳、朱石麟、岳楓等。
目录

前言:被湮沒的悲歡
推手
一個電影人的「無間道」
重讀川喜多長政
作者
戰火中的朱石麟電影世界
淪陷時期的光影堅守者
作品
重說《萬世流芳》
佳期誤—論電影《博愛》
每顆心兒都知道,過了黑夜是清早——漫談《萬紫千紅》
戰火中的音符
尷尬的落幕——《春江遺恨》的開始與「華影」的結束
時代
光影對照集:雜談二戰時期的英法影壇
一段被遺忘的中國電影史(1937-1945)
附錄 資料選輯
中聯華影組織資料
中聯各部門負責人員名單
審判附逆影人日程表
前言
  前言:被湮沒的悲歡
  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會想到研究「中聯」以及「華影」這段時期的電影史。在此之前,我與很多電影史學者一樣,對於這段時期的一切一切,感覺得那麼模糊,似乎這就是一個無人願意觸及的雷區,什麼「中聯」、「華影」、「張善琨」、「萬世流芳」等名詞,總是伴隨着「漢奸」、「附逆」等名詞同時出現,都是眾學者不願意去提及的名詞。
  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吧,2001年秋天,還在北京求學的我,一次偶然的機會,前往位於北京市西郊蓮花橋的八一電影製片廠宿舍,拜訪了八十歲高齡的張帆女士,在交談中我們提及了這段歷史,因為那時正是她的當紅時期,「張善琨」、「川喜多長政」、「萬世流芳」、「博愛」等等這些模糊的名詞從這位當年的親歷者口中說出,使我感到這些知識出現在紙上詞語立刻變得鮮活了,交談間,老人不時表現出許多無奈與歎息。在拜訪過張帆女士之後,我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調出了《博愛》、《萬世流芳》、《萬紫千紅》、《秋海棠》、《紅樓夢》等電影時,不禁眼前一亮,無論製作之嚴謹,演員表演之精湛都是此前此後的中國電影所不能相比的。為什麼大家對此時期電影的評價如此之低呢?懷揣着疑問,我撥通了張帆女士的電話,表示想對「中聯」、「華影」做一些研究,老人很開心,給了我當時另一些親歷者的聯繫方式,如舒適、鳳凰、劉瓊、呂玉堃、李麗華、王丹鳳的電話,通過幾次三番的交流,使我更堅定了研究的決心。
  下面就讓我簡單的聊聊何謂「中聯」、何謂「華影」吧。「中聯」,就是「中華聯合製片公司」的簡稱,是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入上海租界,「孤島」消失,張善琨出面主持,將上海的十二家電影公司「新華」、「華新」、「華成」、「國華」、「國泰」、「藝華」、「春明」等合併,組合成為一個大規模的製片機構 —「中華聯合製片公司」。這家滙集了全上海電影工作者的機構實為日本人及汪偽政府控制,張善琨以及所有的工作人員在後來,褒貶不一,評價兩極化,有人說他們是漢奸、附逆影人,也有人說他們是地下工作者,是與日本人周旋的英雄,到底怎樣,時間自會給他們定論,此處不予評價。
  1943年5月,在日方要求下,中華聯合製片公司與川喜多長政的中華電影公司、張善琨的上海影院公司強行合併成為一個股份有限公司:「中華聯合製片股份有限公司」,即是之「華影」,「華影」是集製片、發行、放映於一身的綜合公司。最終,其在張善琨以重慶方面地下人員身份被日方逮捕後,在職人員逐漸解散而「華影」宣告終止。
  1942年6月,「中聯」出品的第一部電影《蝴蝶夫人》正式與觀眾見面,在電影面世的同時,張善琨有這麼一段講話:
  電影事業無論就文化或商業的立場言,它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不過以往各公司大抵是私人所經營,無容諱言;不免對電影是藝術文化的一點較為忽略,而幾乎單純的視之為一宗商品。譬如千年若干公司的競攝民間影片,就是一個事實的說明。中華聯合製片公司係集合上海諸公司組合而成。擁有相當雄厚的資本,聘用大量藝術的技術的優秀人才,具備全部已有的攝製場所和攝製機械。集如許財力、人力及物力的製片公司,在中國可以說是創舉,所以它的製作態度,也應該不同於各自為政的以往各公司。
  中華聯合製片公司,現在已毋須再顧慮到同行的商業競爭,而只要傾全力於作品的改進。關於改進作品,須從各方面同時努力。一、劇本:這是一部作品或優或劣的最大元素,我們除已聘請有基本與特約劇作者之外,更於京滬漢粵諸地刊登廣告,徵請名家協作,以期盡善盡美,免有遺珠;二、導演:彷彿是一艘船隻的舵手,他有左右整個作品的力量,我們現在擁有十六位導演之眾,因為有優秀的劇本,良好的設備,以及可以支配裕如的大量男女演員,就不難產生超越以往一新耳目的作品;三,演員:劇作者和導演,可以說是幕後英雄,而直接表現於銀幕上使觀眾發生反應的,是演員。演員的重要是眾人皆知的,現在我們擁有近二百位的男女演員,他們都有儘量發揮個性演技的機會,同時也可以輪流有相當的休息時間,有這樣比較良好的條件,相信我們的男女演員將有更優秀的演技使觀眾諸君欣賞;四、技術方面:我們除了蒐羅全部的電影機械之外們隨時可以盡可能的添備和改良。尤值得一提的,是將以往各公司不重視的音樂、特技一科,聘請專門人才,按照各片的情調,配以音樂效果。總之,我們的創作態度是: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務期卅年的中國電影歷史,更能發揚光大,寫成輝煌的一頁。
  這是一個非常的年代,它的成績卻被時代無情地湮沒了,編寫這本書,還是為了能夠讓讀者及電影史學者能夠從一個客觀的角度去瞭解這段歷史,這段被湮沒的悲歡。
  林暢
精彩书摘
  文/林暢
  1957年1月7日,帶領着新華公司外景隊遠赴日本拍攝外景的張善琨,不幸心臟病發,一代電影業鉅子就此身歿於異國他鄉。
  有的人稱他為「噱頭大王」,因為他有着與眾不同、出人意料的宣傳手法;有的人更認為他是上海電影王國的締造者,因為他有着超人的膽識和實力。而在1949年,兩岸隔海對峙之後,尤其在張善琨逝世後,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1957年2月,張善琨的骨灰途經台灣,台灣影劇界舉行了路葬,蔣介石特頒挽聯「藝苑流芳」,表示對其一生對於電影事業的肯定,日後港台以及海外的電影研究者也就將張善琨視為「愛國藝人」。而在海峽的另一邊,我們看到了對張善琨的另外一種解讀。在1963年出版的《中國電影發展史》中,對張善琨的評價無非兩個:投機商人、漢奸,評價很不正面。
  對於張善琨的爭議,主要是他在敵偽時期所發生的事件,撲朔迷離。這也一直是後世電影學者對於張善琨的研究一直孜孜不倦,樂此不疲的原因。作為全書所要研究的這個時期的最為重要的歷史人物─張善琨,我們不妨先對他的人生軌跡做一個剪影,通過有限的資料,整理出一個電影人的「無間道」的故事。
  張善琨的「無間道」
  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堂而皇之地進入租界,整個上海完全淪陷,大家也失去了僅剩一點的「保護傘」。此時,由日方在上海投資創立的一家名為「中華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華電影)的老闆川喜多長政找到了張善琨。
  作為一家日本獨資的電影公司,中華電影在1940年與南京汪偽政府合作,開始在上海拍攝所謂的「國策電影」,為日本侵略者在宣傳上的重要機構。另外,這個中華電影也扮演着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作為一家發行機構,它將當時上海所生產的電影,發行到華中、華南、滿洲與華北等地,包括了將上海電影送到日本,其中就有《木蘭從軍》、《鐵扇公主》兩部電影。同時,他們也代理發行一些美國荷李活電影,以及法國電影、德國電影。
  而作為當時上海電影界的領軍人物,張善琨很早就被野心勃勃的日本方面盯上了。
  最早的談判,日本軍方希望張善琨能夠使當時上海的公司人員全部不動,全部合併在一起,組成一家新的、龐大的電影公司。當時張善琨的回應是一口就予以否定,他認為「大家原來都是當老闆,自己有自己的公司,要這麼併在一起,並不妥當,做不來的」。之後,川喜多長政又幾次與張善琨談判,最後張善琨同意出面合併當時上海的幾家電影公司,並且出任新公司要職。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情,使得張善琨的想法有如此大的轉變?張善琨夫人童月娟是這麼說的,初次談判並沒有什麼共識,暫時就拖下來了,我們就趕緊請示蔣先生他們。可是我們只得到一個重點就是,不能夠撤退。同時他們也找了「中統」方面的地下工作者 — 吳開先、蔣伯誠、吳紹澍幾位,他們認為,大家都走,如果我們再走了,就真的沒有人做中國電影了,那麼上海電影界就完全屬於日本人的,中國電影就完全缺席,為了保住中國電影命脈,維持電影工作的人物,政府希望在電影界有人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