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域外汉籍与宋代文学研究》[53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域外汉籍与宋代文学研究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2017-06-01
  • 热度:8238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域外汉籍与宋代文学研究》分为三辑,第一辑《域外遗珍:域外汉籍中所见的宋代文学新文献》,第二辑《域外受容:宋代文学在域外的传播与接受》,第三辑《域外版本:宋代文学典籍的域外版本及其价值》。本书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域外汉籍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意义,具有课题新、材料新、视角新等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卞东波,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六朝文学、宋代文学、国际汉学、域外汉籍研究。著有《唐宋千家联珠诗格校证》、《南宋诗选与宋代诗学考论》、《宋代诗话与诗学文献研究》等学术专著。另有《六朝隐士的生活》(《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3期)、《南宋诗人赵汝回的生年与佚诗》(《文学遗产》,2005年第4期)等学术论文和书评六十余篇。
目录
版权信息
總序
導論:域外漢籍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現代意義
第一輯 域外遺珍:域外漢籍中所見宋代文學新文獻
第一章 宋代的東坡熱:福建仙溪傅氏家族與宋代的蘇軾研究
第二章 《精刊補注東坡和陶詩話》與蘇軾和陶詩的宋代注本
第三章 曾原一《選詩演義》與宋代“文選學”
第四章 域外漢籍中所見宋代江西詩派新資料及其價值
第五章 域外漢籍中所見南宋江湖詩人新資料及其價值
第六章 宋元之際古逸書《唐宋千家聯珠詩格》考論
第二輯 域外受容:宋代文學在域外的傳播與接受
第七章 歐陽修《廬山高》、《醉翁亭記》在朝鮮漢文學中的追摹與變形
第八章 朱子《齋居感興二十首》在東亞社會的流傳与影響
第九章 文人傳記的不同書寫——《宋史筌》、《宋史》文人傳、《藝文志》書寫之比較
第三輯 域外版本:宋代文學典籍的域外刊本及其價值
第十章 朝鮮活字本李壁《王荆文公詩注》之文獻研究
第十一章 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藏正中元年(1324)跋刊本《詩人玉屑》考論——兼論《詩人玉屑》在日本的流傳
後記
前言
  總序
  張伯偉
  十六世紀以來,在一些西方的文獻中,往往提到中國人有這樣的自負:他們認爲唯獨自己纔有兩隻眼睛,歐洲人則只有一隻眼睛。這些記載出自英國人和葡萄牙人,而法國的伏爾泰也曾謙遜地認同這種説法:“他們有兩隻眼,而我們只有一隻眼。”用兩隻眼睛觀察事物,是既要看到自己,也要看到他人。是的,作爲中國文化基本價值的“仁”,本來就是著眼於自我和他者,本來就是在“二人”間展開的。不過,當大漢帝國雄峙於東方的時候,儒家“推己及人”的政治理想,即所謂的“仁政”,實際上所成就的却不免是以自我爲中心的天下圖像。政治上的册封,貿易上的朝貢,軍事上的羽翼以及文化上的四敷,透過這樣的過濾網,兩隻眼所看到的除了自己,也不過是自己在他者身上的投影。這與用一隻眼睛去理解事物,除了自己以外看不到他人的存在,又有甚麽本質的區别呢?
  從十三世紀開始,陸續有歐洲人來到東方,來到中國,並且紀録下他們的觀察和印象。於是在歐洲人的心目中,逐漸有了一個不同於自身的他者,也逐漸獲得了第二隻眼睛,用以觀察週邊和遠方。不僅如此,他們還讓中國人擦亮了第二隻眼睛,逐步看到了世界,也漸漸認識了自己。不過,這是在中國人經歷了近代歷史血和淚的淘洗,付出了沉重代價以後的事情。
  同樣是承認中國人有兩隻眼,但在德國人萊布尼茨看來,他們還缺少歐洲人的“一隻眼”,即用以認識非物質存在並建立精密科學的“隻眼”。推而廣之,在美國人、俄羅斯人、阿拉伯人及週邊各地區人的觀察中,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的中國,也必然是色彩各異、修短不齊的形象。我們是還缺少“一隻眼”,這就是以異域人觀察中國之眼反觀自身的“第三隻眼”。正如一些國外的中國學家,曾把他們觀察中國的目光稱作“異域之眼”,而“異域之眼”常常也就是“獨具隻眼”。
  然而就“異域之眼”對中國的觀察而言,其時間最久、方面最廣、透視最細、價值最高的,當首推我們的近鄰,也就是在中國週邊所形成的漢文化圈地區。其觀察紀録,除了專門以“朝天”、“燕行”、“北行”及“入唐”、“入宋”、“入明”的紀、録爲題者外,現存於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等地的漢籍,展現的便是“異域之眼”中的中華世界。這批域外漢籍對中國文化的每一步發展都作出了呼應,對中國古籍所提出的問題,或照著講,或接著講,或對著講。從公元八世紀以降,構成了一幅不間斷而又多變幻的歷史圖景,涉及到制度、法律、經濟、思想、宗教、歷史、教育、文學、藝術、醫藥、民間信仰和習俗等各個方面,系統而且深入。
  從學術史的角度看,域外漢籍不僅推開了中國學術的新視野,而且代表了中國學術的“新材料”,從一個方面使中國學術在觀念上和資源上都面臨古典學的重建問題。重建的目的,無非是爲了更好地認識中國文化,更好地解釋中國和世界的關係,最終更好地推動中國對人類的貢獻。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新貌之獲得,有賴於當時的新材料和新觀念,用陳寅恪先生的著名概括,即“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曰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域外漢籍可大致歸入“異族之故書”的範圍,但其在今日的價值和意義,已不止是中國典籍的域外延伸,也不限於“吾國之舊籍”的補充增益。它是漢文化之林的獨特品種,是作爲中國文化對話者、比較者和批判者的“異域之眼”。所以,域外漢籍既是古典學重建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其本身也應成爲古典學研究的對象。正是本著這一構想,我們編纂了“域外漢籍研究叢書”。其宗旨一如《域外漢籍研究集刊》:推崇嚴謹樸實,力黜虚誕浮華;嚮往學思並進,鄙棄事理相絶;主張多方取徑,避免固執偏狹。總之,我們期待著從“新材料”出發,在不同方面和層面上對漢文化整體的意義作出“新發明”。
  “樂意相關禽對語,生香不斷樹交花。”宋儒曾把這兩句詩看作“浩然之氣”的形容;“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唐代鑒真和尚曾因這四句偈而東渡弘法。我願引以爲域外漢籍研究前景和意義的寫照:它是四方仁者的“同天”,是穿越了種種分際的交滙,是智慧的“結緣”和“對語”,因此,它也必然是“生香不斷”的光明事業。
  是爲序。
精彩书摘
  當今,人文社會科學内部的學科整合已經蔚成潮流,當研究者帶著自己原有的“視域”(horizon)介入不同學科的研究時,兩種不同的“視域”相互碰撞,當兩者融合在一起並産生新的意義時,便出現了闡釋學上所謂的“視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s)。這種趨向一方面是爲了打破傳統學科的壁壘,實現學科間的互動與交流,從而掘發出新的學術課題;另一方面就現在的學科劃分而言,東亞的古典學在古代其實是一體的,並没有今天如此瑣細的學科劃分,這就要求現今的學者要從更廣闊的視野對傳統的學問進行觀照,而域外漢籍研究正可以提供一個多學科綜合研究的平臺。就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而言,域外漢籍可以爲我們提供一個新的角度、新的參照系來拓展古典文學研究的新空間。亦即在東亞漢文化圈的語境下,結合域外漢籍研究來豐富、拓展及加深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包括研究資料的發掘、研究方法的創新及研究範式的轉型。在20世紀之前的前近代東亞社會,中國、日本、朝鮮、越南、琉球諸國,其官方及精英知識分子的主流書寫都是以漢字爲載體的,同時以儒家思想爲紐帶的精神構造也使東亞諸國的知識精英擁有共同的思想平臺。漢文化圈諸國現存海量用漢語寫成的文學文本,這爲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在東亞的傳播、接受和變形,東亞漢文學之間的交流,以及構建東亞比較文學學科,提供了極好的資料庫。
  陳寅恪先生有名言:“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爲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其未得預者,謂之不入流。”新材料可以生發出新問題,有時候舊問題也可以通過新材料來解決。21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進步也需要新材料的發現,中國古典文學學者也需要“預流”,需要利用“域外漢籍”來推動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進步,運用東亞漢文化圈的視角來拓寬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空間。本書就是以宋代文學研究爲例來説明域外漢藉對於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意義的。這裏先定義一下,何爲“域外漢籍”?所謂“域外漢籍”,指的是近代以前(特别是20世紀以前),在中國(禹域)之外保存的或用古代漢語寫成的典籍文獻。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内容:
  首先,同屬東亞漢文化圈的日本、韓國、越南等國保存了很多稀見與珍貴的中國古典文學文獻,這些典籍中有不少是中國本土已經失傳的或不完整的資料,這無疑可以豐富、拓展甚至改變我們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認識,如與六朝文學研究有關的《文選集注》、《選詩演義》等書;與唐代文學研究有關的《文館詞林》、《游仙窟》、《翰林學士集》、《唐賢詩範》等,與宋代文學研究相關的《唐宋千家聯珠詩格》、《中興禪林風月集》、《菊花百詠》、《雪岑和尚續集》、《藏叟摘稿》、《淮海挐音》、《雪峰空和尚外集》、《橘洲文集》、《精刊補注東坡和陶詩話》等,與元代文學研究有關的《南游寓興集》、《廬山外集》、《澹居稿》、《雪廬集》,與明代文學研究有關的《全室稿》(京都建仁寺兩足院藏明代詩僧季潭宗泐文集之稿本)等書皆是僅存於域外的文獻。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