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第2版)》[54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第2版)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2-01
  • 热度:9002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我们阅读文学,是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陈思和教授引领我们进入十三部现当代文学名著:《狂人日记》、《知堂文集》、《电》、《边城》、《雷雨》、《十四行集》、《生死场》、《骆驼祥子》、《子夜》、《倾城之恋》、《长恨歌》、《坚硬如水》、《秦腔》,仔细领会作品的内在精微之处,质疑隐藏在作品中的缝隙,提供更多言说和阐释的可能性。他带我们展开了美不胜收的文学之旅,而且给了我们领略文学风景的神秘钥匙,去感受现实中可能找不到的完整美好的生命境界。
内容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15讲(第2版)》是著名文学史家陈思和教授为大学生开设的研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的通选课讲稿,以名家名作串联起现当代文学史,精选名篇佳作,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和解读,引领读者进入精彩纷呈的文学殿堂,获得文学审美的熏陶和享受。新版对原书各讲进行了增删和合并,补充了讨论贾平凹《秦腔》和莫言诺贝尔奖领奖词的内容,加大了当代部分的比重,并在保持课堂现场感的基础上润色了全书文字,在口语和书面语间找到了更佳的结合点。
作者简介
  陈思和,1954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连任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兼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学学会副会长、上海作协副主席。著有《巴金论稿》、《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思和文存》(3卷)等。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第一讲 文本细读的意义和方法
一、文本细读与文学史教学
二、细读文本与文学元素
三、文本细读的几种方法
四、简短的结语
第二讲 中国新文学第一部先锋之作:《狂人日记》
一、鲁迅为什么要写《狂人日记》?
二、吃人意象的演变
三、《狂人日记》的先锋性
第三讲 现代知识分子岗位意识的确立:《知堂文集》
一、为什么要选讲《知堂文集》?
二、几篇散文的解读
三、对周作人散文的语言艺术的感受
第四讲 现实战斗精神的绝望与抗争:《电》
一、为什么要讲巴金的《电》?
二、解读《电》的几个问题
三、《电》中的知识分子精神立场
第五讲 新文学由启蒙向民间转向:《边城》
一、理想化的翠翠和理想化的“边城”
二、人性的悲剧
三、由启蒙到民间
第六讲 人性的沉沦与挣扎:《雷雨》
一、说不清楚的《雷雨》
二、《雷雨》解读中的几个问题
第七讲 探索世界性因素的典范之作:《十四行集》
一、德语文学春风吹拂下的萧萧玉树
二、《十四行集》的解读
第八讲 启蒙视角下的民间悲剧:《生死场》
一、民间和启蒙的汇集与冲撞
二、《生死场》的文本解读
第九讲 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骆驼祥子》
一、市民文学的代表
二、《骆驼祥子》的文本解读
第十讲 浪漫·海派·左翼:《子夜》
一、《子夜》中两个艺术元素:浪漫和颓废
二、《子夜》解读中的两个问题
三、海派文学的另一个传统:左翼立场
四、《子夜》的创作思维模式
第十一讲 都市里的民间世界:《倾城之恋》
一、张爱玲与都市民间的关系
二、《倾城之恋》的文本解读
三、人生的飞扬与安稳
第十二讲 怀旧传奇与左翼叙事:《长恨歌》
一、《长恨歌》成书前后的怀旧热
二、《长恨歌》的结构与叙事
三、王安忆的上海叙事与当代都市生活
第十三讲 “文革”书写与恶魔性因素:《坚硬如水》
一、文学创作中的恶魔性因素
二、《坚硬如水》的文本解读
三、当代文学中的“文革”叙述与恶魔性因素
第十四讲 法自然与重返民间:《秦腔》
一、法自然的现实主义:细节的展示、时代信息
二、精神性:疯子引生作为叙事者的意义
三、艺术手法:细节铺展与直观性的表达
四、秦腔:文化衰落与重返民间的想象
第十五讲 站在诺贝尔讲坛上的报告:《讲故事的人》
一、莫言的创作与诺贝尔文学奖
二、文本解读:在讲故事的背后
修订版后记
前言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是由北京大学发起,全国十多所重点大学和一些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一套大型多学科普及读物。全套书系计划出版100种,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第一、二批近50种将在2004年内出齐。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出任这套书系的编审委员会主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任执行主编,来自全国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主持各书的撰写。到目前为止,这是同类普及性读物和教材中学科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编撰阵容最强的丛书之一。
  本书系的定位是“通识”,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配合高校推进素质教育而设计的讲座类书系,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通选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
  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当今大学教育和社会公民教育的趋势。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拓展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造就更多有创新潜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许多大学都在调整课程,推行学分制改革,改变本科教学以往比较单纯的专业培养模式。多数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中,都已经规定和设计了通识课(通选课)的内容和学分比例,要求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之外,选修一定比例的外专业课程,包括供全校选修的通识课(通选课)。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学校虽然在努力建设通识课,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缺少统一的规划,到底应当有哪些基本的通识课,可能通盘考虑不够;课程不正规,往往因人设课;课量不足,学生缺少选择的空间;更普遍的问题是,很少有真正适合通识课教学的教材,有时只好用专业课教材替代,影响了教学效果。一般来说,综合性大学这方面情况稍好,其他普通的大学,特别是理、工、医、农类学校因为相对缺少这方面的教学资源,加上很少有可供选择的教材,开设通识课的困难就更大。
  这些年来,各地也陆续出版过一些面向素质教育的丛书或教材,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到底应当如何建设好通识课,使之能真正纳入正常的教学系统,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许多学校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从2000年开始,由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发起,联合了本校和一些兄弟院校的老师,经过广泛的调查,并征求许多院校通识课主讲教师的意见,提出要策划一套大型的多学科的青年普及读物,同时又是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这项建议得到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的支持,并由他牵头,组成了一个在学术界和教育界都有相当影响力的编审委员会,实际上也就是有效地联合了许多重点大学,协力同心来做成这套大型的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历来以出版高质量的大学教科书闻名,由北大出版社承担这样一套多学科的大型书系的出版任务,也顺理成章。
  编写出版这套书的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充分整合和利用全国各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本书系的编写、出版和推广,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到通识课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中,使这一类课程的学科搭配结构更合理,更正规,更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从而也更方便全国各大学设计和安排这一类课程。
  2001年年底,本书系的第一批课题确定。选题的确定,主要是考虑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知识结构的需要,也参考了一些重点大学的相关课程安排。课题的酝酿和作者的聘请反复征求过各学科专家以及教育部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并直接得到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支持。第一批选题的作者当中,有一部分就是由各大学推荐的,他们已经在所属学校成功地开设过相关的通识课程。令人感动的是,虽然受聘的作者大都是各学科领域的顶尖学者,不少还是学科带头人,科研与教学工作本来就很忙,但多数作者还是非常乐于接受聘请,宁可先放下其他工作,也要挤时间保证这套书的完成。学者们如此关心和积极参与素质教育之大业,应当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本书系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每一种书都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专业教科书,不是专业课的压缩或简化。重要的是能适合本专业之外的一般大学生和读者,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的胸襟和眼光,进而增进学生的人格素养。本书系每一种选题都在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学问真正做活了,并能加以普及,因此对这套书作者的要求很高。我们所邀请的大都是那些真正有学术建树,有良好的教学经验,又能将学问深入浅出地传达出来的重量级学者,是请“大家”来讲“通识”,所以命名为《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其意图就是精选名校名牌课程,实现大学教学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学子能够通过这套书,亲炙名家名师课堂。
  本书系由不同的作者撰写,这些作者有不同的治学风格,但又都有共同的追求,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本书系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
  本书系的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本书系作为参考教材。
  本书系每一本都是“十五讲”,主要是要求在较少的篇幅内讲清楚某一学科领域的通识,而选为教材,十五讲又正好讲一个学期,符合一般通识课的课时要求。同时这也有意形成一种系列出版物的鲜明特色,一个图书品牌。
  我们希望这套书的出版既能满足社会上读者的需要,又能够有效地促进全国各大学的素质教育和通识课的建设,从而联合更多学界同仁,一起来努力营造一项宏大的文化教育工程。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