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现代汉语框式介词研究》[37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现代汉语框式介词研究

  •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1-01
  • 热度:8105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现代汉语框式介词研究》从句法的角度,根据框式介词的范域将其区分为前领式、后领式和共领式;从语义的角度,将框式介词分为时空类和非时空类。在操作上,严格贯彻了形义互证的原则,显得很有说服力。作者还详细描写了框式介词的句法和语义表现,行文中也有不少亮点。如采用语义冗余度解释框式介词的范域:部分冗余的框式介词,前后置词谁冗余,谁就处于外层;完全冗余的框式介词则分不清具体的句法范域来,所以可以视作双核心的结构。
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0.1 研究对象
0.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0.3 选题意义
0.4 研究方法
0.5 研究目标及章节安排
0.6 语料来源与说明
第1章 框式介词及相关概念
1.1 介词(附置词)
1.2 框式介词的内涵和外延
1.3 与框式介词类似的几个概念
1.4 框式虚词和虚词框架
1.5 小结
第2章 框式介词的句法语义分析
2.1 框式介词的句法分析
2.2 框式介词的语义分析
2.3 框式介词与虚词框架的差异
2.4 小结
第3章 框式介词前后项的隐现
3.1 时空类框式介词前后项的隐现
3.2 非时空类框式介词
3.3 框式介词的隐现规律与制约因素
3.4 小结
第4章 框式介词的历时考察
4.1 时空类框式介词的来源
4.2 非时空类框式介词的来源
4.3 后置词与框式介词的来源
4.4 小结
第5章 框式介词与汉语语言类型
5.1 当代语言类型学与介词参项
5.2 汉语语言类型
5.3 介词短语语序与汉语语序类型的发展
5.4 框式介词的类型学解释
5.5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框式介词(circumposition)”的概念是由类型学家Greeberg提出,并由国内学者刘丹青引入的。当代类型学研究表明,介词类型除了我们熟悉的前置词外,还有后置词以及由前、后置词构成的框式介词。而国内汉语学界由于对现代类型学成果了解不多,往往只熟悉前置词,而忽略了后置词和框式介词。目前国内对框式介词的研究并不多见,对该名词术语也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对“框式介词”的内涵和外延都没有做出非常科学而明确的界定。因此,“框式介词”是一个基于类型学的新概念。如何界定“框式介词”,如何看待汉语中的框式介词,都是值得认真探讨的新问题。《现代汉语框式介词研究》是以作者的博士论文为基础补充修订而成的,总体而言,该书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了我们对框式介词的认识。
  一是进一步限定了框式介词的内涵和外延。作者在刘丹青对“框式介词”的界定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框式介词”界定问题主要涉及前置词和后置词这两个概念。汉语学界对于前置词的概念相对明确,而对后置词缺少认识,后置词也多被归入助词、方位词等。作者采用黏着定位和介词性这两个标准严格定义后置词,使得后置词与方位词、助词的区分和界定具有可操作性与合理性,也较为全面地总结了现代汉语的后置词系统。这些研究有助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汉语的方位词、助词等后附成分的性质问题。为保证研究对象的同质性,书中还将“框式介词”与类似的框式结构进行比较,尤其是提出“虚词框架”和“框架虚词”的概念,梳理出汉语的框架式结构类型,进一步明确了“框式介词”的句法地位。
  二是对汉语框式介词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类和描写。本书从句法的角度,根据框式介词的范域将其区分为前领式、后领式和共领式;从语义的角度,将框式介词分为时空类和非时空类。在操作上,严格贯彻了形义互证的原则,显得很有说服力。作者还详细描写了框式介词的句法和语义表现,行文中也有不少亮点。如采用语义冗余度解释框式介词的范域:部分冗余的框式介词,前后置词谁冗余,谁就处于外层;完全冗余的框式介词则分不清具体的句法范域来,所以可以视作双核心的结构。
精彩书摘
  由于汉语学界受西方传统语法学影响较大,而对现代类型学成果了解不多,往往只熟悉前置词(preposition)的介词性,用“介词”专指前置词,忽略了后置词(postposition)作为一种词类的存在及其介词性质,实际上有后置词的语言不比有前置词的语言少,汉语的一些亲属语言或邻近语言,如藏语、蒙古语、日语等,都不乏后置词。汉语是前置词和后置词并存的语言,框式介词更是语言类型中少见的介词类型。
  本章的主要目的是严格界定框式介词。框式介词跟前置词、后置词和附置词这些我国传统语法研究较少使用的概念有密切关系,需要适当地说明。此外,框式介词与一些相关的术语有纠缠,也需要辨明。本章首先对前置词和后置词做一个明确的界定(详见1.1),这是因为框式介词就是由两者构成的,这是界定框式介词的前提。然后我们会给框式介词做一个明确的界定(详见1.2)。接下来讨论跟框式介词类似的几个概念(详见1.3),以及几个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详见1.4)。
  1.1 介词(附置词)
  本书的“介词”不同于汉语学界通用的“介词”,实际上指的是语言类型学中的adposition。沈家煊参阅(英)伯纳德•科姆里《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沈家煊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在翻译《语言共性与语言类型》(Comrie,1981)时用“附置词”对译adposition,通常包括前置词(preposition)和后置词(postposition)。自从类型学家Greenberg(1995)提出框式介词(circumposition)的概念后,框式介词(circumposition)同介词(adposition)、前置词(preposition)、后置词(postposition)这几个术语一起形成系列,介词(adposition)是上位词,包括前置词(preposition)、后置词(postposition)和框式介词(circumposition)。本书之所以用“介词”代指adposition,主要是遵从汉语学界的使用习惯,不再设立新的术语。
  介词是功能词,我们先看看它的一般定义:
  a. 介词是一种语法区别词,它的主要特征是表达空间关系,或者标记各种句法功能和语义角色。(Huddleston & Pullum,2002)
  b. 介词是一种不可分解(unanalysable)或可分解(analysable)的语法词,它与某个项目(term)组成介词短语,并且标记这个项目与另一个语言单位的语法和语义关系。这个语言单位是介词短语的核心(head),通常是动词、形容词或名词,这个项目受介词的支配,被介词关联给核心,是核心的补足语。(Hagège,2010)
  可见,介词的主要特征是:句法上,与受支配项组成介词短语依附于核心;语义上,标记受支配项与核心的各种语义关系。这与汉语学界对介词(前置词)的定义大同小异,汉语学界对介词的定义也主要是从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给出的:句法上,介词依附于实词或短语前面,构成介词短语起到修饰或补充的作用;语义上,介词主要用来标记间接题元,如时间、处所、工具、依据、比较对象、范围、原因、目的等。介词同受支配项构成介词短语(PP),包括前置词短语(PreP)、后置词短语(PosP)和框式介词短语(CirP),介词是核心(head);而介词短语依附于句子中的谓词,这时谓词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