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树木与房子:木构建筑和它的故事》[56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树木与房子:木构建筑和它的故事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1-01
  • 热度:9230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高晓松作序推荐,清华奶奶张克群解密木构建筑的前世今生. 300幅作者手稿,为你道破藏在木头里的大天机和小秘密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如何构建?
  栏杆→斗拱→牛腿→雀替 怎样取材?
  大屋顶上的小兽,雕栏画栋的门窗,起架到落架,柱础到飞檐,300幅作者手稿,为你道破藏在木头里的大天机和小秘密。
  《杂话建筑》带给你的是建筑文化又不仅仅如此,它以五本类型不一、角度各异的小书,为热爱建筑或城市历史的读者带来一个360度建筑文化大赏。村落、道观、宫殿、古刹、城垣、哥特式、大小木构……你想要的这里都有。让漫步于人类文化结晶的你怀揣的好奇心有处安放,让你徜徉在建筑海洋时能拿起的不只有相机与百度。作者张克群老师是梁思成先生的弟子、音乐人高晓松的母亲,她热爱建筑、绘画、音乐,把她多年对建筑的研究、理解及情感写在这套书中,以她精道、诙谐、娓娓道来的笔法带你游走于鳞次栉比与雕梁画栋之间,向你奉上一个人人眼中有、人人心中无的建筑真谛。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清晰明了的讲解、生动诙谐的语言,以树木作比喻,解读中国传统木建筑的主要构件及装饰,讲解了中国传统木建筑中有关基座、柱础、梁、柱、屋顶、栏杆、斗拱、牛腿、雀替、门窗、狮子与龙的建筑知识。小小一本书,带你走近匠心独运的中国古建筑,领略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巧与魅力,发现深藏在其中的生动的历史文化与智慧。
作者简介
  张克群,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受教于建筑学大家梁思成先生。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家学渊源深厚,亲友中名人辈出。父亲张维,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土。母亲陆士嘉,流体力学家、教育家,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校教授之一。舅公施今墨,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儿子高晓松,音乐制作人。女儿高晓江,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工学博士。
目录

前言
彩插
第一章 树根的变种——基座
第二章 柱础
第三章 树干能干什么
第四章 大屋顶及其附属
第五章 小树枝和石头的作用——栏杆、斗拱、牛腿、雀替
第六章 门窗
第七章 狮子和龙
参考文献
后记
媒体评论
  张克群生来聪慧,兴趣广泛,交流谈吐亲切近人,真高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有这种人才面向世界。
  --冯钟平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原副院长
  张克群才华横溢,涉猎广泛,在建筑、绘画、音乐等领域颇有建树,出了大量好书。
  --柴裴义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张克群将她一生对建筑的思考留下,书写得轻松、随意、活泼、图文并茂,读者可以无负担地阅读。
  --季元振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原执行总建筑师
  在今天我们确实需要“负有宣传的使命,对于社会有指导的义务”的大众读物,张克群的书正是担负着这样的使命。
  --秦佑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原院长
  张克群沿着梁、林大师的足迹,遍访古建名镇,采风写生,笔耕机录。对中外古今的建筑艺术成就、来龙去脉、构造做法以及背景故事娓娓道来。
  --沙春元 常州市规划设计院高级规划师,原院长
  张阿姨是我非常尊重的前辈,她的书给了我很多教诲,让我受益匪浅。
  --老狼 著名音乐人
  张老师能很自然地把文化用漂亮幽默的语言来描绘表达,把她的书读下来有笑声,有感叹,每个故事都浓缩了生活的智慧。
  --李阳 著名魔术大师
前言
  后记
  有一次去我的铁闺蜜刘惠敏家玩。说起中国古代木结构的建筑来,刘惠敏建议道:“你能不能写一本书,用我们老百姓看得懂的话介绍介绍木结构的房子是怎么搭起来的,为什么不用钉子。”
  还有一次,我去颐和园拍一个建筑物屋脊上的走兽时,边上一位清洁工人饶有兴致地看。他一定奇怪:人家都照风景或人,这位怎么专照房顶啊。于是我问他屋脊上蹲着的那些小动物是什么,他往上撩了一眼:“那不是些小狗吗!”
  我告诉他,那不是狗。最前面的是仙人骑凤,跟在后面的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因为那个建筑只有5只走兽,我还介绍了其他几个走兽以及它们的作用。
  等我离开时,一回头,见那位工人抬着头,手把着笤帚一直看那些走兽。可能觉得在颐和园工作多年了,到今天才知道那些小东西是什么。挺有意思。
  由此,我就下决心要普及传统建筑的一些基本知识。让大多数人对于我们身边的、前人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以此为骄傲。
  “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希望我的同行们,或有志于弘扬我们民族的建筑、民俗文化的人都能共同开凿这个主题,堆砌一座集知识与兴趣于一身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