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铃木大拙说禅(不惧不惑)》[47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铃木大拙说禅(不惧不惑)

  •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7-01
  • 热度:8693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我的学识渊博的朋友——前日本京都大谷大学教授铃木大拙博士,近30年来,一直都在做着向西方人士解说和介绍禅的工作…… 作为他的一个朋友和研究中国思想的历史学者,我一直以热烈的兴趣注视着铃木的著作。
  —— 胡适
  ★《大学》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静定即天台之止,禅家之定,铃木谓之禅那。虑是天台之观,禅家之慧,铃木谓之般若。
  ——钱穆

  ★禅在生活当中,你离它近了,它却远离了你;你远远的看不到它,它却在你身边……禅要一个人的心自在无碍,禅是要觉照心灵的真正本性,据以训练心灵本身,做自心的主人。
  —— 铃木大拙
  ★我们这些人在同铃木大拙博士及其理念相处一周之后,受到了非常清新与启发性的影响。这是一个变化……归结起来,是心理分析理论的发展,是西方智力与精神气象的变化……
  ——弗洛姆
  ★ 读了铃木大拙的著作,要是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正是我的全部著作所要说的东西。
  ——海德格尔
  ★以舍为有,则不贪;以忙为乐,则不苦;以勤为富,则不贫;以忍为力,则不惧。
  ——弘一法师
内容简介
  《不惑》,是铃木大拙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铃木大拙从佛教的源流、禅门公案等着眼,使读者领悟:禅自生活中来,它不是神秘主义,也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相反,它是zui实在、zui贴近生活和人的生命体验。了解禅,是为了解决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偏离自己的内心带来的痛苦,化解zui深层的心理困境,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不惧》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写给每个人的顿悟之书,胡适、钱穆、弗洛姆、海德格尔等大师倾力推荐的东方文化读本;在行住坐卧中体味生命的真相,在拈花一笑间领会佛性的无限;勘破生死,进退随心,彻见生命的奥秘,学会在今时今日不浮躁地生活!
  1.“世界禅学研究第一人”铃木大拙经典杰作,杰出的禅学入门书,
  2.极适合大众阅读的禅学读本,以浅显的语言讲述通透圆融的禅宗智慧
  3.内容经典,语言典雅流畅,优美形象,深入浅出地讲述禅之真谛
  4.胡适、钱穆、弗洛姆、海德格尔、荣格等名家鼎力推荐
  5.史蒂夫·乔布斯的灵感源泉,畅销欧美50年"
作者简介
  铃木大拙(1870-1966),日本著名佛教学者、思想家,被公认是向西方传播禅佛教的diyi人。他所弘传的禅被称为“铃木禅”,标志着西方现代禅学的开端。
  他出生于日本石川县金泽市本多町,曾任帝国大学讲师、大谷大学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等职,一生多次到欧美各国教学、演讲,晚年曾赴中国,与胡适、钱穆等人相交甚笃。
  由于他对禅学不遗余力的弘扬,使得西方世界对东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刺激了东方人对佛教的再度关注。
目录
版权信息
不惑

禅的生活
禅是什么
何为佛
接化手段
本来面目
明心见性
觉悟之路
跋 在禅中生活
不惧

说禅
禅与艺术
禅与武士道
禅和剑术
禅与儒学
禅与茶道
禅与俳句
附:武士塚原卜传故事二则
跋 在禅中生活
前言
  序
  从中学时代起,我和大拙君就是亲密的朋友。虽然现在我已是七十老翁,但当年的事情还常常在我脑海中浮现。
  儿时的他就和别人不同。从年轻时代开始,他的思想就非常深邃,思索着超越世间的人生问题。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他经常独自去圆觉寺的僧堂。那时,洪川老师父还在,但没过多久就圆寂了。
  之后,大拙君就随宗演和尚参禅,即便偶尔回大学里来,也全如流云,只是一心修行。就这样过了十年,即应保罗·卡鲁斯之邀赴美,此后在美国居住了十多年,在四十岁时回国。
  从那时起直至今日,大拙君或对佛教典籍进行英译,或论说禅理,研究探讨,著作等身,虽年及古稀仍孜孜以求。他的名字在外国的佛教学者之中广为人知,知名度甚至超过了在故乡日本。
  不知大拙君自己是否还记得,他在年轻时就曾说过,应该在世界弘扬佛教,如今也总算遂了心愿。冷眼一看,他远离人间,就像罗汉一样,然而,他的感情非常丰富、细腻,看起来好像满不在乎,但于事诚信而缜密。
  大拙君从不以学者自居,然而,看到他,你又真觉得仅用“学者”一词,很难包容他的一切。
  他才学广博,极富洞察力,屡次遇到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不可谓不艰难,然而,在他的身上,总有淡然如行云流水的情趣存在。
  我和许多人有交往,有许多朋友,但觉得像他那样的人是非常少的。他看起来最平凡,却是最不平凡的人。在思想上,他使我受益匪浅。
  西田几多郎
  昭和十五年八月(1940年8月)
精彩书摘
  何为“禅的生活”?换言之,它与我们世间众生密切相关,包含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物质,大到精神。它与我们朝夕相伴。
  不妨想象一下,“禅”与我们平常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会发现,生活在鱼缸中的一尾尾小鱼,它们用尽全力想跳脱这狭小的世界,结果徒劳无功。若勉强行之,结果轻则遍体鳞伤,重则送掉性命。
  这就是所说的世间法就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非世间之法也是如此,都是我们难以掌控的——世间的芸芸众生,无不生活在世间法的窠臼中。
  若换个角度看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基于禅的生活”意味着:从我们来到这人世间以前,已经拥有着肉体的“头脑”和精神的“头脑”。
  何以我在此反复强调这一命题呢?这是由于我们经常会困惑于“人从哪里来”这样的、仿佛无须多问的日常问题,身不由己地陷入思想的迷宫,以至于无法跳脱出来。
  简言之,这就是一个愚蠢到了极点的结局。不过,正是由于我们提出如此愚蠢的问题,于是,我们可以将一个从不曾被人领悟的思维世界展现于世间众生面前。
  换句话说,实际上“愚昧无知”,就是人的“好奇心”。它可以说是我们得自上苍的一种精神财富。恐怕上苍之所以创造人类,也是由于其本心对于自己来源的好奇心,于是,将这种好奇心转嫁到我们人类身上,以期得到自身的满足吧。
  言归正传,既然本书以“禅的生活”为命题,那么,就让我们首先从这一命题的含义开始吧。为了阐明此命题的含义,我们可以用“思想意识”(即人类得自“神”所赋予的内在思想领域的高度发达而丰富的知识)来展开讨论。
  这是由于人类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知识”。“知识”这两个字,本身就相当烦琐、抽象,不过,就我们日常生活而言,它却是一种工具,若我们将它运用得恰当且得心应手,那必定会获益无穷。
  众所周知,唯物主义者主张,思维与存在相辅相成,存在来源于实根实据,受其本身制约,但不受思维制约,相反,它决定着思维。对此观点,我个人并非持相反意见,不过我认为,唯物主义者忽视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若思维与意识不存在,那我们仅能将“存在”称为“非存在”。
  实际上,“存在”之所以存在,条件是它对自己有着清晰的意识。同理,若“神”仅仅是“神”,其认识仅限于自己,那么,“神”就是“不存在”;反之,只有当“神”意识到“神”并非仅限于自己,那么,其思想方能升华,才能称之为“神”。
  换言之,“神”只有不是它本身时,“神”才能成为“神”。“神非神”这一结论的得来,源自“神”的内涵。所谓“神非神”,是就“神”本身的思想意识而言的。正是根据这种思想意识,“神”一方面可以脱离自身,另一方面可以回归自身。
  据此推断,我们对于“存在决定思维,而非为思维所左右”这一论断实在难以苟同。相反,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存在本身,是由于思维而存在。换言之,“存在”并非其本身,所以,“存在”就是“存在”。
  禅即生存,禅即生活,生存即禅。换言之,我们世间众生并不是因为禅而生存,而是活在禅之中。也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对以上事实的认识,才有了“芸芸众生因禅而生存”的说法。
  简言之,这种观点相当重要。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若谈到对“神圣”的认识,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体会最为深刻。比如,狗之所以永远是狗,是由于它不曾意识到自己是狗,当然也不明白它自身就包含着“神圣”的因子,因此,它不可能超越自身。
  所以,狗一旦闻到骨头的气味就会趋而食之,一旦渴了就会四处找水来喝;它到一定的时期就会发情,寻找异性伴侣,甚至为了达到目标和竞争者以命相搏;当它的生命即将终止的时候,它所能做的,仅仅是身赴死亡罢了。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