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医基础理论》[43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中医基础理论

  •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8-01
  • 热度:8959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阐释和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本教材的编写内容在上版的基础上作了适度调整:除更新了现代研究进展外.删除或降格了部分临床意义不大的内容,增添了对中医临床有指导意义或与后续课程相接轨的内容,如在五行学说中删除了以五行推断病情轻重的相关内容,降格五行胜复为阅读材料,增添了中土五行及其临床应用;在气的运动部分增添了脏腑之气升降运动的理论渊源和临床应用;在藏象中增添了五脏各精气阴阳的生理作用,作为阅读材料.以与后续课程中医诊断学接轨;在体质中增添了九种体质的判定标准为阅读材料,以利于临床应用等。
作者简介
  郑洪新,女,1952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辽宁省教学名师。学术任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研究会常委。
目录
版权信息
编写说明
绪论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三、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气一元论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神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经筋、皮部、别络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形成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第二节 内伤病因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第四节 其他病因
第七章 病机
第一节 发病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三节 内生五邪
第四节 疾病传变
第八章 养生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养生
第二节 治未病
第三节 治则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旨在通过人体外部的征象来探索内脏活动规律,进而有效地指导养生防病、疾病诊治与康复,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藏象学说的构建,既有解剖方法获得的直观认识,又有整体观察方法所把握的宏观生命规律。因此,藏象学说的脏腑概念,不仅是解剖学的形态和部位,更主要是涵盖了人体生理功能系统的概念。
  藏象,又称“脏象”,指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藏象”一词,首载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内容涉及人体形态结构、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相关的神志活动、形体官窍、自然环境因素等。如《类经•藏象类》注云:“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与脏腑之气及其运动,包括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六腑和奇恒之腑可分别统归于五脏的功能范畴,故“藏”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功能系统。
  “象”,指外在的现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二指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功能系统与外界事物或现象相比类所获得的比象,如心气通于夏,“南方赤色,入通于心”(《素问•金匮真言论》)等。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类经•三卷•藏象类》)。所以,可以通过观察外在的征象来研究内在脏腑的功能活动,探寻其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即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灵枢•本藏》)。一般来说,任何外在的表象都有其内在的依据,而外界环境各种变化与脏腑功能活动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藏象”把“藏”与“象”统一起来,集中反映了中医学对生命活动的独特认识方法,即通过“以象测藏”来认识和把握内在脏腑的功能状态。
  “藏象”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与脏器的概念不同。在藏象学说的构建过程中,大体解剖与整体观察以及“以象测藏”等特殊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概念是在形态结构基础上又赋予了功能系统所形成的认识。如心“如倒垂莲蕊”之形态及其“主血脉”的功能,无疑主要是通过解剖观察获得的认识;而其“藏神”的功能则是通过整体观察所赋予的。西医的脏器概念主要基于解剖学的器官,其结构以实体性脏器为基础,对功能的认识也是从分析其器官而获得。因此,中医“藏”与西医脏器在称谓上虽大致相同,但其内涵所指却有很大差异。
  解剖学是医学中最为基本的知识。古代解剖知识不仅为藏象学说的产生奠定形态学基础,而且在已知形态学知识基础上,古人还进一步认识到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我国古代解剖的起源较早。早在34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先民们就记载了疾首、疾目、疾口、疾耳、疾鼻等,相应地记录了人体首、目、口、鼻、耳等多种人体器官的名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上古名医俞跗实施割腹疗疾术:“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反映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解剖知识已有一定积累,并已运用于医疗活动中。《内经》明确提出通过尸体解剖可以认识人体内脏的基本情况。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