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蒙哥》[54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蒙哥

  •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4-01
  • 热度:8692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察合台汗国是十三四世纪统治欧亚大部分地区的蒙古帝国内的一个宗藩之国,其极盛时代统治了包括我国新疆大部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区。研究察合台汗国史,需要精通多种语言,在中国历史领域,其研究属于难度较大的课题之一。《西北史地丛书: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作者为著名蒙元史专家,曾师从韩儒林、瓮独健先生。该书论述了蒙元史研究中的诸多难题,如蒙古人的早期历史、马卫集中记载的“Qun”与浑的勘同问题、伯岳吾氏与Yemek部、察合台汗国的发展及成吉思汗时代的失必儿与亦必儿等,是蒙元历史研究领域很有影响的一部著作。
内容简介
  《西北史地丛书·冯承钧西北史地著译集:蒙哥》是冯承钧先生翻译的伯希和和闵宣化关于中亚语言、种族及史地研究的文章合集,包括伯希和著《蒙哥》《荨麻林》《莎儿合黑塔泥》《四天子说》等,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蒙占的历史,地理、宗教、人名、种族等进行了梳理和考证,解释了诸多历史悬疑问题。闵宣化著《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是关于东蒙古一带辽代都城上京的探察考古文集。
作者简介
  冯承钧(1887-1946)字子衡,湖北汉口人。中国历史学家、中外交通史家。曾留学比利时,后转赴法兰西共和国索邦大学(la Sorbonne,今巴黎大学),1911年获索邦大学法学士学位。续入法兰西学院师从汉学家伯希和。冯承钧归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冯承钧通晓法文、英文、梵文、蒙古文和吐火罗文,毕生研究中外交通史和边疆史,著译等,是民国时期重要的中外交通史家。冯承钧的代表作包括《西域史地释名》、《瀛涯胜览校注》、《星槎胜览校注》、《马可波罗行纪》、《成吉思汗传》、《中国南洋交通史》、《再说龟兹白姓》、《高昌城镇与唐代蒲昌》、《吐火罗语考》(法兰西共和国伯希和、列维原著冯承钧译)等。
目录
出版说明
蒙哥
荨麻林
莎儿合黑塔泥
四天子说
评长春真人西游记译文
元秘史旧蒙文中之一段讹误
《蒙古侵略时代之土耳其斯坦》评注
附录 阔阔迭卜帖儿及户口青册
吐谷浑为蒙古语系人种说
突厥语与蒙古语中之驿站
高丽史中之蒙古语
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
译者序
前言
薛映之行程
薛映行记疏证
潢河石桥
饶州故城
保和馆及黑水河
祖州旧城
祖山
绰庙
上京
怀州
怀陵
庆州
庆陵
边墙
次要之城
毕卢台河流域之废城
古腾河之废城
庆陵南之废城
浩珀都之废城
川心河之废城
四废城
卢川县城
契丹之墓
乌牛台诸墓
头道湾子诸墓
补注
附乘轺录笺证
精彩书摘
  见《亚洲报》1913年刊上册451至461页
  伯希和 撰
  1251年至1259年的大汗,就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也就是他的第三个嗣位的人。鲁不鲁乞(Guillaume de Rubrouck)在1254年居留哈剌和林(Karakorum)之时,曾名此汗曰Mangu。1246年普兰迦儿宾(Jean de Plan Carpin)也有记录,将此汗名写作Mengu。蒙古史家撒难薛禅(Sanang Setsen)在《蒙古源流》中写作Müngkä(或Möngkä)。伊斯兰教的著作家则有术外尼(Juwaini)的Mangu,同剌失德丁(Rachid ed-Din)的Mungka,阿剌伯(arabe)语字母只能使人知道韵母的性质,可未能详其音调。如此看来,Mangu也可以作Mängü。至若Mungka,也可以作Möngkä或Müngkä。我对于此点后别有说明。两种写法。中国载籍的旧译名则作蒙哥。案照蒙古时代惯用的译写方法,“蒙”字代表的对音是mun•或mon•,“哥”字代表的对音是ka或kä,抑是ga或gä。布洛赛(Blochet)在他的《蒙古史绪言》(270页中)见此两种写法之互用,以为:“在13世纪末年时,韵母同声母的调和虽然业经开始感觉有之,可是尚未存在。”这种结论与前提不合,而且对于我们现在所研究的问题毫无了解。我以为如果就此Mangu或Mungka名称的本意上考究去,其解说实在是很简单。
  多桑(d'Ohsson)在他的《蒙古史》(第2册333页)说到蒙哥(Mangou)豪施重赏时,附注有云:“蒙哥在蒙古语中犹言银。同一名称在突厥语中则训作长生。蒙古人亦作同一之训,可是从未用作人名。”其实在蒙古“文”中,蒙古语训作银的字是münggü或mün-ggün(无论如何在第一缀音中用唇舌韵母),而不是mangou。如此看来,在这个未来的大汗初生之时,或幼年时,就预先给他一个后来表示豪施重赏的名称,实不可解。至若古突厥语训为长生之字固是mängü(斡儿寒Orkhon河碑文上作bän•gü同män•gü),可是13世纪蒙古语相对的写法,必是mo•n•ka,在蒙古文中必是müngkä或möngkä。Mängü是突厥语正例的写法,完全已有证明,与古突厥语声韵调合规律皆合。这种在蒙古文中所见的调合,曾经19世纪欧洲的蒙古语学家,作有系统之适用。可是对于此说,或者要加入若干变例,近代蒙古方言之研究,曾使我们芬兰同俄国的同僚Ramstedt、Rudnev等诸人,对于史密德(Schmidt)同继续他的学说的人所持之说之绝对价值,发生怀疑的态度。我以为研究古籍文,好像也可止于同一态度,我们所有使我们能够断言蒙古语的写法自1600年以来未曾变更的蒙古文件,为数很少。我们字典中所用的,皆是这个现代或现代化的蒙古文。在17世纪时,我们所研究的这个字,在《蒙古源流》中所用的韵母是ü或ö。史密德曾读作möngkä。又若Kovalevskiï的字典,则写作müngkä。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