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1.研究互联网科技对个人用户隐私等方面的影响,适合青年读者阅读,了解未来趋势和科技前沿。
2.书中从社会、政治、文化视角探讨了个人的数据信息安全。
3.这本书阐述了数字时代,我们在互联网上公开的身份信息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和生活。
本书主要探讨在这个演算时代,"身份”的意义为何:演算法如何运作,在哪些层面控制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又该如何抵抗?演算法无所不在,组织全世界的数据。我们每一次使用电脑搜寻、按赞、点击与购买都是一个数据。这些复杂的系统规则,不只塑造我们在网络与现实生活中的知识与人际关系,还决定了我们的现在与未来的样貌,无论是否在线。
约翰.切尼-利波尔德,美国密歇根大学助理教授,从事美国文化、数码文化研究。(John Cheney-Lippold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merican Culture and Digital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译者:张红昌,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曾在英国研修当代英语文学。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现任教于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代表译作有《快乐的化学因子》等。
“《数据失控》向我们揭示数据会有多么强大,以及数据如何影响我们现在的身份,并且影响我们潜在的身份。通过对模型归类、数据控制、主体性和隐私的讨论,切尼–利波尔德阐明了在何种意义上数据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向来如此)。”
——《技术交流》
“本书*越了对于在线隐私这种耳熟能详的话题的讨论,探究的是我们的数据隐私缺乏保护的状况如何影响我们的种种身份。这是一本非常适合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和大学生阅读的书。”
——《抉择》
“《数据失控》是一本富有启发性、令人深思的作品,尤其契合那些从社会、政治和文化视角对数据怀有强烈兴趣的读者。本书广泛借鉴了互联网和算法研究领域的文献资料,并且从哲学层面进一步探讨了所涉及的话题。”
——《移动媒体与通信》
“《数据失控》阐述了数字时代‘数据造人’的含义,即我们拥有算法赋予我们的全新身份。约翰·切尼–利波尔德向我们揭示,算法逻辑支撑起了互联网的架构、监管、定价及其用途,正是这些算法逻辑改变了人们的经验和身份的实质。通过富有智慧的通俗的事例,作者雄辩地阐述了在我们这个全新的世界中将经验身份转码成种种可度量类型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和政治后果。本书思路清晰,研究缜密,紧跟时代,思想睿智。《数据失控》是一本引人入胜、不可多得的好书。”
——布鲁克林学院电影系主任(Alexandra Juhasz)
“这是对我们所经历的数据时代的生活所做的令人陶醉且大有裨益的解说。[切尼–利波尔德]有关隐私的讨论……会激发好多人的兴趣。对于任何关注互联网对我们每个人和社会产生非凡影响的人而言,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作品。”
——柯克斯书评网星级评论
前言
你声名在外吗?
名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贵族和精英,被众人奉为偶像,是生活的指向标。他们打扮精致,外表光鲜,俨然是成功、美丽、欲望和财富的化身。然而,名人们虽然看着金碧辉煌,殷实富足,实则是身处一个令人无法忍受的监牢之中,至少从外人的眼光来看是这样。究其原因,恰恰是19 世纪后期兴起的“隐私权”概念,将这些名人圈进了富丽堂皇的监狱当中。1 君不见,报社的摄影师爬上高高的树枝,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这些上流社会家庭,将他们奢华的晚宴尽收镜头之下,让平民读者得以大饱眼福。为了应对这样的窥探和骚扰,于是便诞生了当今社会所谓的隐私概念。
对于我们这些局外人来说,既然不是名人,在处理隐私方面似乎要简单得多。事实果真如此吗?一个人怎样才能确定自己到底是不是名人呢?只要做一个小小的测验就可以得到结果。登陆google.co.uk 网站搜索你的名字(注意不是google.com),然后向下滚动鼠标到搜索结果页面底部,看到“根据欧洲数据保护法,部分结果可能已删除”(见图1)这句话了吗?不论这个警告标志出现与否,问题的答案都将告诉你,谷歌或者更精确地说是谷歌算法,已经对你进行了分类,从而也就对你的身份进行了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