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29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

  •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3-01
  • 热度:8604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本书以精神病学及相关专业人员为读者对象,能够作为精神科高年资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其他临床专业医师(如内科医师、全科医师等)的培训教材,以及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参考书。内容定位是学习类的工具书,可以参照书中内容来做临床工作,强调临床诊疗,是医师的案头工具书;既能用于不断巩固基础知识,也可以学习到国际国内新的知识进展。
内容简介
  本书共三十六章,对精神病学的发展、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诊断评估及治疗康复等进行了系统详尽的阐述,详细介绍了各类精神疾病,并涉及了司法精神病学、心身医学、公共精神卫生、精神卫生医院管理及中医精神病学等相关内容。全书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是医学生的专业用书,也是精神科医师和全科医师等从业人士的工具书,同时本书也为患者乃至普通大众了解精神病学提供了一本良好的读物。
  本版图书将在继承《精神病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启动图书再版编写工作时,正逢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在全世界发行并应用于临床,因此,新版的《沈渔邨精神病学》更多地采用了DSM-5的框架结构。本书分为:基础篇,包括精神病学史、神经基础、神经生化基础、神经解剖基础、遗传基础、认知基础、心理学基础、流行病学基础、文化、应激和精神病学;临床技能篇,包括精神病理学、病史采集、精神检查、辅助检查、心理测量以及诊断和分析思路;临床障碍篇,沿袭了DSM-5中的基本的临床障碍;治疗篇,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外科治疗、护理、社区康复;其他部分,包括司法精神病学概论、心身医学与精神病学概论以及精神障碍的公共卫生服务。
作者简介
  陆林,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主任。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PI。
目录
作者名单
沈渔院士简介
主编简介

前 言
第一章 精神病学概论
第一节 精神病学的任务与使命
一、精神病学概述
二、精神病学的任务与使命
第二节 精神病学发展简史
一、西方精神病学发展简史
二、中国精神病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 精神病学未来发展方向
一、解释复杂行为的机制
二、精神疾病干预措施精准化
三、致力于疾病预防和治疗
四、加强科技研究对公共医疗的影响
五、未来其他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精神疾病的神经科学基础
第一节 精神疾病的神经解剖基础
一、意识和意识障碍
二、睡眠与睡眠障碍
三、记忆与记忆障碍
四、大脑半球功能定位
五、分裂脑
第二节 精神疾病的神经影像学基础
一、神经影像学简介
二、精神疾病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
三、精神疾病的脑网络组学研究
四、精神疾病的影像遗传学研究
五、总结与展望
第三节 精神障碍的生化机制
一、中枢神经递质
二、神经营养因子
三、神经内分泌
四、神经肽
五、肠道微生物群-大脑轴
六、小 结
第四节 精神疾病的遗传学
一、遗传基础
二、双生子研究
三、分子遗传学研究
四、关联分析后分析
五、精神疾病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
六、常见精神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第五节 神经电生理学基础
一、神经细胞电位和记录技术
二、脑电图
三、多导睡眠图
四、诱发电位
五、事件相关电位
六、眼球运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精神病学的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一、认知心理学
二、生理心理学
三、发展心理学
四、社会心理学
五、人格心理学
第二节 精神病学与变态心理学
一、概念内涵和外延
二、对异常心理的观点和视角
三、精神病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
第三节 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技术与手段
一、行为学方法
二、脑成像技术
三、神经调控
四、心理测量
第四节 临床心理学研究进展
一、概念与应用范围
二、病理机制与研究
三、心理治疗与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应激与精神健康
第一节 从精神应激到精神创伤
一、精神应激与精神创伤发生的三要素
二、从精神应激到精神创伤
第二节 应激的心理应付方式和防御机制
一、心理应付方式
二、心理防御机制
第三节 应激反应的危机干预
一、危机干预的目标与时机
二、危机干预的对象
三、危机干预的队伍组成
四、重大危机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工作程序
五、常用的危机干预方法
第四节 精神疾病的应激病因学基础
一、急性应激的病因学基础
二、慢性应激的病因学基础
三、认知在慢性心理应激过程中的作用
四、慢性应激的研究方向
五、慢性应激与精神疾病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人文精神病学概论
第一节 精神病学的人文内涵
一、精神病学的多重学科属性
二、发展强调“意义”和“理解”的精神病学
第二节 人文精神病学的理论、方法特点及应用举例
第三节 文化与疾病现象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二、文化影响精神病理的形式
三、文化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场所——家庭
第四节 文化与精神疾病的诊断
一、文化对诊断的影响
二、跨文化的评定
三、DSM-5的文化阐述及其访谈
第五节 文化与精神疾病的治疗
一、文化对治疗的影响及其机制
二、文化与精神疾病的不同治疗
三、文化对精神卫生服务提供者的影响
四、文化与精神疾病的预后
第六节 社会发展、文化变迁与精神疾病
一、社会因素与精神疾病
二、社会发展、全球化对精神卫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精神障碍流行病学
第一节 概 述
一、精神障碍流行病学概念
二、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内容
三、精神障碍的诊断工具
四、精神障碍筛查工具
第二节 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第三节 国内外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
一、我国早期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二、第一次全国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
三、第二次全国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
四、我国21世纪开展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第四节 全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研究结论和意义
第五节 精神障碍流行病学回顾和展望
一、国内外调查回顾
二、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简析
三、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的创新之处
四、展 望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精神病理学
第一节 精神病理学总论
一、理 解
二、心理学理解:静力学理解和发生学理解
三、理解如何可能以及理解的极限性
四、焦点关注下对患者的发生学理解实例
第二节 临床常见的症状
一、概 述
二、感觉、知觉及其障碍
三、思维及其障碍
四、注意及其障碍
五、记忆及其障碍
六、智能及其障碍
七、情绪及其障碍
八、意志行为及其障碍
九、意识及其障碍
十、人格及其障碍
十一、自知力
第三节 精神疾病综合征
一、急性器质性综合征
二、慢性器质性综合征
三、遗忘综合征
四、Ganser综合征
五、幻觉症
六、妄想综合征
七、幻觉-妄想综合征
八、紧张综合征
九、精神自动综合征
十、阳性综合征
十一、阴性综合征
十二、躁狂综合征
十三、抑郁综合征
十四、柯他综合征
十五、焦虑紧张综合征
十六、强迫状态
十七、戒断综合征
十八、克莱思-莱文综合征
十九、持续植物状态
二十、运动不能性缄默症
二十一、Münchhausen综合征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精神障碍的评估及相关检查
第一节 精神科病史采集大纲
一、概 述
二、采集病史须知
三、病史内容及记录要点
第二节 精神检查
一、精神检查的基本步骤
二、合作者的精神状况检查提纲
三、不合作者的精神检查提纲
四、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检查
五、精神检查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
六、影响精神检查效果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躯体检查
一、高级智能检查
二、失语、失用、失认的检查
三、一般内科检查和其他神经系统检查
第四节 辅助检查
一、常用辅助检查
二、近红外光学脑成像介绍
第五节 心理测量
一、心理测量发展简史
二、心理测量的相关概念
三、心理测量的特点
四、心理测量的应用
五、心理测量分类
六、临床心理测量常用工具
七、心理测量的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
第一节 精神障碍分类的演变与争议
一、精神障碍的概念
二、精神障碍分类的简史
三、精神障碍分类的基本方法
四、精神障碍分类的构建原则
第二节 常用的诊断分类系统
一、国际疾病分类ICD系统
二、美国诊断分类DSM系统
三、中国诊断分类CCMD系统
第三节 精神障碍的诊断
一、精神科诊断原则与思路
二、标准化诊断性精神检查工具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神经发育障碍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与精神障碍
一、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
二、儿童精神障碍的特殊性
第二节 智力发育障碍
一、概 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康复训练和治疗
第三节 孤独症谱系障碍
一、概 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 断
五、治 疗
六、预后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五、预 后
六、治 疗
第五节 儿童交流障碍
一、语言障碍
二、语音障碍
三、儿童期言语流畅障碍
四、社交(语用)交流障碍
第六节 特定学习障碍
一、概 述
二、病 因
三、特定学习障碍的临床表现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五、治 疗
第七节 抽动障碍
一、流行病学特点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治疗与预后
第八节 运动障碍
一、发育性协调障碍
二、刻板运动障碍
第九节 其他神经发育障碍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排泄障碍
第一节 遗尿症
一、概 述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治疗和预后
第二节 非器质性遗粪症
一、概 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五、治 疗
六、预 后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
一、概 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治 疗
六、康 复
第二节 妄想性障碍
一、病因机制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治疗与预后
第三节 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一、病因机制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治疗与预后
第四节 分裂情感性障碍
一、病因机制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治疗及预后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双相情感障碍及相关障碍
第一节 概 述
一、历史及发展
二、流行病学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危险因素
二、遗传因素
三、神经递质
四、神经内分泌
五、生物节律
六、神经可塑性与神经营养
七、神经免疫
八、心理社会因素
九、神经影像
十、神经生理
十一、神经认知
第三节 临床表现
一、躁狂发作
二、轻躁狂
三、抑郁发作
四、双相情感障碍发作形式
第四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二、ICD-10躁狂发作诊断标准
三、ICD-10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
四、DSM-5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
五、鉴别诊断
第五节 双相情感障碍药物治疗及转归
一、药物治疗基本原则
二、药物治疗分期
三、心境稳定药的概念
四、心境稳定药的种类
五、抗精神病药的使用问题
六、抗抑郁药的使用问题
七、双相情感障碍治疗指南简介
第六节 双相情感障碍的物理治疗
一、电休克治疗
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三、迷走神经刺激
四、脑深部电刺激
五、光照治疗
第七节 双相情感障碍心理治疗与康复
一、与双相情感障碍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
二、心理教育干预
三、认知行为治疗
四、家庭中心治疗
五、人际与社会和谐治疗
六、双相情感障碍转归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抑郁障碍
第一节 概 述
一、历史沿革
二、病程及预后
三、流行病学
四、疾病负担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生物化学
二、神经内分泌
三、神经免疫学
四、睡眠与脑电生理异常
五、脑影像学研究
六、遗传学研究
七、心理社会因素
第三节 临床表现
一、抑郁发作
二、持续性抑郁
三、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
四、老年抑郁
五、女性抑郁
第四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二、鉴别诊断
第五节 治 疗
一、治疗目标
二、治疗原则
三、治疗策略
四、抗抑郁药物的种类及其不良反应
五、心理治疗
六、物理治疗
七、其他治疗方法
八、难治性抑郁
九、特殊人群抑郁障碍的治疗
第六节 抑郁障碍的康复和预防
一、康复的重要性和现状
二、影响疾病康复及复发的不利因素
三、康复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四、抑郁障碍的预防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焦虑障碍
第一节 概 述
一、基本概念
二、共同特征
三、流行病学
四、病因学
五、临床评估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七、治疗原则
第二节 惊恐发作
一、患病率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
四、治 疗
第三节 广泛性焦虑障碍
一、患病率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
四、治 疗
第四节 恐惧症
一、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治 疗
第五节 分离焦虑障碍
一、概 述
二、患病率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四、临床表现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六、治 疗
七、康复和预后
第六节 临床实践中其他焦虑问题
一、儿童青少年期的焦虑问题
二、老年期的焦虑问题
三、焦虑与躯体疾病共病问题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强迫及相关障碍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强迫障碍
一、概 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 断
五、临床评估
六、治 疗
七、难治性强迫障碍
八、特殊人群的治疗
九、康复和预后
第三节 囤积障碍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治 疗
五、病程和预后
第四节 抓痕障碍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治 疗
五、病程和预后
第五节 拔毛症
一、概 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 断
五、治 疗
六、康复和预后
第六节 躯体变形障碍
一、概 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 断
五、治 疗
六、康复及预后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急性应激障碍
一、概述与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预防与治疗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概 述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常见的PTSD共病
六、治 疗
七、PTSD的预防和健康教育
第四节 适应障碍
一、概 述
二、病 因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治 疗
六、病程和预后
第五节 其他应激障碍
一、反应性依恋障碍
二、去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
三、其他特定的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
第六节 创伤相关障碍的心理行为治疗
一、急性应激障碍的心理行为治疗
二、PTSD的心理行为治疗
三、反应性依恋障碍和去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的心理行为治疗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分离障碍
第一节 概 述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分 类
三、诊断和评估
四、治 疗
第二节 分离性身份障碍
一、概 述
二、病 因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
四、鉴别诊断
五、治 疗
第三节 分离性遗忘症
一、概 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
四、鉴别诊断
五、治 疗
第四节 人格解体障碍/现实解体障碍
一、概 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
四、鉴别诊断
五、治 疗
第五节 其他特定及未特定的分离障碍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躯体症状障碍
一、临床表现
二、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三、相关知识及学说
四、临床评估
五、临床处理
六、疾病预后
第三节 疾病焦虑障碍
一、概 述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标准
四、临床评估与处理
五、患病率及疾病预后
第四节 心理因素影响躯体疾病的情况
一、概 述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临床举例
四、临床处理
第五节 转换障碍
一、概 述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临床评估与处理
五、患病率与预后
第六节 做作障碍
一、概 述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四、临床处理
第七节 其他特定的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进食障碍
第一节 概 述
一、概念及分类
二、流行病学
三、病 因
四、病程和预后
五、治 疗
第二节 神经性厌食
一、临床表现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治 疗
四、病程和预后
第三节 神经性贪食
一、临床表现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治 疗
四、病程和预后
第四节 暴食障碍
一、临床表现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治疗和预后
第五节 其他进食障碍
一、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
二、异食症
三、反刍障碍
四、夜食症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一章 睡眠障碍
概 述
第一节 睡眠生理
一、概 述
二、睡眠生理调节
第二节 失眠症
一、概 述
二、慢性失眠症
三、短暂性失眠症
四、失眠的治疗
第三节 睡眠相关呼吸障碍
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二、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
第四节 过度嗜睡障碍
一、概 述
二、发作性睡病
三、特发性过度嗜睡
四、克莱恩-莱文(Kleine-Levin)综合征
五、疾病相关的过度嗜睡
六、药物或物质滥用引起的过度嗜睡
七、睡眠不足综合征
八、孤立症状或正常变异:长睡眠者
第五节 昼夜节律睡眠障碍
一、睡眠时相延迟型
二、睡眠时相提前型
三、不规则的睡眠-觉醒型
四、非24小时睡眠-觉醒型
五、倒班工作型
第六节 异态睡眠
一、非快速眼动睡眠觉醒障碍
二、快速眼动睡眠相关的异态睡眠
第七节 不安腿综合征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二章 性与性生理心理障碍
第一节 性功能失调
一、概 述
二、流行病学
三、病 因
四、临床评估和诊断标准
五、临床表现
六、治 疗
七、康复和预后
第二节 性别烦躁
一、定义、流行病学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四、治 疗
五、康复和预后
第三节 性欲倒错障碍
一、概 述
二、病因与病理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 断
五、治 疗
六、康复与预后
附:同性恋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三章 物质使用相关障碍
第一节 概 述
一、基本概念
二、成瘾的生物、心理、社会学基础
三、DSM-5分类与诊断
四、治疗原则
第二节 阿片类物质相关障碍
一、概 述
二、阿片类物质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三、阿片类物质使用障碍的临床表现
四、阿片类物质使用障碍的临床评估与诊断
五、阿片类物质使用障碍的治疗
第三节 兴奋剂相关障碍
一、概 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五、治 疗
第四节 大麻相关障碍
一、大麻的药理作用
二、大麻使用障碍的临床表现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大麻相关障碍的治疗
第五节 致幻剂相关障碍
一、概 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 断
五、治 疗
六、康复及预后
第六节 氯胺酮相关障碍
一、概 述
二、药理作用
三、临床表现
四、辅助检查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六、治疗原则
第七节 镇静、催眠、抗焦虑药物滥用
一、概 述
二、滥用的危险因素
三、耐受及依赖的机制
四、临床表现及治疗
第八节 酒 精
一、药理作用与代谢
二、导致饮酒相关问题相关因素
三、酒精相关问题的临床特征
四、酒精相关问题的病史询问与诊断
五、酒精相关障碍的治疗
第九节 烟草相关障碍
一、概 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烟草相关障碍的诊断
四、烟草相关障碍的治疗
五、康复和预后
参考文献
第二十四章 非物质成瘾障碍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赌博成瘾障碍
一、概 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四、治 疗
第三节 网络依赖障碍
一、概 述
二、心理特征
三、诊断标准
四、干预与治疗
第四节 性成瘾障碍
一、概 论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诊 断
四、治 疗
第五节 购物成瘾障碍
一、概 念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四、共 病
五、治 疗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五章 神经认知障碍
第一节 谵 妄
一、概 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五、治疗和预防
六、预 后
第二节 阿尔茨海默病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治 疗
第三节 额颞叶痴呆
一、病因、病理、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治 疗
五、预 后
第四节 路易体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治 疗
五、康复和预后
第五节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一、危险因素
二、分 类
三、临床表现
四、影像学标记
五、生物学标志物
六、诊 断
七、防 治
八、总结及展望
第六节 其他神经认知障碍
一、帕金森病认知障碍
二、朊蛋白病
三、亨廷顿病
四、创伤性颅脑损伤所致神经认知障碍
五、物质/药物使用所致神经认知障碍
六、HIV感染所致神经认知障碍
七、其他神经认知障碍
第七节 痴呆伴发精神行为症状的治疗与管理
一、症状表现
二、发生机制
三、干预策略
第八节 神经认知障碍的预防
一、不同群体的预防
二、预防方法
第九节 痴呆专业照护
一、跨专业照护团队
二、专业照护理念与原则
三、专业照护工作方法
四、专业照护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十六章 人格障碍
第一节 概 述
一、人格的概念
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三、特殊人格
四、人格障碍
第二节 A组人格障碍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
三、分裂型人格障碍
四、鉴别诊断
第三节 B组人格障碍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二、边缘型人格障碍
三、自恋型人格障碍
四、表演型人格障碍
第四节 C组人格障碍
一、回避型人格障碍
二、依赖型人格障碍
三、强迫型人格障碍
第五节 人格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
一、概 述
二、共病率
三、共病成因的理论模型
四、共病的治疗
五、共病研究的意义
第六节 治 疗
一、药物治疗
二、心理治疗
三、预后与预防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七章 心理治疗
第一节 概 论
一、概 述
二、对 象
三、治疗师
四、治疗协议与设置
五、伦理要求
六、研究进展
第二节 精神分析与动力性心理治疗
一、概 述
二、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
三、精神分析的操作
第三节 支持性心理治疗
一、概述和定义
二、目 标
三、常用技术
四、疗效与临床运用
第四节 认知行为治疗
一、概 述
二、基本理论
三、治疗流程
四、常用的治疗技术
五、问题及发展趋势
第五节 主客观分析疗法
一、概 述
二、理论背景
三、常用的治疗技术
第六节 人际心理治疗
一、概 述
二、基本理论
三、操作流程
四、常用的技术
第七节 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
一、概 述
二、叙事治疗
三、焦点解决治疗
第八节 家庭治疗
一、概 述
二、一般原则
三、一般策略
四、特点、功能与适应证
五、操作流程
六、常用技术
第九节 森田治疗
一、概 述
二、基本理论和评估工具
三、住院森田治疗的流程
四、门诊森田疗法
五、森田治疗的发展
第十节 团体心理治疗
一、定义及其发展
二、原 理
三、组织与实施
第十一节 催眠治疗
一、历 史
二、分类与定义
三、催眠现象
四、深度与测量
五、催眠的不同阶段
六、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十二节 心理咨询
一、概 述
二、咨询流程
三、常用技术
四、相关议题
参考文献
第二十八章 精神药物治疗
第一节 概 述
一、精神药物的范畴与类别
二、精神药物治疗的历史沿革
三、使用精神药物应遵循以下原则
四、药物相互作用
第二节 抗精神病药
一、种 类
二、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
第三节 抗抑郁药
一、概 述
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三、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四、其他新型抗抑郁药
五、三环和四环类抗抑郁药
六、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七、抗抑郁治疗的增效药物和联合用药
第四节 心境稳定药
一、概 述
二、分类及作用机制
三、常用的心境稳定药
第五节 抗焦虑药
一、概 述
二、抗焦虑药物
三、具有抗焦虑作用的药物
第六节 镇静催眠药
一、概 述
二、非苯二氮类催眠药
三、褪黑素类药
四、抗组胺药
五、抗抑郁药
六、天然药物
七、新型催眠药物
第七节 痴呆对症治疗药物
一、胆碱酯酶抑制剂
二、NMDA受体拮抗剂
三、其他可能改变疾病进程的痴呆治疗药物
第八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治疗
一、妊娠期女性的药物治疗
二、儿童药物治疗的原则
三、老年人药物治疗的原则
四、精神药物的心脏血管病风险
五、肝脏功能损害患者的精神药物治疗
六、肾脏功能损害患者的精神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十九章 物理治疗
第一节 电休克治疗
一、发展史
二、作用机制
三、适应证与禁忌证
四、不良反应及处理
五、治疗前评估
六、ECT期间用药
七、治疗程序
八、疗 程
九、优势和不足
第二节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一、适应证
二、不良反应
三、临床使用的注意事项
四、展 望
第三节 脑深部刺激术
一、概 述
二、作用机制
三、不良反应
四、对精神疾病的治疗
第四节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一、发展历程
二、作用机制
三、不良反应
四、在精神科的临床应用
五、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十章 精神障碍护理
第一节 护理发展、工作特点及分级护理标准
一、精神科护理发展简史
二、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特点
三、精神科患者的分级护理标准
第二节 精神障碍患者的基础护理
一、个人卫生护理
二、饮食护理
三、排泄护理
四、睡眠护理
五、安全护理
第三节 住院患者的组织与管理
一、制定制度,做好宣教
二、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
三、成立患者委员会
四、患者院内康复活动
第四节 精神科基本护理技能
一、护理评估技术
二、护理记录书写技术
三、药物治疗技术
四、改良电休克治疗护理技术
五、保护性约束护理技术
第五节 常见精神症状的护理
一、兴奋状态的护理
二、抑郁状态的护理
三、幻觉状态的护理
四、妄想状态的护理
五、焦虑状态的护理
六、强迫状态的护理
七、谵妄状态的护理
八、木僵状态的护理
第六节 精神科药物常见及严重不良反应的护理
一、一般常见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二、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护理
三、恶性综合征护理
四、锂盐毒性不良反应护理
五、白细胞下降的护理
第七节 精神科危机事件的防范与急救处理
一、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
二、常见危机事件的防范与急救处理
第八节 慢性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一、评估患者临床护理特点
二、住院慢性精神病患者的护理
三、康复训练护理
四、社区保健
第九节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一、评估患者临床护理特点
二、常见护理问题
三、护理目标
四、护理措施
五、健康教育
第十节 儿童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一、评估患者临床护理特点
二、常见护理问题
三、护理目标
四、护理措施
五、健康教育
第十一节 进食障碍患者的护理
一、评估患者临床护理特点
二、常见护理问题
三、护理目标
四、护理措施
五、健康教育
第十二节 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护理
一、家庭护理特点
二、家庭护理评估
三、家庭护理目标
四、家庭护理措施
五、社区资源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三十一章 精神障碍康复
第一节 概 述
一、概念及简史
二、学科定位及特点
三、原则与内容
四、实施精神康复的必要性和意义
五、服务对象及目标
六、实施及注意事项
七、相关研究
八、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节 精神障碍康复的组织、实施与评估
一、服药技能训练
二、社交技能训练
三、生活技能训练
四、工作能力训练
五、心理康复
六、心理健康教育
七、家属联谊活动
八、同伴支持
九、康复评估
第三节 精神障碍康复体系
一、精神障碍康复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二、院内康复
三、社区康复
参考文献
第三十二章 司法精神病学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国内外司法精神病学现状
一、1980—2005年的发展与困惑
二、2005年至今的变革与影响
三、对未来的展望
第三节 精神卫生法
一、概 述
二、中国精神卫生立法关注的主要领域
三、精神障碍患者的其他合法权益及其保护措施
第四节 司法精神病学鉴定
一、概 述
二、基本原则和思维方法
三、刑事责任能力的鉴定
四、民事行为能力的评定
五、其他法律能力
六、刑事案件相关精神障碍的鉴定
参考文献
第三十三章 心身医学与精神病学
第一节 概 述
一、心身医学的历史与发展
二、心身医学与联络会诊精神病学
三、关于亚专业的设置
四、工作范畴与服务方式
五、我国的发展现状
六、心身相关障碍
第二节 医学各专科常见的精神科问题
一、神经科
二、传染科
三、心内科
四、呼吸科
五、消化科
六、肾病科
七、内分泌科
八、风湿免疫科
九、血液科
十、妇产科
十一、肿瘤科
十二、泌尿科、男科
十三、急诊科
第三节 躯体疾病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
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二、联合精神类药物治疗
三、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四、非药物治疗
第四节 相关服务
一、会诊服务
二、医务人员的自我服务
参考文献
第三十四章 公共精神卫生
第一节 概 论
一、公共卫生概念
二、公共精神卫生发展
三、中国公共精神卫生的发展
第二节 公共精神卫生服务的内容和需求
一、公共精神卫生服务内容
二、精神卫生服务需求
第三节 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一、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精神卫生服务
二、部分国家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三、中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第四节 公共精神卫生研究
一、公共精神卫生研究的范畴和意义
二、公共精神卫生体系研究
三、公共精神卫生服务评估
参考文献
第三十五章 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管理
第一节 概 论
一、医院管理的任务
二、精神卫生服务
三、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与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和指导机构
四、精神卫生政策和法制建设
五、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管理与评审评价
第二节 精神病患者权益保障与知情同意
一、自愿住院的流程与知情同意
二、非自愿住院的流程与知情同意
三、紧急住院观察的相关文件
四、精神障碍患者再次诊断
第三节 诊疗和服务质量管理
一、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原则
二、医疗质量管理构成要素
三、医院质量管理模式
四、医院质量管理体系
五、医疗质量管理方法与工具
六、医疗质量评价和评审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
一、建立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二、制订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人才梯队建设计划和人力资源配置方案
三、落实岗前培训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
四、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资质认定和职务评聘体系
五、贯彻执行国家相关人事、劳动法律制度
第五节 后勤保障管理
一、医疗后勤管理的职能、任务与特点
二、医院后勤管理的内容
三、医院后勤服务质量管理
第六节 医院信息管理
一、医院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二、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信息管理的特点
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三十六章 中医精神病学
第一节 概 论
一、概 述
二、病因学说与病理病机
第二节 中医精神病学症状辨识
一、常见的中医精神病症状辨识
二、常见的中医精神病症状综合征
第三节 中医精神病学治疗理念
一、精神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二、中药单方、复方及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三、针刺、电针及耳针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序
  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教授主编的《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即将付梓,这是精神卫生领域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学术文献电子数据库的建立和电子检索模式的推广,从而使得研究者和专业工作者甚至感兴趣的大众,都能够快速、便捷地阅读到某个学科的新知识,这极大地加快了新知识的传播。然而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传播的新知识中也难免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只有经过实践中检验、反复论证、去芜存菁、去伪存真,其中的精华部分才可能沉淀保留下来,成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一个学科而言,组织优秀的专业工作者编写大型的参考工具书,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科一段时期内获得的新知识进行消化总结,从而帮助筛选出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内容。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就是这样的大型参考工具书,是在沈渔邨教授主编的《精神病学》第1版到第5版基础上的更新。近年来,精神病学取得了飞跃式发展。遗传学、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精神药理、神经免疫等基础学科迅猛发展,持续升级换代的传统技术和不断涌现的新兴技术在精神疾病的诊治和研究中得以广泛应用。2010年第1期《自然》杂志的编者按指出,2010—2020年是“精神障碍的10年”。近年来美国、欧洲以及中国“脑计划”的提出,进一步为精神病学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平台。2013年5月1日我国《精神卫生法》的实施,不但为广大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法律保护,更为精神病学的临床研究与医学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2014年10月,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设立,将中国精神卫生事业再次推上高速发展的新平台。在此形势下组织第6版《沈渔邨精神病学》的编写符合学科发展和广大从业人员的需要,将有利于推动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本书主编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陆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从事精神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研究工作多年,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本书的150余位作者中,占主体的是全国精神卫生知名机构的精神科医师和研究者,还有神经科学、遗传学、生物学、心理学、流行病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者,他们中既有建树卓越的资深专家,更有年富力强、学术活跃的中青年学者,他们对所从事专业领域的学科发展趋势、学术进展有及时而准确的判断和跟踪能力以及出色的写作表达能力,使得本书内容既丰富深入又可读性强易于理解。整部书的这种特点不仅是对沈渔邨院士主编的《精神病学》优秀传统的传承,而且对专业背景不同的读者了解精神病学,也是很有益的。
  精神病学是一门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发展规律、治疗、预防及康复的临床医学,是临床医学中最早建立的亚学科之一。其生理基础是神经科学,心理基础则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精神疾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康复具有独特的复杂性,使得精神病学较早摆脱了生物医学思维模式的束缚,是较早的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疾病机制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深入贯彻的学科。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疾病谱发生了深刻变化,慢性疾病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这些疾病的发生是多病因的,其中人类行为模式、生活习惯等已被证明是重要的原因。精神病学是最早系统开展行为治疗研究和实践的学科,相信这样的治疗、研究经验对其他专业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因此,本书对其他临床学科的医师和研究者,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共三十六章,对精神病学的发展、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诊断评估及治疗康复等进行了详尽的系统阐述,详细介绍了各类精神疾病,并涉及了司法精神病学、心身医学、公共精神卫生、精神卫生医院管理及中医精神病学等的相关内容。全书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是医学生的专业用书,也是精神科医师和全科医师等从业人士的工具书,同时本书也为患者乃至普通大众了解精神病学提供了一本良好的读物。在此感谢所有为本书做出贡献的医生和学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全国政协副主席
  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