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NX6.0从入门到精通pdf下载pdf下载

UGNX6.0从入门到精通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本篇主要提供UGNX6.0从入门到精通pdf下载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自营官方旗舰店
出版时间:2015-10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UG工程技术人员 机械类学生
  

  《UG NX 6.0从入门到精通》一书分为入门、进阶、精通和实战四部分,每个案例都分为“实例概述”“详细操作步骤”和“技巧及难点解说”3部分,这种写作风格能让读者快速进入实战状态。另外,本书内容前呼后应,浑然一体。书中后面的运动仿真、模具设计和数控编程与加工等章节中的实例或案例,都在前面的零件设计、曲面设计、钣金设计等章节中详细讲述了它们的三维建模的方法和过程,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迅速提升读者软件综合应用的能力,将学到的三维软件技能较快地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这样无疑会极大地提升读者的职业竞争力。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面、系统学习和运用UGNX6.0软件快速入门、进阶与精通的书籍,全书共分19章,从最基础的UGNX6.0安装和使用方法开始讲起,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详细讲解了UGNX6.0的软件配置、二维草图的绘制、零件设计、曲面设计、装配设计、模型的测量与分析、工程图设计、钣金设计、渲染、运动仿真与分析、模具设计、数控加工等模块,书中还配有大量的实际综合应用案例。本书讲解所使用的模型和应用案例覆盖了汽车、工程机械、电子、航空航天、日用消费品以及玩具等不同行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在内容安排上,结合大量的实例对UGNX6.0软件各个模块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命令、功能和应用技巧进行讲解,通俗易懂,化深奥为简易;另外,本书所举范例均为一线实际产品,这样的安排能使读者较快地进入实战状态;在写作方式上,紧贴UGNX6.0软件的真实界面进行讲解,使读者能够直观、准确地操作软件,提高学习效率。读者在系统学习本书后,能够迅速运用UG软件完成复杂产品的设计、运动与结构分析和制造等工作。本书附带1张多媒体DVD教学光盘,包括与本书全程同步的语音视频文件,含369个UG应用技巧和具有针对性实例的教学视频(全部提供语音教学视频),时间长达13.5小时(810分钟)。光盘还包含了本书所有的素材文件、练习文件和范例的源文件。本书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UG完全自学教程和参考书籍,也可供大专院校机械专业师生教学参考。

目录

第一篇 UG NX 6.0快速入门
第1章 UG NX 6.0基础概述 1
1.1 UG NX 6.0软件的特点 1
1.2 安装UG NX 6.0的硬件、软件要求及安装过程 2
1.2.1 安装UG NX 6.0的硬件、软件要求 2
1.2.2 UG NX 6.0的安装过程 4
1.3 UG NX 6.0的启动 6
1.4 UG NX 6.0的工作界面 7
1.4.1 UG NX 6.0用户界面简介 7
1.4.2 工作界面的定制 9
1.5 UG NX 6.0的鼠标操作 12
1.6 UG NX 6.0的文件操作 12
1.6.1 创建工作文件目录 12
1.6.2 新建文件 13
1.6.3 打开文件 13
1.6.4 打开多个文件 15
1.6.5 保存文件 15
1.6.6 关闭部件 15
第2章 二维草图设计 17
2.1 进入与退出UG草图环境 17
2.2 添加/删除草图工具条 19
2.3 坐标系介绍 19
2.4 草图参数的预设置 21
2.5 二维草图的绘制 22
2.5.1 “草图工具”工具条介绍 23
2.5.2 直线 24
2.5.3 轮廓线 25
2.5.4 矩形 25
2.5.5 圆 27
2.5.6 圆弧 27
2.5.7 圆角 28
2.5.8 艺术样条曲线 28
2.5.9 派生直线 29
2.5.10 将草图对象转化为参考线 30
2.6 二维草图的编辑 31
2.6.1 删除草图 31
2.6.2 操纵草图 31
2.6.3 复制/粘贴 32
2.6.4 修剪草图 33
2.6.5 延伸草图 33
2.6.6 制作拐角 33
2.6.7 镜像草图 34
2.6.8 偏置曲线 35
2.6.9 相交 35
2.6.10 投影 36
2.6.11 编辑定义线串 37
2.7 二维草图的约束 38
2.7.1 添加几何约束 41
2.7.2 显示/移除约束 42
2.7.3 约束的备选解 44
2.7.4 添加尺寸约束 44
2.7.5 尺寸移动 47
2.7.6 修改尺寸值 48
2.7.7 动画尺寸 48
2.8 二维草图管理 49
第3章 零件设计 51
3.1 体素建模 51
3.1.1 基本体素的创建 51
3.1.2 体素建模范例 54
3.2 布尔操作 56
3.2.1 布尔求和 56
3.2.2 布尔求差 57
3.2.3 布尔求交 57
3.2.4 布尔出错消息 58
3.3 拉伸特征 58
3.3.1 创建基础拉伸特征 58
3.3.2 创建其他特征 64
3.4 UG NX的部件导航器 66
3.4.1 部件导航器界面 67
3.4.2 部件导航器的作用与操作 68
3.5 面向对象操作 71
3.5.1 对象与模型的显示 71
3.5.2 分类选择 72
3.5.3 删除对象 74
3.5.4 隐藏与显示对象 74
3.5.5 编辑对象的显示 75
3.5.6 对象的视图布局 75
3.6 UG NX中图层的操作 77
3.6.1 设置图层 77
3.6.2 视图中的可见图层 80
3.6.3 移动对象至图层 80
3.6.4 复制对象至图层 80
3.6.5 图层的应用实例 81
3.7 回转特征 82
3.7.1 概述 82
3.7.2 矢量构造器介绍 83
3.7.3 回转特征的创建 85
3.8 基准特征 85
3.8.1 基准平面 85
3.8.2 基准轴 89
3.8.3 基准点 91
3.8.4 曲线上的点 93
3.8.5 面上的点 93
3.8.6 基准坐标系 94
3.9 边倒圆特征 98
3.10 倒斜角特征 100
3.11 抽壳特征 101
3.12 孔特征 102
3.13 螺纹特征 104
3.14 拔模特征 106
3.15 扫掠特征 108
3.16 三角形加强筋 109
3.17 特征的编辑与操作 110
3.17.1 编辑参数 111
3.17.2 编辑位置 111
3.17.3 特征移动 112
3.17.4 特征重排序 112
3.17.5 特征的抑制与取消抑制 113
3.18 缩放体 114
3.19 关联复制 115
3.19.1 实例特征 115
3.19.2 抽取体 117
3.19.3 复合曲线 119
3.19.4 镜像特征 119
3.19.5 镜像体 120
3.19.6 引用几何体 120
3.20 变换操作 122
3.20.1 比例变换 122
3.20.2 通过一直线镜像 124
3.20.3 矩形阵列 125
3.20.4 圆形阵列 126
3.21 模型的测量与分析 127
3.21.1 测量距离 127
3.21.2 测量角度 129
3.21.3 测量曲线长度 131
3.21.4 测量面积及周长 131
3.21.5 模型的质量属性分析 131
第4章 装配设计 133
4.1 装配环境中的下拉菜单及工具条 134
4.2 装配导航器介绍 137
4.2.1 装配导航器概述 137
4.2.2 预览面板和相依性面板 138
4.3 装配约束 138
4.3.1“装配约束”对话框 139
4.3.2“对齐”约束 140
4.3.3“距离”约束 140
4.3.4“角度”约束 141
4.3.5“平行”约束 141
4.3.6“垂直”约束 142
4.4 装配一般过程 142
4.4.1 添加第一个部件 142
4.4.2 添加第二个部件 144
4.5 引用集 146
4.6 创建组件阵列 146
4.6.1 从实例特征阵列 146
4.6.2 线性阵列 147
4.6.3 圆形阵列 148
4.7 编辑装配体中的部件 149
4.8 爆炸图 150
4.8.1 爆炸图工具条介绍 150
4.8.2 爆炸图的创建与删除 151
4.8.3 编辑爆炸图 152
4.9 简化装配 154
4.9.1 简化装配概述 154
4.9.2 简化装配操作 154
4.10 装配干涉检查 157
第5章 工程图设计 160
5.1 UG NX工程图概述 160
5.1.1 UG NX工程图特点 160
5.1.2 工程图环境与工具条介绍 160
5.1.3 部件导航器 163
5.2 工程图图样管理 164
5.2.1 新建工程图 164
5.2.2 编辑已存图样 165
5.3 视图的创建与编辑 166
5.3.1 基本视图 166
5.3.2 全剖视图 167
5.3.3 半剖视图 168
5.3.4 旋转剖视图 168
5.3.5 阶梯剖视图 169
5.3.6 局部剖视图 170
5.3.7 局部放大视图 171
5.3.8 视图的显示与更新 172
5.3.9 视图的对齐 173
5.3.10 视图的编辑 174
5.4 工程图标注 177
5.4.1 尺寸标注 177
5.4.2 注释编辑器 180
5.4.3 表面粗糙度标注 182
5.4.4 标识符号标注 183
5.4.5 自定义符号标注 184
5.4.6 基准特征标注 186
5.4.7 几何公差标注 186
第二篇 UG NX 6.0 进阶
第6章 曲面设计 188
6.1 曲线线框设计 188
6.1.1 基本空间曲线 188
6.1.2 高级空间曲线 192
6.1.3 来自曲线集的曲线 197
6.1.4 来自体的曲线 204
6.1.5 曲线曲率分析 207
6.2 简单曲面 208
6.2.1 显示曲面网格 208
6.2.2 拉伸和回转曲面 209
6.2.3 有界平面 211
6.2.4 偏置曲面 211
6.2.5 抽取曲面 212
6.3 自由曲面 215
6.3.1 网格曲面 215
6.3.2 一般扫掠曲面 219
6.3.3 沿引导线扫掠 222
6.3.4 样式扫掠 223
6.3.5 变化扫掠 224
6.3.6 桥接曲面 225
6.3.7 艺术曲面 226
6.4 曲面分析 228
6.4.1 曲面连续性分析 228
6.4.2 曲面反射分析 229
6.5 曲面的编辑 231
6.5.1 修剪曲面 231
6.5.2 延伸曲面 234
6.5.3 曲面的缝合与实体化 236
6.6 曲面中的倒圆角 238
6.6.1 边倒圆 239
6.6.2 面倒圆 240
第7章 NX钣金设计 244
7.1 NX钣金概述 244
7.2 基础钣金特征 248
7.2.1 突出块 248
7.2.2 弯边 250
7.2.3 轮廓弯边 256
7.2.4 放样弯边 259
7.2.5 法向除料 261
7.3 钣金的折弯与展开 263
7.3.1 钣金折弯 263
7.3.2 二次折弯 266
7.3.3 矫直 268
7.3.4 重弯 269
7.3.5 将实体转换成钣金件 270
7.3.6 切边 272
7.3.7 展平实体 273
7.4 钣金拐角处理 275
7.4.1 倒角 275
7.4.2 封闭拐角 276
7.4.3 三折弯角 279
7.5 高级钣金特征 280
7.5.1 凹坑 280
7.5.2 冲压除料 283
7.5.3 百叶窗 285
7.5.4 筋 287
7.6 钣金工程图的一般创建过程 289
第三篇 UG NX 6.0 精通
第8章 运动仿真与分析 295
8.1 运动仿真概述 295
8.1.1 运动仿真界面与工具条介绍 296
8.1.2 运动仿真参数预设置 298
8.1.3 运动仿真流程 300
8.2 连杆和运动副 300
8.2.1 连杆 301
8.2.2 运动副和驱动 303
8.3 仿真力学对象 306
8.4 定义解算方案 307
8.5 运动分析 309
8.5.1 动画 309
8.5.2 图表 310
8.5.3 填充电子表格 311
8.5.4 智能点、标记与传感器 312
8.5.5 干涉、测量和跟踪 314
8.6 编辑仿真 318
8.6.1 编辑仿真对象 318
8.6.2 主模型尺寸 318
8.6.3 函数编辑器 319
第9章 高级渲染 320
9.1 材料/纹理 320
9.1.1 材料/纹理对话框 320
9.1.2 材料编辑器 321
9.2 光源设置 324
9.2.1 基本光源设置 325
9.2.2 高级光源设置 325
9.3 展示室环境设置 326
9.3.1 编辑器 326
9.3.2 查看转台 327
9.4 基本场景设置 328
9.4.1 背景 328
9.4.2 舞台 329
9.4.3 反射 330
9.4.4 光源 330
9.4.5 全局照明 331
9.5 视觉效果 331
9.5.1 前景 332
9.5.2 背景 332
9.5.3 IBL 333
9.6 高质量图像 333
第10章 模具设计 335
10.1 概述 335
10.2 使用UG NX软件进行模具设计的基本过程 335
10.2.1 初始化项目 336
10.2.2 模具坐标系 338
10.2.3 设置收缩率 339
10.2.4 创建模具工件 340
10.2.5 模具分型 341
10.3 模具工具 346
10.3.1 概述 346
10.3.2 创建方块 346
10.3.3 分割实体 347
10.3.4 实体修补 349
10.3.5 边缘修补 350
10.3.6 修剪区域修补 351
10.3.7 扩大曲面 352
10.3.8 面拆分 354
第11章 数控加工 357
11.1 概述 357
11.2 使用UG NX软件进行数控加工的基本过程 357
11.2.1 UG NX数控加工流程 357
11.2.2 进入UG NX加工环境 358
11.2.3 NC操作 359
11.2.4 创建操作 367
11.2.5 生成刀具轨迹并进行仿真 373
11.2.6 后处理 376
11.3 铣削加工 377
11.3.1 面铣削区域 377
11.3.2 表面铣 389
11.3.3 精铣侧壁 396
11.3.4 型腔铣 401
11.3.5 轮廓粗加工 407
11.3.6 深度加工轮廓 411
11.3.7 固定轮廓铣 416
11.3.8 标准钻孔 420
11.3.9 攻螺纹加工 430
第四篇 UG NX 6.0 实际综合应用案例
第12章 UG零件设计实际综合应用 434
12.1 零件设计案例1──支架 434
12.2 零件设计案例2──机座 435
第13章 UG工程图设计实际综合应用 436
13.1 案例概述 436
13.2 创建视图前的准备 436
13.3 创建视图 437
13.4 标注尺寸 440
13.5 标注表面粗糙度 443
13.6 标注基准 444
13.7 标注几何公差 444
13.8 添加注释 445
第14章 UG曲面设计实际综合应用 446
14.1 曲面设计案例1──支撑架的设计 446
14.2 曲面设计案例2──把手的设计 446
第15章 UG钣金设计实际综合应用 448
15.1 钣金零件设计案例1──钣金支架 448
15.2 钣金零件设计案例2──钣金板 448
第16章 UG运动仿真与分析实际综合应用 450
第17章 UG 高级渲染实际综合应用 456
17.1 渲染案例1——机械零件的渲染 456
17.1.1 打开模型文件 456
17.1.2 设置材料/纹理 456
17.1.3 灯光设置 457
17.1.4 展示室环境的设置 458
17.1.5 设置高质量图像 458
17.1.6 保存零件模型 459
17.2 渲染案例2——图像渲染 459
第18章 UG模具设计实际综合应用 461
18.1 带滑块的模具设计 461
18.1.1 初始化项目 461
18.1.2 模具坐标系 461
18.1.3 设置收缩率 462
18.1.4 创建模具工件 462
18.1.5 模具分型 462
18.1.6 创建滑块 470
18.1.7 创建模具分解视图 475
18.2 Mold Wizard标准模架设计 477
18.2.1 添加模架 478
18.2.2 添加标准件 480
18.2.3 创建浇注系统 484
18.2.4 添加滑块和斜导柱 488
18.2.5 添加顶出系统 491
18.2.6 添加拉料杆 496
18.2.7 保存零件模型 498
第19章 UG数控加工与编程实际综合应用 499
19.1 打开模型文件并进入加工模块 500
19.2 创建几何体 500
19.3 创建刀具(一) 501
19.4 创建刀具(二) 501
19.5 创建刀具(三) 501
19.6 创建刀具(四) 502
19.7 创建型腔铣操作1(粗加工) 502
19.8 创建型腔铣操作2(粗加工) 503
19.9 创建轮廓区域铣操作1(半精加工) 504
19.10 创建深度加工轮廓铣削操作(半精加工) 506
19.11 创建轮廓区域铣操作2(精加工) 507
19.12 创建轮廓区域铣操作3(精加工) 508
19.13 创建轮廓区域铣操作4(精加工) 509
19.14 创建轮廓区域铣操作5(精加工) 511
19.15 保存文件 512

前言/序言

  本书是学习UG NX 6.0从入门到精通教程,其特色如下:
  内容全面,涵盖了产品设计的零件创建(含曲面、钣金设计)、产品装配、工程图制作、运动仿真、模具设计和数控编程与加工的全过程。
  前呼后应,浑然一体。书中后面的运动仿真、模具设计和数控编程与加工等章节中的实例或案例,都在前面的零件设计、曲面设计、钣金设计等章节中详细讲述了它们的三维建模的方法和过程,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迅速提升读者软件综合应用的能力,使读者更快地进入实战状态,将学到的UG技能较快地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这样有助于极大地提升读者的职业竞争力。
  本书实例、范例、案例丰富,对软件中的主要命令和功能,先结合简单的实例进行讲解,然后安排一些较复杂的综合范例或案例,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另外,限于篇幅,随书光盘中存放了大量的应用视频案例(含语音)讲解,这样安排可以进一步迅速提高读者的软件使用能力和技巧,同时提高了本书的性价比。
  讲解详细,条理清晰,保证自学的读者能独立学习和运用UG NX 6.0软件。
  写法独特,采用UG NX 6.0中真实的对话框、操控板和按钮等进行讲解,使初学者能够直观、准确地操作软件,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附加值极高,本书附带1张多媒体DVD教学光盘,包括配有语音讲解的369个UG应用技巧和具有针对性实例的教学视频文件,时间长达13.5h(810min),可以帮助读者轻松、高效地学习。
  本书由项智博主编,参加编写的人员还有王焕田、刘静、雷保珍、刘海起、魏俊岭、任慧华、詹路、冯元超、刘江波、周涛、段进敏、赵枫、邵为龙、侯俊飞、龙宇、施志杰、詹棋、高政、孙润、李倩倩、黄红霞、尹泉、李行、詹超、尹佩文、赵磊、王晓萍、陈淑童、周攀、吴伟、王海波、高策、冯华超、周思思、黄光辉、党辉、冯峰、詹聪、平迪、管璇、王平、李友荣。本书已经经过多次审校,但仍不免有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予以指正。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