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有机环合反应原理与应用》[26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有机环合反应原理与应用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1-01
  • 热度:8021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本书正是对环合反应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反应类型、反应机理、适用范围,具体应用实例等。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编,编为碳环化合物,第二编为杂环化合物。对每一种环合反应,从反应机理、影响因素、适用范围、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总结。本书正是对环合反应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反应类型、反应机理、适用范围,具体应用实例等。
作者简介
  孙昌俊,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济南圣鲁金药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化学部主任,教授,197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并于同年留校任教。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于198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一直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积累了大量科技资料,尤其在有机合成、药物设计、药物合成、糖化学、核苷化学、生物有机、杂环化学、药物反应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各种研究论文近200篇,出版了《生物有机化学专论》(山东科技出版社)、《有机化学》(山东大学出版社)、《精编有机化学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药物合成反应---理论与实践》(2007,化学工业出版社)等多部著作。  目前在济南圣鲁金药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任化学部主任,领导数十人专职从事有机合成工作。
目录
前言
符号说明
第一篇 碳环化合物的合成
第一章 分子内多官能团化合物的成环反应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多分子的分子间成环缩合反应
参考文献
第二篇 杂环化合物的合成
第三章 含一个杂原子的环状化合物的合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含两个杂原子的化合物的合成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含多个杂原子的环状化合物的合成
参考文献
前言
  前言
  近年来有机合成发展十分迅速,每年约有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种新的有机化合物被合成出来,其中大部分为环状化合物。有机合成新方法、新试剂、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色谱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分离、纯化、鉴别有机化合物和跟踪有机反应进程的十分重要的实验技术。液-质联用技术的提高,高分辨率核磁共振仪的问世,可以十分方便地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加快了有机合成的发展与进步。
  环合反应是有机化学中一类重要的反应,在有机合成,特别是药物合成、新药开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环合反应是指一些开链的有机化合物,通过碳-碳、碳-氮、碳-氧、碳-硫等键的形成生成环状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广义上讲,环合反应也包括一些环状化合物环的扩大和缩小。
  环状化合物包括碳环化合物(饱和、不饱和)和含有氮、硫、氧等杂原子的杂环化合物(饱和、不饱和)。
  环合反应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根据环合反应中失去的简单分子,可分为脱水环合、脱醇环合、脱卤化氢环合、脱氨环合、脱硫化氢环合等。根据参加环合反应的分子数目,可分为单分子环合(分子内环合)、双分子或多分子环合。按成键类型,可以分为通过碳-杂键形成的环合;通过碳-碳键形成的环合;通过碳-杂键和碳-碳键形成的环合,有时也可在两个杂原子之间成键环合。也可按环的大小来分类。但在许多情况下各种类型的分类很难截然分开。
  环状化合物种类很多,结构各异。一个环状化合物可能有多条不同的合成路线,但从键的形成来分看,碳原子与杂原子之间结合成键比碳碳之间结合成键要容易得多。
  环合反应类型很多,所用试剂更是多种多样,但却有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本书正是对环合反应的这些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进行详细地介绍,包括反应类型、反应机理、适用范围,具体应用实例等。
  本书有如下基本特点:
  1.本书分为两篇,第一篇为碳环化合物,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成环反应,包括单分子环合和多分子环合。虽然环加成反应也是形成碳环化合物的重要方法,限于篇幅,本书未编入。第二篇为杂环化合物,分别介绍了含一个、两个和多个杂原子的各类环状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这样以环的类型分类,更便于读者学习、参考和查阅。
  2.环合反应多种多样,新反应屡见报道。本书尽量收集一些新反应,并从反应机理、影响因素、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反映现代有机合成的特点,内容比较丰富。
  3.对有些反应,列举了具体合成实例,同时适当选择了一些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本书由孙昌俊、刘少杰、李文保(长江学者)主编。王秀菊、曹晓冉、孙琪、马岚、孙风云、孙中云、孙雪峰、王乃永、李倩如、张廷峰、张纪明、辛炳炜、连军、连松、周峰岩、房士敏、薛晓霞、魏海舸、赵晓东、隋洁、董江涛等人参加了部分内容的编写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最后由本人统审并定稿。
  编写过程中,得到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陈再成、赵宝祥教授及化学工业出版社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实用性强,适合于从事化学、化工、生化、医药、农药、染料、颜料、日用化工、助剂、试剂等行业的生产、科研、教学、实验室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使用。
  书中的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孙昌俊
  2015年5月于济南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