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图解》[27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图解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7-01
  • 热度:8672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1.图片丰富,图文并茂
  2.作者为食用菌研究员,农业科技特派员,资料全面,针对性、实操性强
  3.围绕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智能化、机械化、自动化,省时省力,效益高,减损邵
  4.具体操作步骤配图精细讲解,规模化生产,科学致富一步到位就靠它!
内容简介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是模拟生态环境、智能化控制、自动化机械作业于一体的生产方式。可实现周年栽培、标准化作业,经济效益较一般栽培显著提高,是高科技脱贫致富的好途径。本书在借鉴前人的生产经验和先进的科研成果基础上,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介绍了双孢菇、金针菇、杏鲍菇、蛹虫草工厂化生产中的菌种制作、栽培、病虫害防治、保鲜及加工技术,特别是在隧道式二次发酵技术,液体菌种发酵技术,利用杏鲍菇、金针菇菌糠生产饲料、肥料和栽培双孢菇、草菇、鸡腿菇等方面都有详细介绍,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可作为广大科技人员和经营、生产人员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孟庆国,农业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从事食用菌工作二十多年,主要侧重食用菌菌种选育和工厂化栽培。工作后参与主持多项省市食用菌课题,发表专著一部,发表论文50余篇,现为食用菌科技特派人员,食用菌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成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双孢菇工厂化栽培
第一节 双孢菇概述
第二节 双孢菇菌种生产
第三节 工厂化双孢菇栽培场所及生产安排
第四节 双孢菇栽培原料及培养基配方
第五节 双孢菇发酵技术
第六节 双孢菇工厂化播种、发菌管理
第七节 双孢菇覆土及覆土后发菌管理
第八节 双孢菇工厂化出菇管理
第九节 双孢菇采收
第十节 双孢菇的包装、保鲜、运输与储藏
第十一节 双孢菇病虫害防治技术
第二章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
第一节 金针菇概述
第二节 厂址选择、厂房与设备、栽培方式和生产安排
第三节 工厂化金针菇菌种选择和生产
第四节 金针菇栽培袋(瓶)的制作
第五节 工厂化金针菇出菇管理
第六节 金针菇栽培中常见问题和处理措施
第七节 金针菇的保鲜和加工
第八节 工厂化金针菇菌糠的再利用
第三章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
第一节 杏鲍菇概述
第二节 杏鲍菇的栽培季节、场所、工艺流程、方式
第三节 杏鲍菇菌种选择和制作
第四节 杏鲍菇出菇菌袋(瓶)的生产
第五节 杏鲍菇出菇管理
第六节 杏鲍菇生产中常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措施
第七节 杏鲍菇加工
第八节 工厂化杏鲍菇菌糠的再利用
第四章 蛹虫草工厂化栽培
第一节 蛹虫草概述
第二节 栽培季节、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场所、原料及方式
第三节 蛹虫草菌种选择和制作
第四节 蛹虫草的养菌和转色
第五节 蛹虫草出草管理
第六节 采收、分级、干制、包装和储藏
第七节 蛹虫草加工
附录
参考文献
前言
  前言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是模拟生态环境、智能化控制、自动化机械作业于一体的生产方式。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迅猛发展,传统、简易的栽培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工厂化栽培已经成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方向。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不仅能够克服简陋设施生产中易出现的产品质量不稳定、农药残留超标等缺点,且可以不受自然条件影响,实现周年栽培、标准化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我国北方地区具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棉籽壳、玉米芯等原料,畜牧养殖业也很发达,这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基础。近年来,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更新完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本书在借鉴前人的生产经验和先进的科研成果基础上,图文并茂地系统介绍了双孢菇、金针菇、杏鲍菇、蛹虫草工厂化生产中的菌种制作、栽培、病虫害防治、保鲜及加工技术,特别是在隧道式二次发酵技术、液体菌种发酵技术,利用杏鲍菇、金针菇菌糠生产饲料、肥料和栽培双孢菇、草菇、鸡腿菇等方面都有详细介绍,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可作为广大科技人员和生产者的参考资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有关单位领导、专家和同行的关注,辽宁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邢岩站长、沈阳师范大学王升厚研究员、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刘俊杰研究员、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肖千明研究员、辽宁峪程菌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明清、辽宁天赢公司总经理刘汉席、辽宁涣然菌业总经理安广杰、沈阳恒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郝辰、沈阳恒志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李崇鑫总经理、辽宁健源食用菌有限公司总经理廉德刚等给予了鼎力支持,提供了宝贵资料和生产图片,一些富有实践的技术员也对本书提出很好建议,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本书的编写要特别感谢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专家们,他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使本书更加完善!
  由于我们水平、才识所限,加之编写时间仓促,虽经再三斟酌,仍有涵盖未全、叙述未清等疏忽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8年3月
精彩书摘
  双孢菇[Agaricus bisporus]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纲、伞菌目、伞菌科、蘑菇属。由于双孢菇的担子通常含有两个异核双核体孢子,故称双孢菇。双孢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常食用有助消化,降低血压,提高人体免疫力。据测定每100g干菇中含粗蛋白23.9~34.8g、粗脂肪1.7~8.0g、碳水化合物1.3~2.65g、粗纤维8.0~10.4g、灰分7.7~12.0g,富含人体必需8种氨基酸。双孢菇人工栽培始于法国路易十四时代,18世纪初就有人在法国巴黎的石灰石废弃矿穴中进行人工栽培。19世纪末(1893年),Costentint和Matruchot发明了双孢菇孢子培养法,20世纪初组织分离法培育纯菌种获得成功。1915年巴氏消毒法被引入培养料发酵中,1934年美国的Lamber证实了二次发酵技术对提高蘑菇产量的显著作用。1950年丹麦首次采用大的聚丙烯塑料袋作为容器栽培蘑菇,发展成一种新的袋式栽培系统。1973年意大利发明了通气浅槽隧道式后发酵与发菌新技术,20世纪80年代爱尔兰成功开发了室外大棚栽培。双孢菇是中低温性菇类,主要原料是稻草、麦秸等农作物秸秆和各种粪肥。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栽培,产量居各种食用菌首位,被称为“世界菇”,尤其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的食品中占有重要位置。
  双孢菇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的,人们日常食用部分就是双孢菇的子实体,菌丝体和子实体都是由无数丝状菌丝交织而成的。
  1.菌丝体
  试管母种或菌种瓶内、培养料内的灰白色的丝状物就是双孢菇的菌丝体,它既可由孢子萌发形成,又可由子实体的任一部分组织再生得到。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透明无色,多细胞,有横隔,似竹节状,有分支,无锁状联合,粗1~10μm。菌丝体不仅能分泌各种胞外水解酶,降解基质中的有机物质,还具有吸收、输送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功能,其作用类似植物的根,是双孢菇的营养器官(图1-1、图1-2)。
  菌丝体在不同生长阶段形态有较大差异,一般可分为绒毛菌丝、线状菌丝和束状菌丝。
  (1)绒毛菌丝 担孢子萌发后,初期生长菌丝纤细且呈绒毛状,又称一级菌丝。在母种、原种、栽培种及培养料内菌丝发菌阶段,主要是培养绒毛菌丝,尽量防止线状菌丝产生。绒毛菌丝不能直接形成子实体,必须变为线状菌丝后才能形成子实体。绒毛菌丝是双孢菇菌丝存在的主要方式。
  (2)线状菌丝 绒毛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即形成线状菌丝,又叫二级菌丝。线状菌丝为发育菌丝,可直接结成子实体,是形成子实体的基础。双孢菇覆土调水后,尤其在喷结菇重水前后,要求形成线状菌丝,进而结菇。
  (3)束状菌丝 线状菌丝在适宜的环境下继续交织、增粗形成束状菌丝,又叫三级菌丝。其为平行排列的绳索状或根须状菌丝,结构致密、高度组织化,具有输送营养和支撑菇体生长的作用。双孢菇的老根以及越冬前后土层内的粗壮菌丝都是束状菌丝,不具有结实性。春菇出菇前,随着温度的回升,通过调水等管理措施,束状菌丝萌发形成绒毛状菌丝,在适宜的条件下,再继续生长形成线状菌丝,从而继续生长形成子实体。
  2.子实体
  双孢菇子实体是由发育成熟的菌丝扭结形成的组织,是产生有性孢子的地方,也是菌种分离时最常用和最根本的种源。双孢菇子实体包括菌盖、菌柄、菌褶、菌环、孢子等部分,可供人们食用,也是我们栽培双孢菇主要收获的产品。
  (1)菌盖 位于子实体最上部分,俗称“菇帽”,菌盖成熟展开后呈伞状,是双孢菇主要食用部分,也是子实体最明显部分。初呈半球状,后平展,白色至淡黄色,表面光滑,干时渐变淡黄色,直径4~12cm。菌盖表皮与菌褶之间的组织称菌肉,菌肉厚薄是决定蘑菇品质好坏的关键。人工栽培的商品双孢菇要求菌盖球形或半球形、色泽洁白、肉厚、饱满、结实,直径控制在2~6cm。
  (2)菌柄 又称菇柄,俗称“菇腿”,着生在菌盖下方中央,上部与菌盖相连,下部着生于菌床的覆土层内,是菌盖的支撑部分,同时又是给菌盖输送水分和营养的通道。一般白色、光滑、近圆柱形,中实或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部,可食用。商品菇要求柄短粗壮,无空心,长度一般不超过1cm。
  (3)菌褶 菌盖开伞后,菌盖下面呈辐射状排列的片状组织称菌褶,菌褶与菌柄离生,密集、窄、不等长。初为白色,逐渐变为淡粉红色,随着成熟度的变化而成为紫褐色,开伞后呈暗紫色。菌褶两侧称为子实层,是孕育担孢子的部位。在显微镜下观察,由棒状的担子细胞和囊状体细胞排列成栅栏状,一般每个担子细胞顶端着生两个单孢子,双孢菇的名字即由此而来。双孢菇在采收、运输、销售及加工过程中,要求菌褶色泽浅淡,加工后不发黑。
  (4)菌幕(膜) 为菌盖未开伞时其边缘和菌柄之间连接的一层膜质组织,白色、薄,起到保护菌褶的作用。随着子实体成熟度增加,菌幕逐渐拉开变薄,直至破裂。采收种菇孢子的标准是菌幕将破而未破时的成熟度最好。商品菇要求菌膜窄、紧、不易破裂。而在生产上将内菌幕即将破裂时的时期作为双孢菇的最佳采收时期。采收过早,影响蘑菇产量;采收过迟,菌膜破裂后露出红褐色的菌褶,降低了商品性状,其风味也大大降低。
  (5)菌环 当子实体成熟开伞、菌幕破裂后,残留在菌柄中部周围的一圈环状物,即叫菌环。菌环单层、白色、易脱落。在分类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6)孢子 双孢菇孢子呈椭圆形,光滑,褐色,长6~8.5μm,宽5~8.5μm。子实体成熟开伞后,会从菌褶两侧的担子梗上自动弹落,遇到适宜条件即萌发生长成菌丝,进而进行繁衍,成为双孢菇有性繁殖细胞。一个成熟子实体可产生数十亿个担孢子,但多数是双核,只有极少数是单核,单核孢子的存在为双孢菇单孢育种提供了可能。
  当子实体成熟时,剪去菌柄,菌褶朝下放在纸上,大量孢子弹射后落在纸上,留下的痕迹称为孢子印。蘑菇孢子印为深褐色,它可反映菌盖的大小、孢子颜色等特征,是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