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明帝国边防史:从土木堡之变到大凌河血战(精装修订版)》[29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明帝国边防史:从土木堡之变到大凌河血战(精装修订版)

  •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7-01
  • 热度:8105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明帝国九边防务建设的来龙去脉;
  土木堡之变种种疑团之抽丝剥茧大揭秘。
  明蒙双方兵力对比、军事布局、行军路线、战略战术分析;
  堪比斯巴达勇士的三百明军死战护卫皇帝的*新考证;
  海报: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深入辨析明蒙双方的众多史料,揭开土木堡之变的众多谜底,还原出土木堡交战双方的兵力对比、军事布局、胜败原因,以及三百锦衣卫最后死战捍卫明英宗的一系列历史真相。以此为基础,详细讲述土木堡之变对明代中后期边防政策和战术所带来的冲击和改变以及明朝边防重心的转移。系统介绍明帝国创立的具有相当“xing价比”的火器战车战术,以及“俞龙戚虎”这对军事天才在其中的作用;首次揭示女真人是如何以明代车营战术为基础建立自己的军事体系,从而zui终摧毁明帝国的。
作者简介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战争、中外历史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通过精美的图片、通俗的文字、独到的视角理清历史的脉络。
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土木堡之战兵力之谜
“四十万京营”半数实额
“四十万蒙古”倾巢而出
瓦剌:从马前卒到边塞患
历经千年的宣府防线
历经千年的宣府防线
从零开始的明初宣府防务
鞑靼崛起与宣府防御的力不从心
宣府防御上的致命漏洞
土木堡之战的布局与较量
落入也先局中的明英宗
狡黠狠辣的骑兵合围战
力挽狂澜的北京保卫战
帝国边防线上的名臣与勇将
得归者十之二三
边防线的重建与也先之死
从土达之乱到红盐池之战
祸起萧墙:固原土达之乱
乘胜克捷:石城围攻战
其费非常:成化年间的“搜套”战略
名将崛起:明朝西北边防趋向稳定
大搜河套:红盐池之战的胜利
明代边防的火器与战车
划时代的车营“复套”战略
火器时代的拒马枪战术
明代火器战车的攻势思维
壮志未酬的曾铣“套”
“俞龙戚虎”的车营改革
俞大猷的大同兵车
戚继光的蓟镇兵车
来自女真八旗的终极挑战
步兵极精的女真八旗
萨尔浒之战的血泪
大凌河之战的悲歌
前言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十一日,统一了东西蒙古的瓦剌太师也先,以“大元一统天下”为口号,率领着蒙古铁骑在明帝国数千里的边境线上展开了猛烈进攻。也先的大兵压境,让这场战争几乎没有从小战到大战的过渡。明蒙双方从一开始就投入了大兵团作战:七月十一日,明帝国大同右参将吴浩领兵于猫儿庄遭遇也先大军,兵败身死。十五日,大同总督宋瑛、驸马都督井源、总兵官朱冕、左参将都督石亨四路将领统兵四万到阳和,寻求和也先主力的决战。但不幸的是,阳和之战明军再次全军覆没,仅少数人仓皇逃回。
  边境烽火接踵而至,持续的战败让朱祁镇这个年轻的明帝国皇帝再也无法安心地坐镇北京城。在内官王振的怂恿下,血气上涌的朱祁镇不顾群臣反对,决意亲征。朱祁镇仅仅准备了两日,便于七月十六日告别了太庙的列祖列宗,率领数量庞大的亲征军浩浩荡荡地离开皇城,向前线挺近。
  然而,朱祁镇这一血气上涌的仓促决定,让根本没有任何准备的京营将士惶恐不已。明军没有足够的粮草,没有充分的动员,几乎什么也没有。随行人员也都很沮丧,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皇帝到底要干什么。二十三日,当亲征大军驻跸宣府的时候,本该秋高气爽的华北天空却突然乌云密布,风雨大作,原本就惊惶不已的亲征官军更加觉得这是上天的警示。负责观察天象的钦天监监正彭德清劝说王振:天象有变,应该立即回师。但却遭到了王振的厉声斥责。
  二十八日,明军到达阳和,这里是大同官兵和瓦剌军战斗的战场。只见这里尸横遍野,阵亡明军的尸体已经腐烂得臭不可闻,似乎在用这种方式诉说着他们的苦难。亲征大军就在这种惶恐不安的心态下,缓慢地到达了大同。
  然而明军到达大同后,却没有见到瓦剌军的踪迹,这让朱祁镇很是沮丧。最后,他考虑到巨大的后勤压力,低落的士气以及不明朗的战场态势,决定班师回朝。
  八月初十,亲征军自大同返回京师。然而“赶巧”的是,一路不见踪影的瓦剌军,却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土木镇)附近出现了。朱祁镇和王振很紧张也很高兴,因为他们终于遇见了敌军。也先太师同样很紧张、很高兴,因为蒙古人已经在这里等待很久了。
  于是,血腥的会战展开了。
  残阳如血,两军厮杀在小小的土木堡,喊杀声震撼天地,响彻山谷。不知道过了多久,喊杀声渐渐平息,一切归于平静。
  八月十七日,北京收到了土木堡战败的消息:亲征军大败,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被俘。是为“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的名字也因为这次大战而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这场大战给明帝国和瓦剌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明军土木堡之战的战败直接导致同年十月的北京保卫战,此战也对后来明帝国边境的军事部署和明对蒙古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这场在当时震惊了整个东亚大陆的战役,在史书上却很少有详细记载。史书上的记载或寥寥数笔,或语焉不详,甚至连双方兵力都是一个谜团,更不用提其中诸多秘而不宣的运筹和谋划了。因此,土木堡之战衍生了诸多的传说、妄言,甚至是阴谋论。
  更重要的是,土木堡之变对明代中后期边防政策和战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变。日后明帝国虽然边防重心不断变化,但其国防政策、军事布局以及建军思想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土木堡之变的影响。更由于土木堡之变的刺激,明军发展出了更有针对性、更具性价比的火器战车战术。这其中不乏能臣良将的不断探索与尝试,更有“俞龙戚虎”这对军事天才所进行的划时代军事改革。然而,一切努力和变革,都受困于明帝国日益崩溃的财政与政治,更随着女真八旗的崛起而付之东流……
  一切的一切,还是要从那场著名的土木堡之战说起。
精彩书摘
  关于土木堡之战,最大也最受关注的谜团就是双方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其中流传最广、最为夸张的说法是明英宗率领着五十万明军,却被两万瓦剌军击败。这种说法之后又引申出各种推论,比如明帝国外强中干、明军不堪一击,甚至有人臆想出了所谓狼图腾崇拜之类的奇谈怪论。
  那么,明英宗朱祁镇到底带了多少兵力出征呢?
  其实,土木堡之战明军的参战人数,在明清官修正史如《明实录》《明史》中均不载,较早的记载来自于刘定之的《否泰录》。明朝天顺年间,刘定之根据自己的见闻,参考杨善、李实的《奉使录》等书,著成《否泰录》。根据刘定之的记载,土木堡之战中明朝方面军人以及随行非战斗人员的总人数达到五十万,明人和清人多引用刘定之的说法,如谈迁的《国榷》、郑晓的《北虏考》等。经过数百年的渲染,清代谷应泰撰写《明史纪事本末》时,直接不提“私属”,写作“官军五十余万人”,此为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
  与刘定之的《否泰录》差不多同时,李贤所著的《古穰杂录》却有另一种说法:
  ……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债而还。
  根据李贤的记载,土木堡之变中的明军人数实为二十多万,与刘定之记载的数字相差一倍。但之后只有《西园闻见录》和傅维鳞的《明书》引用了李贤的数据,可谓从者寥寥,可见李贤的记载在当时并不为人重视,到如今更是少有人提及。
  不过,关于明帝国兵员数量,明清史书中记载倒是较为详细。根据《明史》,洪武二十六年,明帝国全国内外共有329个卫所;明成祖即位以后,兵员数相较明太祖时期又有所增加,都司卫所一共有493个,一卫所额兵一般为5600人,如此计算,明成祖时期明帝国的兵员总数达到了2760800人。
  那么,明成祖时期,北京范围内的明军有多少呢?首先,明初京畿附近的明军主要是京营和畿内卫所兵。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为满足卫戍京城的需要,设立了京营七十二卫。七十二卫兵员当在四十余万的规模。明帝国京畿地区的卫所军亦不在少数。根据《西园闻见录》载,明成祖迁都以后,畿内置五十余卫所,大约有官军二十余万。明人蒋德璟也说成祖时期设立京卫七十二,达到四十万人,京畿八府又有军二十八万。一般来说,京畿地区的卫所主要为京营的预备人马,蒋德璟所言与《西园闻见录》的记载相印证,京畿地区的卫所军士人数当在二十余万无误。
  在宣德年间,明朝政府又确立了班军制度。当时,明帝国从宣德元年开始,每年定期在春秋两季征调河南、山东、大宁都司、中都(凤阳)留守司、直隶淮阳等卫及宣府军士到京师备操。这些备操军分春秋两班,每班八万人,满额共官军十六万员,由此得名“班军”。如此算来,根据明人之记载,在正统以前,算上京营预备队的畿内八府的二十余万军士,明帝国京营额军人数当有五六十万人。此后,万历年间的进士周炳谟也曾提及明初的京营京城内外共有军队五十余万人,当为不谬。
  由此看来,如果皇帝亲征,明军投入五十万人似乎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以上数据都是额定兵员数,不等于实际兵力。比如从宣德五年开始,京营中五军营的额定兵员就逐渐缺失了:明成祖时期京营的五军营中,每军步骑二万人,以后又调大同等边备御,到宣德时期,五军总存五万七千余人,而神机等营的规模也相继缩小,五军营每军步骑二万,则额兵当为十万人,可在宣德五年便因调遣及逃亡等原因,总兵力仅达到原额的一半。针对这种军额不足的情况,明宣宗命令兵部在京畿卫所等地挑选十万军改隶五军营训练。但是到了正统年间,京营缺额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正统二年明英宗命令太保成国公选军操练之前,五军营因为派遣了不少军士到各边镇卫戍,以及逃亡众多,兵力就已经缩减了二万五千人。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