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55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

  •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3-01
  • 热度:8753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丰富的历史图片、生动的战史记录、全面的战争反思
  全程再现60年前朝鲜半岛的真实战争场景
  军事专家 戴旭
  空军少将 乔良
  资深军事评论员 宋忠平
  凤凰卫视军事评论员 马鼎盛
  深圳卫视《决胜制高点》节目主持人 朱克奇
  军旅作家 贾松禅
  倾力推荐
  海报:
  
内容简介
  不可逾越的三八线 难以逃脱的宿命
  曾经对金日成顶礼膜拜的白善烨为何会效忠李承晚?
  “战神”麦克阿瑟为何会惨淡退出历史舞台?
  身先士卒的李奇微是如何在朝鲜战场上运筹帷幄?
  晚年的李承晚又是如何在韩国政坛作垂死挣扎?
  朝鲜战争结束60多年后的今天,三八线上依然硝烟弥漫,作为战争中“应该”的主角韩国人,在面对无法承受的命运之痛时,又是如何看待这段历史的呢?
  朝鲜战争不仅直接导致了今天朝鲜半岛上两个国家的对立,而且由于中国、美国、苏联等大国的介入,这场厮杀的主角已悄然易手。虽已过去60多年,但在近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似乎中国才是这场战争的领衔主演。然而,朝鲜战争的真相,真就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吗?
  洛东江战役的死里逃生,多富洞大捷的欣喜若狂,进驻平壤的意气风发,兵败汉城的绝望无奈,停战谈判中的现实无助,创建韩军的踌躇满志….. 作为韩国第1位全程参与朝鲜战争及战后重建的陆军上将,韩国人到底如何解读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韩国第1猛将白善烨将在这本酝酿60年之久的回忆录中给出答案。
  生动的战史记录 全面的战争反思!
作者简介
  白善烨,韩国军史上年轻的陆军上将,客观的朝鲜战争“活化石”;韩国历史上第1位陆军上将。他全程参与了朝鲜战争及韩国的战后重建,并在朝鲜战争时期担任韩国国军师长、军长等要职,战功显赫。同时,通过战场上的领军作战及与各国高层领导人深入接触,他对朝鲜战争的历程了若指掌。作为韩国军队现代化的奠基人之一,2009年6月,他被国会授封为韩国建国以来wei一一位名誉元帅。  白善烨于1920年11月23日出生于平安南道江西郡德兴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任韩军第1步兵师师长;1951年晋升为少将,并任第1军军长,同年7月作为韩方代表参加停战谈判;1952年1月晋升为中将,同年7月任陆军总参谋长兼戒严司令;1953年年仅33岁的白善烨晋升为韩国史上□年轻的上将,1954年2月任新创建的第1野战军司令;1957年,再次被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长;1959年退役。现为韩国 “6.25战争”(即朝鲜战争)60周年纪念事业委员会顾问委员与国防部军史编纂研究所顾问委员长。  《*寒冷的冬天2: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为其私人回忆录,2009年出版后,以其客观性、真实性赢得各界读者好评,韩国媒体《中央日报》于2010年全年连载。
目录
写在《我与祖国共存亡》中文版出版之际
推荐序 从对手的角度看自己的战史
权威推荐
第1章 序幕拉开 三八线上燃起战火
1 凌晨急报:开城陷落
2 一溃千里的汶山防线
3 木筏上的渡江战役
第2章 决战洛东江 300公里大撤退
4 7月拉锯战
5 兵临“最后的防线”
6 死守洛东江
7 多富洞大捷
8 绝地反击:歼敌三个师
第3章 北进!北进! 遭遇中国志愿军奇袭
9 沿着后退的路线打回去
10 巧施“巴顿战术”,进军平壤
11 平壤入城,人生巅峰
12 平壤教堂敲响了钟声
13 落入中国志愿军的圈套
14 血流成河的秋夜
第4章 再次后撤 北进平壤成泡影
15 立石整军待命
16 “圣诞节攻势”带来的灾难
17 惨淡的“1·4”大撤退
18 中部防线攻防战
第5章 重返三八线 生死线上的角逐
19 波谲云诡的汉江
20 挥泪告别第1师
21 决战还是后退?
22 大关岭之生死战
23 临阵磨枪
第6章 战争得失 停战谈判的艺术
24 我的停战谈判生涯
25 从僵局到破局:边打边谈
26 准备与游击队的战争
27 智异山作战
28 新生韩军的象征:创建第2军
第7章 狼烟再起 释放战俘事件
29 在压力重重下就任陆军参谋长
30 处理军队堆积如山的问题
31 打破“四星上将只能是国王”的铁律
32 达成韩美共同防御共识
33 释放战俘震惊天下
34 重陷危机的半岛局势
第8章 签订协议 战争终于结束了
35 近现代军队面世
36 加快战后重建步伐
37 被饥饿、死亡阴影笼罩的人们
第9章 战后回顾 美军与韩国的前世今生
38 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角色
39 战争爆发前军队左右派的血腥对抗
40 建军以来最严重的违纪事件
41 “4·19”革命的前兆
42 “4·19”革命与李承晚政府的倒台
译后记
军事术语表
媒体评论
  作为事实上的配角之一,韩国人对于朝鲜战争的感觉,也是作为主角之一的中国人需要了解的。难得白善烨上将相对客观、全面的叙述,给中国人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军事专家 戴旭
  作为三年战争的全程经历者,白将军成功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而这是我过去在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以及前苏联人的回忆文章中,不曾获得过的视角。
  ——空军少将 乔良
  朝鲜战争是一场众说纷纭的战争。本书站在韩国人的角度来看待这场战争,或许对中国人来讲是一次难得“兼听则明”的机会。
  ——资深军事评论员 宋忠平
  以白善烨为代表的韩国军人在朝鲜战争中作战英勇,赢得了美军的尊敬和信任,颇有点韩国足球队的拼劲。
  ——凤凰卫视军事评论员 马鼎盛
  白善烨可谓朝鲜战争中韩国“第1□将”,他的这本战争回忆录为我们提供了韩国视角,其中不乏充满血肉之感的细节,也使我脑海中的朝鲜战争图景更为丰富、更为整体。
  ——深圳卫视《决胜制高点》节目主持人 朱克奇
  韩国历史上的首位上将白善烨将军的这本回忆录价值巨大,同时这本书也为这段令国人刻骨铭心的历史添上了更详细的注解。
  ——军旅作家 贾松禅
  韩国国军能够发展,可以归功于曾经带领韩国国军在休战会谈上签字、领导过16个师的年轻指挥官白善烨。他的正直、勇气的能力都让我深感敬佩。
  ——时任朝鲜战争联合国军司令、美国四星上将 马克.克拉克
  一本记录了朝鲜战争老兵白善烨将军为祖国和同胞奉献一生的历史性文献。
  ——韩国知名记者、作家 郑飞石
  一位名将诞生了,他就是指挥过朝鲜战争的白善烨将军。军事技术可以在学校里学到,但是名将只可能绽放于战场之上。
  ——日本前文化厅厅长、知名作家 三浦朱门
前言
  推荐序 从对手的角度看自己的战史
  乔良 空军少将、军事评论家、中国著名军旅作家
  作为一个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军人的后代,韩国军史上第一位上将所著的关于那场战争的回忆录,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今天,距离那场战事结束已经整整60年。60年,即使在硝烟散去时出生的孩子,现在也成了花甲之人,而那场曾经牵动整个世界神经的战争,却从未在人们的记忆中抹去。
  半个多世纪来,描述那场在朝鲜半岛上展开血腥厮杀的著述,即或不能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起码也可以说难以数计。想想看,连我和我的合作者王湘穗先生也写过一本探究那场战争的小书《割裂世纪的战争》,便可知那场打了三年的战争,对于每个真正的军人及战史爱好者来说,有着怎样磁石般的吸力。
  战争的迷雾总是要比战场的硝烟散去慢得多。人们对某场战争的认识,也只有在迷雾褪去时,才会逐渐厘清它的轮廓。而厘清的办法,除了等待双方战史档案的解密,就是战争的亲历者们留下的文字。这些生动鲜活的文字往往比呆板的作战计划和战场总结更让人着迷。
  与我所钟爱的朱可夫元帅的《回忆与思考》,艾森豪威尔将军的《远征欧陆》,古德里安将军的《坦克,前进!》,蒙哥马利的《元帅回忆录》比起来,白善烨将军的这部《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似乎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但当你读完全书后,你不得不承认,这部韩国将军朝鲜战争回忆录的不可替代性。作为三年战争的全程经历者,白将军成功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而这是我过去在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以及苏联人的关于朝鲜战争的著述中,不曾获得过的视角。
  战争是人类整体的不幸,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却是军人的幸事。因为它能为他们提供功成名就的舞台。尽管绝大部分军人都没有这份运气,但每场战争终会有幸运儿脱颖而出,如有神助般地避开子弹和炮火的追击,并在弥漫的硝烟中尽情发挥他们的才能,直到最后登上成功者的领奖台,一次次演绎“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喜剧。白将军从朝鲜战争之始担任师长,然后在三年时间内由师长到军长,到军团司令,再到陆军参谋长,直至官拜上将,也再次映证了这个道理。这么说,丝毫不影响历史对白将军在那场战争中的评价,孰功孰过,自有公论,因为历史从不会偏心。
  尽管在阅读全书时,读者会时不时地感觉到,白将军对于韩军以及他本人在与中国志愿军交手时遭遇的失败,常常轻笔带过(这是许多战争回忆录的通病),但即便如此,你也必须承认,白将军是个诚实的人,起码他既不讳言遭遇的失败,也不回避自己在这些失败中应负的责任,这是应该让人敬重的。何况正是从白将军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读出,我们令人骄傲的父辈是多么的顽强和英勇,正是他们让从未尝过败绩的美军包括威名赫赫的麦克阿瑟将军蒙羞。因此,我在这里向这位没有刻意掩饰或歪曲这段历史的白将军表达我真诚的致意。
  近些年来,人们对朝鲜战争的关注和探究已逐渐超出了战争本身,而把它放在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下去观察,人们逐渐地把这场战争与中国的崛起联系起来,人们开始认识到,如果没有这场战争,美国也许不会对中国军人有半个世纪之久的敬畏之心,而同样,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许不会四十年后才真正启动。是耶?非耶?谁能说清?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每个国家都有她自己的历史宿命。中国如此,韩国亦如此。这两个国家在经历了那场战争之后,最终都创造出了经济腾飞的奇迹,这,也是历史宿命。
  是为白将军大作序。
  中国·空军少将 乔良
  2012年11月10日
精彩书摘
  开战之后,朝鲜军队势如破竹,相继占领了汉城、晋州。我们只好从汉江南岸开始后撤。经过300公里的长征后,我们来到了洛东江边。战况已十分危急。就在这时,美军进入朝鲜半岛,与在洛东江防线坚守多日的韩军展开了绝地反击,局势开始发生逆转……
  进入7月后,朝鲜军队逐渐加强了对汉江防线的进攻。由于兵力不足和缺少重装备,我军开始有些支撑不住了。已占领汉城的朝鲜军队,以汉江铁桥为中心,向四周不断地扩大战果。之前被韩军第6师(师长金钟五上校)阻击在春川一线的朝鲜军队,这时也突破了我军防线,并向西南方向突进,对水原形成包围之势。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第1师接到了撤至汉江以南后的首次作战命令——进入水原东北地区阻击进攻丰德川的朝鲜军队。
  我们虽然名义上是一个师,可实际兵力连一个团都达不到。但是第1师仍然按照命令迅速在丰德川山谷(现水原高尔夫俱乐部附近)进行部署,而且还收编了100多名从广陵地区撤下来的第10期士官学校学员。
  就在他们刚刚投入到前沿阵地时,陆军司令部就来电:“目前,任何一名军官都是国家的重要资源,陆军司令部将对他们授衔,并投入到前线作战,命令你立即将他们撤至大田。”于是我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服这些士官学员并把他们送走。
  按照带兵多年总结出的战术经验,我把部队呈“V”字形埋伏在山谷中。果不其然,朝鲜军队按照预想进入了我们的“V”字形包围圈。随着我一声令下,士兵们一起开火。朝鲜军队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我们消灭殆尽。虽然只是一场小胜,但这场胜利可以被视作是对临津江战役惨败的雪耻。同时,这场胜利还对集中在水原以北的我军主力日后的成功撤退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