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感谢出版社编辑部的美意,约我写这本中国近代史教材。其实,这是我多年的宿愿,终于梦圆。
从1970年我承担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已经快四十年了总想写一本代表自己学术观点的教科书,但由于事多缠身,一直未能动手。出版社的约稿给了我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同时也是一种无形的约束,迫使我只能向前,无法后退。而且,我开始曾自负地认为,自己从事教学几十年,写一本教材应该是轻车熟路,一挥而就,所以就怀着喜悦的心情不假思索地列入了自己的写作计划。但静下心来仔细琢磨,也并不那么简单。三个难题迎面而来:一是多年的教学与研究,自己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术观点和总体看法,而教材反映的是学界较稳定的比较普遍的认知,二者的相互融合颇费脑筋;二是作为教材必须有个总体的发展线索,而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线索问题,众说纷纭,各自成理,如何定夺也很困难;三是书贵有个性,也就是说每本书要有每本书的灵魂,有独特的支撑点,能够突显本教材个性的支撑点又在何处?经过差不多两个月的反复思考,才终于有了点儿眉目。
受政治生态和学术素养的制约,在对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段历史的总体把握和具体阐述上,近半个世纪以来,内地学界变化很大。尤其是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整体研究水平的提升和中外学术交流的扩大,无论是在史料挖掘、研究视角,还是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乃至理论指导、研究手段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令人目不暇接。融会吸收这些最新的相对稳定的研究成果,大体反映了目前的研究现状,是本书首先追求的目标。至于我自己的个人学术观点,则是在服从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多反映一些。也就是在突显学术整体走向的过程中力所能及地融入个体。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本书贯穿的是古今中西之争。殖民主义的入侵和中国人的向西方学习,使如何处理中西关系的问题开始显得十分突出,几乎在政治、经济、思想、学术、社会等所有领域都有反映。而中西的问题又引发了古今的问题。中国要走向近代或曰现代,就提出了一个如何对待古代和传统的问题,即习惯上所讲的传统的现代转化。鸦片战争之后的八十年间,甚至直到今天,无论是政治家、思想家、企业家,还是学者、教授、平头百姓,都自觉不自觉地要去处理古今中西问题。中国走向世界和逐步崛起的过程,实质上是科学处理古今中西关系的过程。古今中西之争既抽象,又具体,可以由抽象演化到一般,也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本书的基本线索,可行。
关于本书的支撑点,选择了告别帝制。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期间的最重大事件莫过于清朝灭亡,清朝灭亡又标志着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帝制之所以能够结束,既是鸦片战争以来清朝腐败衰落的结果,也是殖民主义入侵、社会母体的经济变动和政治、思想、社会新兴力量崛起的必然。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为清政府准备了掘墓人,民主共和的政治构想则为帝制画上了句号。告别帝制是支撑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基石。
本书的整体思路大致确立后,我即按照出版社的写作要求草拟了一份提纲,并向我的博士生李来容同学征求意见。她的一些看法颇有新意,特别是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老师难以想到的建议,让我窃喜。我灵机一动,决定邀请她和我一起来完成本书。这样,既可发挥年轻人思想解放、敢说敢闯的优点,又能突出年长者沉稳善思、穷理明辨之所长。于是,我们每写一章,先仔细讨论,写完后又反复修改。大体经历了两个春秋,终于草成本书,不禁如释重负,兴奋之至。
设想和结果总是有距离的。我们虽然在写作过程中坚持慢中求快的原则,力求充分贯彻我们的思想指导和总体思路,同时突出政局起伏、体制变迁、文化更新、社会代谢等方面的论述,揭示在世界潮流激荡下近代中国历史演进中真实的历史画面,但由于能力所限,不一定如愿。真心期待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备修改时采纳。
最后,特别感谢出版社的编辑朋友们为本书所付出的辛勤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