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皮特·恩格伦(Peter Englund)
1957年生于瑞典布登。作家、历史学家、乌普萨拉大学教授,作品被译成15种语言传播在世界各地。2002年,入选瑞典学院(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机构)院士,2009年至2015年5月31日,担任瑞典学院常任秘书。他曾经长期在巴尔干地区、阿富汗、伊朗从事战地记者工作——他不是在书斋,而是在战地获得了更真实的战争体验——他针对波尔塔瓦会战所写的突破性著作单在瑞典就售出超过25万册。他善于以个体的感受、情绪体现战争的复杂性,被称为“当代讲述战术、杀戮、战争心理至为杰出的一位作家”“高超的说书人”。
致中文读者
这是一本有关“一战”的书。不过,这不是一本讲述战争是什么的书,比如介绍战争的原因、进程、结局和后果,等等——这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优秀历史著作,常常也到了详尽入微的程度。但这本书不写这些,而是一本讲述战争怎么样的书。也就是说读者在这本书里能找到的不是很多事实而是些个人,不是很多过程而是体验,不是很多发生的事件而是情感、印象和氛围。
在这本书里,读者会跟随二十三个主要人物,当然全都是高度真实的人物——这本书是根据这些人物留下的不同文献资料写成的,没有任何编造——大部分也是默默无闻或者被人遗忘了的人,是在社会底层的人。而且,在一般人的意识里,这次大战的战场和西线的战争泥潭差不多就是同义词,这也不算错;但本书中的很多人物则身处其他的战争舞台上,比如东部战线、阿尔卑斯山、巴尔干半岛、东非和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大部分人物也很年轻,只有二十来岁。这二十三个人物里,四个将会死于战争,另有两个沦为战俘,还有两人被誉为英雄,而还有两人的结局是沦为肢体不全的残骸。其中不少人,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欢迎它到来,但战争也逐渐教会了他们去厌恶战争;有些人从一开始就厌恶战争。其中有一个名副其实地发疯了,被送到精神病院,而另一个则再也不能听到一声枪响。尽管命运不同,角色各异,属于不同民族,但这些人全都可以被一个事实统一起来,即战争从他们那里夺去了什么:青春、幻想、希望、人性或者生命。
这二十三个人物大都亲身经历了富有戏剧性和可怕的事情,尽管如此,本书的焦距对准的是战争中的日常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段反历史,因为我寻求的是把这个无论如何具有史诗性的事件放回到那种细小的原子一般的成分,也就是说每个单独的个人及其经历。
我非常高兴,现在这本书在中国出版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