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史pdf下载pdf下载

中国服饰史百度网盘pdf下载

作者:
简介:本篇主要提供中国服饰史pdf下载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5-01
pdf下载价格:0.00¥

免费下载


书籍下载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中国服饰史》是一部研究中华服饰文化传承历史的专题著作。
  《中国服饰史》以11章的篇幅和大量考古发现实物研资料及文献典籍,系统、全面、翔实而又简明地阐述了中华服饰文化漫长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及演变,体现了中华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和多姿多采、绚烂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服饰史》配插的近千幅随文插图,形象而又生动地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服饰样式、纹样、佩饰等。

作者简介

  黄能馥,男,浙江义乌人,汉族。1927年出生。自1955年8月起一直在中央美术学院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服装专业任教,教授。1989年11月受文化部聘请为全国艺术学科第四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资格评审委员,并兼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术委员。《工艺美术论丛》主编。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印染史话》196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丝绸史话》(与陈娟娟合著),196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获优秀爱国主义通俗历史读物奖;《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印染织绣》,分上、下册,先后于1985年、198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于1991年获首届中国优秀关术图书特别奖金奖及1993年首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论文《继承的目的在于发展》,1987年在全国服装基础理论研讨会获论文二等奖;《中国服装史》(与陈娟娟合著),1995年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服装书刊展评会书刊奖;《中华文化通志·服饰志》(与陈娟娟合著),199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于1999年获全国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中华服饰艺术源流》(与陈娟娟合著),199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华历代服饰艺术》(与陈娟娟合著),1999年10月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于2000年11月获中国图书奖;《中国历代装饰纹样大典》(与陈娟娟合编),1995年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于2001年获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
  
  陈娟娟,女,北京人,汉族。1936年出生。现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代丝绸文物复制中心副主任。1956年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师从沈从文先生研究中国古代织绣文物,迄今四十余年,一直丛事古代织绣文物的研究、分析、鉴定工作,亲手为故宫及兄弟博物馆分析鉴定了数以万计的织绣文物。主要学术著作见黄能馥简介中的合著部分;与他人合著《国宝》(1983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故宫博物院藏宝录》(198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与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出版)等,并在《文物》、《文物报》、《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等学术报刊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中华服饰探源
第一节 服装是人类演化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节 人类远祖演化的历程
第三节 中国人及其服饰的由来
第四节 丰富多彩的中华原始服饰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的服饰文化
第一节 夏、商、周服饰文化的背景
第二节 服饰资料之阶级垄断
第三节 奴隶社会的服饰制度
第四节 王权的标志——“十二章”服饰纹样
第五节 中国奴隶社会服饰文化的考古发现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文化
第一节 中华服饰文化变革的第一个浪潮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文化的考古发现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服饰文化
第一节 秦汉服饰文化发展的背景
第二节 秦始皇时代的坚甲利兵
第三节 中国丝绸对西方世界的重大影响
第四节 汉王朝的服饰制度
第五节 考古发现的汉代服饰资料
第六节 秦汉时期的首饰和佩饰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文化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背景
第二节 汉、胡服饰文化的传移
第三节 裤褶、裲裆、半袖衫的流行
第四节 筒袖铠、两裆铠、明光铠
第五节 冠帽形制的变迁
第六节 文士的服饰风尚
第七节 妇女服装的演变
第八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纹样
第九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饰实物
……

第六章 隋唐五代的服饰文化
第七章 宋代的服饰文化
第八章 辽、金、西夏与元代的服饰文化
第九章 明代的服饰文化
第十章 清代的服饰文化
第十一章 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服饰文化

前言/序言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的提高,逐渐创造了服装和服饰文化。服饰包括服装和首饰、佩饰及配饰。它们既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创造的物质条件,又是人们在社会性活动中的重要精神表现。人们对服装的要求有生理方面的物质性和心理方面的精神性。物质性表现为衣物实用性和科学性,即衣服保暖、透气、散热、防护肌体、便于活动等物理、化学性能;精神性表现为审美的艺术性和象征性。服装的精神性是流动的,在发展过程中常因环境和社会的变化而出现流行性变化,产生空间性位置移动和传播,以及时间性的传承和革新。而人的审美意念和象征意念不仅受时代意念的制约,而且受民族意念的制约,这是服饰文化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原因。服装的品种款式的变化是服饰的外形,受民族审美意念和象征意念主导的文化气质和艺术气质,才是服饰内在的神采。
  本书以中国服饰文化的起源、形成、繁荣、发展、演变全过程的物质性特点和精神性特点为对象,记述各个历史时期服饰文化的发展演变,其中涉及服饰门类、穿着方式、服饰制度、服饰材料、服饰纹样、发式打扮诸方面。服饰是多源的文化,各民族的服饰文化在发展的道路上互相交融,都以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从中华服饰文化发展的长河,找出演变的客观规律,对于弘扬中国优秀的服饰文化传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饰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方人类学家认为,人类大约在40万年以前知道利用兽皮来抵御冬天的寒冷。到距今10万年至5万年的尼安德特人时期,人类已经能够缝制毛皮。在距今4万年至1万年的克罗马农人时期,皮衣已进入发达阶段。这一演进的历史过程大体和中国服饰的起源演进过程相近。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北京人已经具备利用兽皮保暖的能力。至更新世晚期智人阶段,辽宁营口金牛山人已能制造磨尖了的骨锥在兽皮上钻孔,以皮条皮筋穿过兽皮的孔眼制成原始的兽皮衣服;金牛山人还用钻孔的骨板制作佩饰品,以美化生活。当历史进入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人类发展到现代人阶段,中国人就已制造出骨针来缝制皮衣和串联原始装饰品,在辽宁海城小孤山距今4.5万年的遗址就出土了几枚相当精致的骨针和穿孔的兽牙蚌骨等。河北阳原虎头梁出土的穿孔贝壳、钻孔石珠、鸵鸟蛋壳和鸟骨制作的扁珠,是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原始佩饰品,有些扁珠的内孔和外缘相当光滑,说明曾长期佩戴过。北京房山山顶洞人遗址距今2.5万年,这里发现了穿孔的兽牙125枚,有5枚穿孔的兽牙是排列成半圆形的,显然是原来的串饰;还有7颗散布在头骨附近的小石珠的穿孔曾用赤铁矿研磨的红色粉末涂染过。虽然这里出土的骨针比辽宁海城小孤山旧石器遗址发现的骨针粗糙一些,但考古学家发现这里埋葬的尸体周围撒有赤铁矿的红色粉末,表明当时曾举行某种葬礼,从用红色粉末施撒尸体周围等现象分析,可知我国早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即已有与原始巫术观念相融合的原始服饰文化。至新石器时期丝、麻、葛、毛等手工纺织和绘绣工艺的出现,衣冠鞋靴已与玉石首饰佩饰、发型配套。在辛店文化的装饰陶器中,还出现了以龙纹为装饰主题的服饰的陶塑人形,把中国龙袍的历史推前到距今5000多年。这些都是古代典籍所从未提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