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一看就懂的战国史》[43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一看就懂的战国史

  • 出版时间:2018-10-01
  • 热度:8553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叱咤风云的良将,运筹帷幄定乾坤

  纵横捭阖的说客,雄辩滔滔掠城池

  奇招、绝招、妙招、险招,乱花渐欲迷人眼

  大战、小仗、明争、暗夺,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切精彩,尽在《一看就懂的战国史》


内容简介

战国时期,社会激荡,群雄并起,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国斗智斗勇,展开了殊死较量。你合纵,我便连横。孙武、吴起、孙膑、赵奢、乐毅、邹忌、苏秦、张仪、卫鞅等名臣名将悉数登场,风云际会,各显风流。二百多年间,霸魏如何失势、强齐如何自取灭亡、雄楚如何被玩弄于股掌之上,原本落后的秦国如何走向强盛,七雄争霸如何演变成秦国统一六国……一切尽在《一看就懂的战国史》。

作者简介

陈长连,山东莒县人。2004年至今执教于海南省文昌中学,从事高中历史教学,连续九年担任高三历史备考工作,发表多篇教育教学论文,主持编写巜七乡文昌》校本课课,并荣获海南省一等奖,独立编写高中备考校本资料。

目录

  | 第一章 礼崩乐坏大裂变

  战国旭日,春秋残阳

  百年分裂的终局

  同仇敌忾晋阳城

  士为知己者死

  韩、赵、魏三家分晋

  大楚锋芒再现

  墨子的止戈之术

  田陈八世掌齐国

  | 第二章 战国乱世新秩序

  文侯即位,李悝变法

  魏国的最强“兵”器

  武霸河西,文治邺城

  武士之魂——聂政

  将星陨落

  邹忌谏齐王

  | 第三章 强魏失势,七雄分庭

  既生我何生你

  浴火重生的复仇者

  “天下第二”裹尸马陵

  韩昭侯与申不害

  秦国最“贵”的客人

  商鞅变法,天下奠基

  人已死,法常存

  | 第四章 纵横派崭露头角

  赌棍的活法

  荣过苏秦佩印归

  荣华富贵一张嘴

  纵横家之间的对决

  亚圣说四方

  | 第五章 秦时明月照九州

  六百里惊天骗局

  司马错剑荡巴蜀

  内乱带来的国家衰败

  通王川,窥周室

  胡服骑射武灵王

  吞并中山

  含恨沙丘宫

  垂沙之战

  孟尝君其人

  鸡鸣狗盗办大事

  | 第六章 诸国蜕变为争锋

  战神的首秀

  同心协力称帝王

  宋康王的末日

  燕昭王复仇

  乐毅的悲伤结局

  | 第七章 吞周夺鼎震寰宇

  力挽狂澜——田单

  渑池之会应谶语

  鄢郢划秦川

  永远的离骚

  华阳之战

  阏与大决战

  新鲜血液注秦川

  睚眦必报的范相国

  列国血战长平

  战国最大规模杀戮

  邯郸受困千万重

  信陵君窃符救赵

  吞二周、夺九鼎

  吕不韦的人生哲学

  | 第八章 六国折戟,华夏一统

  最后的反扑

  客卿李斯

  赵国最后的王牌

  决绝与疯狂

  地缘政治压缩了生存空间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摧枯拉朽,独占鳌头


精彩书摘

  士为知己者死

  良牧闲无事,层台思眇然。

  六条萦印绶,三晋辨山川。

  ——(唐)权德舆《酬冯绛州早秋绛台感怀见寄》

  不可一世的智瑶终于被打败了,他的家族也受到了牵连。怎奈他生前缺德的事情做绝了,死的时候没有几个人为他落泪。树倒猢狲散,智家多数族人被赵、韩、魏三家所屠杀,只有少数逃往他国。智果早就料到智家难逃此劫,所以预先做好了准备,因此,智果一家全身而退。智瑶的儿子逃往秦国,智氏从此在晋国的版图上消失了。但是,依然有这么一个人记挂着智瑶,一句“士为知己者死”,让他为了智瑶舍生忘死。

  他就是智瑶的门客——豫让。豫让出身于侠义世家,自幼受到任侠精神的熏陶。长大成人后,习得一身武艺,他先后投靠中行氏和范氏,都不受重用,转而投靠智瑶门下。智瑶的臭脾气虽不招人喜欢,但是此人崇尚武力,总是对于勇武之士另眼相看。豫让遇到了智瑶,好似良马遇到伯乐。

  豫让逃进深山,他暗自立下誓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智瑶曾对我有皇天后土之恩,如不能为他报仇,真枉为侠客!此次定要杀了赵无恤!”光有抱负是远远不够的,如今自己想要接近赵无恤绝非易事。

  刺杀计划就此启动,豫让隐姓埋名,等待时机。有一次赵家需要杂役,他趁势混了进去。他借自己维修厕所的身份,将砌墙的瓦刀磨得锋利无比。豫让认为,人有三急,只要赵无恤来厕所方便,他便可以将其乱刀砍死。

  豫让虽然武艺不凡,但是演技很差,当赵无恤遇到他的时候,豫让不免紧张。赵无恤一下看出了端倪,觉得此人非常可疑,他命人将其捉拿,并搜出了那把锋利的瓦刀。在赵无恤的盘问之下,豫让也不狡辩,他说道:“我就是为智瑶报仇来杀你的。”

  卫士听罢,立刻拔剑想要杀掉豫让,但是被赵无恤拦住了。赵无恤说道:“如今智瑶已死,此人还不忘为他报仇,真乃贤人义士!还是放他走吧。”虽然第一次刺杀赵无恤没有得手,但豫让依然没有放弃,报仇的想法已经深入他的骨髓了。

  如今赵家已经知道自己的相貌,想行刺更是难上加难。想到这一点,豫让便把自己的眉毛、胡子都拔光了,身上涂上漆,再用刀子划破面容。毁容之后,豫让又以吞碳这种极端的方式改变了自己的声音。为了复仇,他从此浪迹街头。夜以继日的等待终于让他找到了行刺的机会。豫让通过打探得知,赵无恤将外出办事,途中会经过一座狭窄的石桥,此时护卫不便站在旁边,非常适合行刺。豫让以一身破旧衣衫掩饰身份,身藏一把利刃,埋伏于桥下准备行刺。

  当马车行至桥头之时意外突然发生,车前马匹好似受了惊,朝天一阵长鸣。赵无恤感到形势不对,立刻命属下搜查,果然将身藏利刃的流浪汉搜了出来。经过盘问,原来此人就是刺客豫让。

  赵无恤气得脸都绿了,他厉声指责道:“范氏与中行氏也曾是你的主子,两家被智瑶所杀,你非但没有为他们复仇,反而依附于智瑶。如今智瑶已死,你偏要为他死心塌地,这又是何道理?”

  豫让微微一笑:“智瑶以国士之礼待我,我也就要像国士那样来报答他。范氏与中行氏怎能与智瑶相提并论。”此言足以证明豫让的忠义,赵无恤顿时动了敬畏之意和恻隐之心。赵无恤道:“君之忠义已人尽皆知,可我已经放你一次,不能再放你走了,你看怎么解决吧。”

  豫让闻言倒头便拜,他说道:“您曾经放过我一次,天下人无不知您宽容仁厚的美德;我之罪,理应伏法受诛。只希望能借用您的衣服砍上几刀,虽不能如愿,也算仁至义尽了。如果能得您的准许,我死而无憾了。”

  赵无恤被他的恒心和忠心所打动,便展现出无量的气度,脱下自己的外衣交给豫让。豫让接过衣服,拔出利刃,在衣服上砍出三道口子,然后跪在地上仰天长啸:“如今我已报答恩德了。”说完便挥刀自尽了。赵国的志士们无不为他落下男儿泪。

  没想到这个臭名昭著的智瑶,也有人甘心为其舍身赴死,豫让之死看似没有什么社会意义,只是智瑶的陪葬品罢了。对于赵无恤来说,豫让并不可怕,那么令他担忧的究竟是什么呢?


前言/序言

我爱读史书,更爱读春秋战国史。

春秋战国是不可分开的历史。同属东周,天子无力,诸侯四起;同属乱世,破国毁社,无日不战;同属思想自由的世界,儒墨道法,三八纵横;同属于解放飞跃的时代,井田崩溃,恶金行世;同属混沌,贤者不肖,义士无耻……

然而,泡一杯香茗,奏几首雅乐,翻开泛黄的历史书页,拟想那些两千多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事,你就能品出一些不同的味道来。

春秋是君子的舞台,而战国则是英雄的角斗场。前者给人感觉温情脉脉,读来让人莞尔一笑,像春天的风一样缠绵温柔,也像秋天的泉一样沁人心脾;后者给人感觉酣畅淋漓,读来让人义愤填膺,像夏天的雷一样振聋发聩,也像冬天的冷一样深入骨髓。

春秋盛产君子,如晋文公,如叔孙豹,如孔丘,如柳下惠;战国则盛产英雄,如赵武灵王,如白起,如孟轲,如荆轲。

面对天子,春秋时代的诸侯还有表面的恭敬,来自远古血脉的亲近和四方神灵的诅祝还约束着每一代霸主。战国则不然,各国诸侯对那个不思进取,抱残守缺,却又占据着大义名分的王室,更多地表现出赤裸裸的藐视和不屑。因为,君子重视名声,而英雄重视实利。

春秋的战场上,死亡是不会针对贵族的,叔孙豹在战场上求死,甚至能感动敌方的战士,为自己护驾。而在战国,杀戮是不分辨任何一个卷入者的,只有坑杀四十万士卒的白起,才有资格和机会对鲜血反思。因为,君子是贵族,而英雄往往起于阡陌。

孔丘是君子,即使困于陈蔡,绝粮数日,还能从容地抚琴自乐乐人,他说“克己复礼”,又说“思无邪”,即使怒了,也只嘟囔着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孟轲则是英雄,饿肚子了会自我安慰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得志了会发牢骚说“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看谁不顺眼会传流言“望之不似人君”,如果愤怒了还会振聋发聩地大喊:“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因为君子是供桌上的拈花一笑,而英雄则是灶台上的嬉笑怒骂。

春秋时代,从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集体耕作制还留存着,大家都种着同属于一个封君的土地,响应着君上君的号召一起战斗,只有在闲暇时间内在荒野僻静处偷偷地种下属于自己的梦想,然后因为这开拓为他人效仿而不安。战国时代,所有的古老痕迹都逐渐消失了,百姓真正地成了百姓,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为妻子儿女流汗,然后憧憬着王的封赏而厮杀,只有在祭祀和节庆的喧闹中,才恍惚念叨着“天下大同”的梦呓,然后还因为这集体的梦呓而欢呼雀跃。因为,君子是在理想生活中挣扎,而英雄则在生活中驾驭理想。

每一个人都有着君子的潜质,柳下惠和盗跖两兄弟才能将棠棣之花的开放讲述得黑白分明,沾着亲人血的戈矛是如此秀气。只有少数人才是英雄,而大部分人都是英雄的食粮,荆轲和嬴政两敌人才能将天下权、掌中利的争斗演绎得模糊一片,就算是描绘山川壮丽的书卷中,包裹的都是狰狞的杀人短剑。因为,君子是你揖我让,相忘于江湖;而英雄则永远是不共戴天,不容他人卧榻于千里之外。

说不上是君子让人迷醉,还是英雄让人沸腾。更说不上是春秋时代让人成熟,还是战国时代让人疲倦。反正,翻开中国史书,春秋之前,太过蒙昧野蛮,而战国之后,英雄退场,只剩下小人戴上名为好汉的面具,演一幕幕滑稽戏而已。

如果非要在这两者中分出高下的话,我更喜欢英雄的战国,毕竟就算作为其食粮,我也能感受到血脉在流动,而君子的世界,往往如壁画一样,色彩绚丽而又苍白。

你呢?翻开这本书,给自己找一份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