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幽灵舰队》[24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幽灵舰队

  •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9-01
  • 热度:8363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美国时下最当红的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美国科幻作家协会主席、《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约翰·斯卡尔齐经典之作。

  ◆战争中的人性,人性中的战争,科技与伦理的激烈碰撞。

  ◆一场人类与三个种族的宇宙战争,一场生与死的心灵考验。

  ◆一个人的身体里,挤进一善一恶两个灵魂,你死我活的斗争,就从星际战场,蔓延至内心深处……

  ◆无删节全新译本。

内容简介

  随着人类向外星球的扩张殖民,宇宙正在变得越来越危险,三个种族的外星人正准备结盟对付人类,一场大战迫在眉睫。幽灵旅——殖民防卫军的特种部队,是人类最强的防卫力量,他们由死去之人的DNA克隆而成,身体强壮、反应敏捷,生来就是战士。
  雅列·狄拉克,一名特别的“幽灵旅”战士,他诞生的目的,就是充当叛徒查尔斯·布廷的记忆容器,找到他背叛的理由。谁知传送的过程竟然出了差错,雅列产生了自己的意识。而布廷的记忆也随着战争的激化渐渐苏醒,一善一恶两个灵魂在他的体内不断交战,威胁人类的巨大阴谋也渐渐浮出水面。
  就在这人类存亡的危急关头,面对难以战胜的强大敌人,即使是“幽灵”,也无法违逆人性的呼唤……

作者简介

  约翰·斯卡尔齐(John Scalzi),美国当红科幻作家,现任美国科幻与奇幻作家协会主席。2005年,他以《来自12个星球的敌人》(Old Man’s War)一书成名,入围该年度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并凭借此书获得2006年度约翰·W.坎贝尔奖最佳新人奖。随后出版的一系列科幻小说,都毫无例外地登上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更6次入围雨果奖各大奖项。

目录
第一部
1
2
3
4
5
6
7
第二部
8
9
10
11
12
13
14
15
后记
媒体评论

  “如果史蒂芬·金也写科幻小说,他能写到像斯卡尔齐一半那么好的话,就算是不错了。”
  ——《达拉斯早报》



  《幽灵舰队》一书,军事行动就像万花筒一样精彩,同时还深刻洞察了科技带来的伦理问题。斯卡尔齐很好地把握了个人戏剧与“大场面”之间的平衡……强烈推荐!
  ——美国《图书馆杂志》



  《幽灵舰队》除了描写战争和人类末日的前兆外,还对科技发展带来的个体身份认同问题给予了充分关注。
  ——美国《书目》杂志

前言
  后记
  首先,认为既然已经奠定了基础,所以再写一本很容易的各位,允许我对你们说:哇哈哈哈哈哈!咳,才怪。
  因此,我第一个要感谢的是编辑帕特里克·尼尔森·海登,他时不时发邮件轻描淡写说他多么期待读到下一章,而不是多么想掐死我——他多半早该动手,搞不好现在仍旧会,因为整本书稿已经落入他的手里,掐死我实在没有坏处(除非他还想再出一本)。
  Tor出版社里还有许多绝对了不起的朋友值得我奉上爱意和巧克力:特蕾莎·尼尔森·海登、丽兹·戈瑞斯基、爱莲娜·加洛、最近离开的菲奥娜·李(她还活着,在中国)、多特·林和汤姆·杜赫迪。不过,大体而言,在Tor工作的人都值得我奉上爱意和巧克力,我这么说可不是因为我屡次拖稿而害他们受苦——好吧,也许有一点——但这绝对不会减少我的谢意。同时感谢里奇·科林,校对排版受苦了。
  当然还必须感谢我的代理人伊森·艾伦伯格,他睿智而富有远见地制定了合同。
  这本书之所以会存在,有一个原因是本系列首作Old Man's War(中文版《来自12个星球的敌人》)有幸在网上得到了很多称赞,这些评论者的品味深受读者信任。谢谢各位,特别要感谢的是格伦·雷诺兹、科里·多克托罗、斯蒂芬·格林、斯蒂芬·贝恩布里奇和尤金·沃罗赫。要是你怀疑过网络评论是否有用,请相信我的话:老天,太有用了。
  你要是琢磨过这本书里的有些点子为何那么妙,最简单的答案是因为我见到它们在其他书籍里获得了成功,心想:“了不起,我得偷来用一用。”我有意偷师的作家有尼克·萨根(他的意识传送在Edenborn一书里用得极为成功)、司各特·维斯特菲尔德(The Risen Empire和The Killing of Worlds里的太空大战能看得你喜极而泣)和大卫·布林,他的“提升”概念(参见The Uplift War,即中文版《提升之战》)让我非常动心。谢谢我在书里用到他们名字的各位科幻奇幻作家。
  和过去一样,蕾根·埃弗雷这个第一读者实在必不可少。每个作家都应该有一个蕾根,但我的蕾根·埃弗雷只属于我自己。她是我的。走开!
  查得·布林克寄给我一本书要我签名,我花了几个月才还给他——其实,书还在我手上。我觉得在书后对他表示感谢能弥补我迟迟不寄书的过错。另外,你显然不该寄书给我求签名。错不在你,在我。
  Deven Desai、Natasha Kordus、Kevin Stampfl、Mykal Burns、Daniel Mainz、Justine Larbalestier、Lauren McLaughlin、Andrew Woffinden、Charlie Stross、Bill Schafer、Karen Meisner、Anne KG Murphy、Cian Chang、Kristy Gaitten、John Anderson、Stephen Bennett、Erin Barbee和Joe Rybicki,还有许多其他我记不起名字的朋友——因为现在是凌晨四点半——但你们知道你们是谁,我爱大家,愿意为你们生小孩,双胞胎都行。
  最后但最重要的,我必须感谢克里斯蒂·斯卡尔齐和雅典娜·斯卡尔齐,你们在我写作本书时是那么耐心,这对雅典娜来说尤其难熬,因为她曾经跑去跟她妈妈说:“爹地好无趣。”唉,亲爱的,我保证从今往后不再那么无趣,就从这一刻开始吧。
  约翰·斯卡尔齐
精彩书摘
  谁也没注意到那块岩石。
  原因非常简单,那块岩石毫无特色,混在数百万的岩石和冰块之中,漂浮在某个已经没有了彗星的空轨道上,再怎么看都只是那颗彗星的一片残骸。这块岩石比有些碎片小,比有些碎片大,但就分布标度而言,没有任何特征能将它与其他碎片区分开。尽管可能性小得可怜,但就算行星防御网络探测到了这块岩石,粗略检查也只会显示出它的成分是硅酸盐和些许金属矿物。言下之意,一块岩石,尺寸远没有大到能造成任何实质性的损害。
  不过对于恰好拦住这块岩石及其数千兄弟去路的这颗行星来说,这只是个学术假设而已,因为它并不拥有行星防御网络,倒是毫无例外地有个引力势阱。那块岩石和许多同胞就这么掉了进去——它们将形成一场流星雨,这颗行星每公转一圈与彗星轨道相交一次,每次都会有许多岩石和冰块化为灰烬。岩石与空气摩擦产生过多热量,细小的彗星碎片在大气层中燃烧,可惜没有智慧生物站在这颗苦寒行星的表面,否则一抬头就能看见美丽的满天火雨。
  绝大多数新产生的流星将在大气层中气化;它们凹凸不平的固态表面在炽热的坠落过程中,变成细小颗粒构成的漫长尾迹。这些细小颗粒悬浮在大气层中,以后会成为水滴的凝结核,被水滴的重量拖向地面,形成雨水(就这颗行星的自然条件而言,更有可能是雪花)。
  但这块岩石的质量却占了上风。风压在石块上撕开发丝般的细缝,密度越来越大的大气层使得石块暴露出了结构上的缺陷和弱点,大气层继而发动猛烈的攻击。碎块剥落,火光一闪而逝,在空中燃尽。岩石穿越大气层走到旅途尽头,剩下的质量足以对行星表面造成冲击,狠狠砸在一片被狂风扫净了冰雪的石质平原上。
  撞击气化了这块岩石和不大不小的一片平原,制造出同样不大不小的一个陨石坑。这片石质平原在行星表面之上和之下的绵延距离都颇为可观,撞击让平原像铃铛似的响了起来,但谐波比大多数已知智慧生物的听觉范围都低了几个八度。
  大地颤抖。
  行星表面之下的深处,终于有人注意到了那块石头。
  “地震。”莎兰盯着监视器说。
  几秒钟后,又是一阵颤动。
  “地震。”莎兰说。
  凯南隔着自己的监视器望向助手,问:“你打算震一次说一次?”
  “想让你随时知道发生了什么。”莎兰说。
  “好意我心领了,”凯南说,“但真的没必要震一次说一次。我是科学家,明白大地抖动说明我们在经历地震。第一次宣布挺有用,但重复个五六次就单调了。”
  又是一阵隆隆声。“地震,”莎兰说,“第七次了。另外,你不是地质构造学家。你擅长的领域虽然多,但地震不在其中。”尽管莎兰说话时还是老样子板着脸,但讽刺意味却不难察觉。
精彩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