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时刻关注:旧上海三大传奇人物》[53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时刻关注:旧上海三大传奇人物

  • 出版时间:2014-11-01
  • 热度:8426
  • 上架时间:2024-06-30 08:52:20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时刻关注:旧上海三大传奇人物》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以全新的视角描述了三大享曲折而传奇的一生,深刻剖析了三大亨所处的历史玄机,再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希望对于开阔读者的眼界,引发人们对历史,对人生、人性的思考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目录

大上海,他们来了!
抱团打天下
长江后浪推前浪
道义放两旁
风光各不同
没有永远的兄弟
大难临头各自飞
无可奈何花落去

精彩书摘

  《时刻关注:旧上海三大传奇人物》:
  “小瘪三”立志干出大事业
  在旧时的上海滩,人们总是把那些没有正经职业,整天游手好闲、为非作歹的人称作“白相人”。白相人通常来说不会是好人,但也不能认为是十恶不赦的人。他们往往穿着时尚、干净、整洁,不显邋遢,以区别于同在街面上混的小混混、小瘪三们,因而在十里洋场上并非十分招人讨厌。
  20世纪初,上海十六铺码头曾有出现过一个著名的白相人,很是了得——他,就是后来与黄金荣、张啸林一起被人称为“上海三大亨”的杜月笙。
  杜月笙生于1888年,比黄金荣小了整整20岁,是上海高桥镇(今浦东新区高桥镇)人,因生于农历七月十五月圆时,故名月生。成名后,在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建议下,改名“镛”,号“月笙”,此后通常被人称作杜月笙。
  杜月笙出生后没几天,为生活所迫,其父杜文卿就抛妻别子来到上海杨树浦经营~家小米店,母亲朱氏则独自在家抚养儿子。
  说起来杜月笙也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当他刚刚能看清楚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时,上海就瘟疫流行,死人无数。
  大灾盛行的同时,天公又不作美。从1889年8月起,大雨不止,连续下了40多天,弄得仓库中的存粮大量霉烂,百姓苦不堪言,饥荒遍地。
  杜月笙的母亲朱氏在高桥镇无以为食,只好抱着刚过周岁的儿子,踮着一双小脚,步行几十里,到杨树浦投奔开米店的丈夫。
  看着满脸菜色的瘦妻和嗷嗷待哺的孩儿,杜文卿心都碎了。可是,米店里的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原先店中的存米早已卖了出去。由于米价一日数涨,先前卖得的钱已无法再去进货,每天的开支只能从货款中出。本来货款就所剩不多,如今妻儿来到,一下子多了两张嘴,这让杜文卿更加忧愁。
  眼看开米店的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身体本就不好的朱氏只好去一家纱厂做工。就在她依靠病怏怏的身子换来一家三口温饱的时候,灾难再一次降临。
  1890年夏天,上海流行起霍乱。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在当时的危害远超后来的“非典”。一时间,马路上,沟渠中,不时可以见到倒毙的路人。
  幸运的是,霍乱这个病魔并没有降临杜家。不幸的是,朱氏在这极端恐怖的岁月又生下了一个女儿。产后,她由于营养不良和极度衰弱而死去。
  爱妻撒手而去,杜文卿悲痛万分。他倾其所有给妻子买了一口白皮棺材。尸体被放入棺材之后,他又没有钱给她下葬。只好将装有妻子尸体的棺材运回老家,放在自家的田埂上,然后用田里的稻草将其掩盖,最后还在棺材头放上一束黄白相间的野花。
  朱氏的辞世,使杜文卿一下子老了不啻十岁。世道艰难,他甚至连死的心都有。可是,他又怎能抛得下一双失去母亲的小儿女?
  然而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他实在无法支撑了,只好忍痛割爱,把女儿送给了一个宁波商人。两岁的杜月笙,从此和妹妹天各一方,再也无缘相见。
  送走朱氏之后,杜家已没有管事的女人,为了照顾年幼的小月笙,杜文卿又娶了一个张氏女子为妻。这样,杜月笙又有了一个继母。
  1892年深秋,上海一带大早,到了腊月,天降暴雪,气温陡降,杜文卿不能适应环境,突然生病。还没有等医生前来医治,他便一命呜呼,撒手西去了。
  做继母,张氏还真是没得说,她忍痛埋葬了杜文卿后,一面继续经营丈夫留下的米店,一面含辛茹苦地抚养杜月笙。
  1894年,杜月笙已经六岁多了,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前程,张氏省吃俭用,终于凑足学费,将杜月笙送到私塾去念书。
  然而,就在杜月笙读了五个月书后,张氏便因米店生意太过惨淡而关门大吉。再没有余钱供杜月笙上学了。张氏抱着儿子大哭了一场,然后带着他从杨树浦回到了高桥镇老家。后来,杜月笙发迹后,每每与人谈及孩童时代,他总是很难过地对人说:“在我的一生中,我只上过五个月的学。”
  更大的不幸还在等着他。就在杜月笙八岁那年,疼爱他的继母张氏突然失踪。有人说她是被人贩子拐骗了。是卖入青楼,还是逼嫁他人,无人可知。总之,张氏从此音讯杳无,杜月笙成了标准的孤儿。
  找不到继母的杜月笙一边啼哭一边寻到离家不是太远的外婆家。从此,杜月笙由外婆照顾。在外婆家里,杜月笙一直生活到十三岁。
  缺爹少妈的孩子容易走邪路,这话虽然不一定正确,但在杜月笙身上却体现得很明显。在外婆家生活的这段时日里,杜月笙学会了打架斗殴和赌博。为了筹赌资,他时常偷偷跑回高桥镇,将破败老宅里那些陈年旧物倒腾出来,或变卖,或典当。
  到后来,老宅里再也没有可卖可当的东西了,只好把穿在身上的衣服也卖掉。因他寒冬腊月经常连棉衣也穿不上,总是冻得瑟瑟发抖,当地人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腊光月笙”。
  此时的杜月笙,在亲友父老和乡邻的心目中,已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坏小子——用上海话来说,就是一个十足的“小瘪三”。
  “人活脸,树活皮。”杜月笙再穷、再混蛋,但终究是一个要脸面的人,不是一般的小混混可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