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剑桥古代史》初版于20世纪前期,自70年代开始由英语世界及法国、德国等国的知名学者和专家进行长达30年的重写,由原来的12卷扩展至14卷19册。新版《剑桥古代史》将初版中公元3世纪的古代史下限推到公元7世纪左右,大量增加关于古代埃及、西亚文明与早期希腊历史,以及社会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在古代文明的起源、古代经济的一般特征、古典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关系、古代世界的转变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本书为第一卷第二分册,叙述了中东地区早期历史。尽管以 “中东地区早期历史” 命名, 实际上是包含了埃及早王朝至中王国、古代两河流域早王朝至乌尔第三王朝、 古亚述时期、 史前安纳托利亚、 史前叙利亚、 史前波斯, 以及早期青铜时代的希腊半岛、克里特岛、 爱琴海岛屿和塞浦路斯岛等不同时段、 不同区域的专题。 其中包含的学科领域十分庞杂, 且有些领域和问题目前在国内尚无深入研究。
全书系统梳理和总结了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古代两河流域、 安纳托利亚、 叙利亚、 波斯地区史前史及历史时代早期研究的状况, 对于文明和国家起源问题、 史前文明之间的交往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除西亚地区外, 中王国之前的古代埃及史在本册中也占据主要篇幅。
主编简介
I.E.S.爱德华兹 (I.E.S.Edwards), 英国不列颠学会会员, 不列颠博物馆埃及文物部主任
C.J.嘉德 (C.J.Gadd) (已故), 英国不列颠学会会员, 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院古代闪米特语言与文明专业前名誉教授
N.G.L.哈蒙德 (N.G.L.Hammond), 英国不列颠学会会员, 布里斯托尔大学希腊史名誉教授
译者简介
刘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总 译 序
《剑桥古代史》 《剑桥中世纪史》 与 《剑桥近代史》 是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部世界史名著, 代表了西方史学研究的趋势和水平,在西方史学界乃至世界史学界享有极高的学术地位, 国际史坛习称为“剑桥三史”。 其中, 《剑桥近代史》 的第 2 版以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的中文译名, 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成为我国学人及广大世界史爱好者的重要读物。
《剑桥古代史》 初版于 20 世纪前期, 自 70 年代开始由英语世界及法国、 德国等国的知名学者和专家进行长达 30 年的重写, 由原来的 12 卷扩展至 14 卷 19 册。 新版 《剑桥古代史》 将初版中公元 3 世纪的古代史下限推到公元 7 世纪左右, 大量增加关于古代埃及、 西亚文明与早期希腊历史, 以及社会经济史、 文化史的内容, 在古代文明的起源、 古代经济的一般特征、 古典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关系、 古代世界的转变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 取得了重大突破。
《新编剑桥中世纪史》 共计 7 卷 8 册, 与旧版《剑桥中世纪史》相比, 在编写体例和篇章编排上更为清晰明了, 突破了传统政治史的旧框架, 试图呈现 “全面的历史”, 将经济、 社会、 精神、 文化等领域纳入论述范围, 提供了对中世纪更为全面、 翔实的记载。 值得注意的是, 新编系列摆脱了以往将欧洲视为世界全部的 “ 欧洲中心论”,反对将欧洲各国历史机械拼凑或简单相加, 力图从整体上考察中世纪欧洲各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及相互间的影响, 反映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研究的繁荣与进步。
多卷本 《剑桥古代史》 (14 卷 19 册) 和 《新编剑桥中世纪史》(7 卷 8 册), 由于篇幅巨大, 内容涉及史前史、 古埃及史、 古代近东史、 古希腊史、 古罗马史、 基督教文明史、 伊斯兰教文明史等丰富的历史与多种文字, 其中包括大量古代文字, 如埃及象形文字、 西亚楔形文字、 古希腊文、 拉丁文等, 翻译难度极大, 此前一直未能组织翻译出版,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世界史学界的一大憾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世界古代史和世界中世纪史学科取得长足进步, 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中形成了一批受过良好的专业和外语训练的研究队伍, 翻译 《剑桥古代史》 与《新编剑桥中世纪史》 的条件逐渐成熟。 由于历史学是其他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 翻译出版两部巨著, 不仅会改变中译本《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 一只孤雁” 的状态, 把体现世界史学高水平的 “ 剑桥三史” 全部介绍到国内, 而且对推动我国世界历史学科, 特别是世界古代史和中世纪史学科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提升中国世界史体系及世界通史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迄今为止,《剑桥古代史》 和《新编剑桥中世纪史》 尚无英文之外的译本, 中译本的完成和出版, 将是这两套重要历史学著作的第一个译本, 对于提高我国世界史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以及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都有重要意义。
为了将这两部史著翻译成中文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8 年购得了两部著作的中文版权。 2010 年初启动了由著名历史学家、 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研究员主持的 “ 《剑桥古代史》《新编剑桥中世纪史》 翻译工程”。 2010 年下半年, 该工程被批准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在首席专家武寅研究员的领导下, 翻译工程集中了全国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一流学者组成翻译队伍; 聘请国内世界古代、 中世纪史老专家作为顾问; 组成了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组织经验的世界史专家、 出版社领导及相关人员参加的翻译工程工作委员会 (简称总编委会), 负责翻译工程的日常工作, 确保翻译、 出版工作的顺利进行。
“翻译工程” 不是简单的、 一般意义的翻译, 而是将这种翻译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在某种意义上, 这是难度更大、 任务更为艰巨的研究性课题。 两套史书共 27 卷册, 涉及语种众多, 国内和海外对人名、 地名及专有名词的译法多有不一。 课题组首先组织翻译了各卷册名词索引, 又由专人将其汇编成两大本 《世界古代史译名词典》和 《世界中世纪史译名词典》, 作为翻译工程的指南, 将来可作为我国世界古代、 中世纪史研究和翻译的工具书出版。 两部史著不仅涉及的语种多, 涉及的学科门类也多, 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课题组反复多次请教了不同语种不同专业的专家, 解决难点疑点问题。 在忠实翻译原著的同时, 为便于读者理解, 适当增加了译注,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中国学者的观点。
虽然时间紧、 任务重, 课题组成员发扬艰苦奋斗、 精益求精、 甘于奉献的精神, 按时完成了任务。 在此谨对课题组全体成员表示感谢, 感谢首席专家武寅研究员, 她自始至终率领大家攻坚克难, 并从头到尾审阅了全部书稿; 感谢于沛研究员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并审阅了大部分书稿; 感谢郭小凌教授和侯建新教授, 在完成本卷册翻译任务的同时, 还分别担任了古代史和中世纪子课题的负责人, 做了大量组织和审稿工作; 感谢所有译者, 他们拿出宝贵时间, 完成繁重的翻译工作。 特别感谢刘家和、 朱寰、 王敦书、 庞卓恒等国内著名老专家,作为顾问全力支持翻译工程。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和国家社科规划办提供的多方支持, 有力保证了 “ 翻译工程” 顺利进行。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赵剑英社长在人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 感谢郭沂纹副总编做了大量具体的组织统筹工作, 感谢前社长孟昭宇和原副总编辑曹宏举等关心和支持本课题的所有人, 没有他们的支持, 本课题也不可能顺利完成。
剑桥翻译工程课题组
2017 年 12 月 17 日
《剑桥古代史》译序
经过八年的集体努力, 《剑桥古代史》 中译本 14 卷 19 分册终于开始陆续出版发行了。 抚弄这部鸿篇巨制, 感慨作者的高瞻与博识,译者的真诚与执着, 出版者的远见与魄力, 当然还有国家重视文化建设的大背景助力, 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基金的有力支持。
《剑桥古代史》 是剑桥大学出版社自 1902 年以来出版的三部区域断代史之一, 另两部是 《剑桥中世纪史》 与 《剑桥近现代史》, 我国学界习称之为剑桥三史。 这三部巨著问世以来, 在国际历史学领域一直是同类著作的翘楚, 就其权威性、 科学性、 前沿性、 综合性和学术影响而言, 至今无出其右者。 归纳这三套史书广受学界欢迎的原因, 不能不提到最早面世的《剑桥近现代史》 的编写与出版群体。没有他们最初的努力, 就不会有今天三十多部洋洋大观的剑桥断代史、 区域史、 国别史、 专史的集成, 当然也不可能有读者手中的这套中译本。
1896 年 3 月 11 日, 剑桥大学法律史教授麦特兰德 (F.W.Maitland,1850—1906)、 古典学教授杰克逊 ( H.Jackson, 1839—1921) 向剑桥大学出版社董事会提议编写剑桥史书并得到董事们的认可。 但起初的建议者和董事会成员都希望编写一部范围更为广泛的著作, 如《世界史》 或 《通史》。 剑桥大学近代史钦定讲座教授阿克敦勋爵 (Lord Acton, 1834—1902) 受邀主持编写工作后, 说服董事会把范围缩小至近现代史, 因为那不仅是他熟悉的领域, 而且是他认为史料最为充分、 成书条件更为成熟的选题。
他邀请英语世界的学术带头人参与编写, 为整个工作制订了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原则, 即 19 世纪史学客观主义或实证主义原则的著名表述: “我们的方案要求所有的作者不能显露他所属的国家、 宗教和党派”, “我们将力避发挥不必要的议论或拥护某一立场。 撰稿者要懂得, 我们不是处在西经 30 度而是在格林威治的子午线上, 我们所编写的滑铁卢战役必须使得不论法人、 英人、 德人与荷兰人阅后都能感到满意”。
新版 《剑桥古代史》 在书名上是新剑桥三史中唯一没有冠以“新编” (New) 字样的一部巨著, 但这不等于它没有 “新”。 相反,其新意在书中无处不在, 全面反映了古代史学科六十多年的进步和时代特点, 其中包括大量新增的经济史、 思想史、 文学艺术史、 社会史及妇女、 奴隶、 低下等级社会成员的内容, 编年范围也自旧版的 4 世纪延伸到 6 世纪, 即古代晚期。 更值得一提的是新版编写方针的转变, 它把适应一般读者需要的旧版改变为面对史学专业的读者, 包括古代史的研究生和其他史学领域的专门人才, 因此大大提升了整套书的学术性, 即使缩小了读者面也在所不惜。 这也是它为何附有详尽的注释, 对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不厌其详的交代的原因。 概言之, 这是一部经得起较长时间检验的学术著作。
然而, 学术分量的增强也加大了翻译的难度。 尽管主持各分册翻译的学人皆是世界古代史领域的专家, 不仅熟谙英文, 许多人还熟悉或较为熟悉诸如象形文、 楔形文、 古希腊文、 拉丁文等专业所需的死语言, 既是自己负责的卷册的译者, 也是该卷册的质检员; 但吃透原文并能将它们转化为准确流畅的中文仍然是一件艰苦备尝的工作。 此套书中有太多的复杂语境和历史文化背景, 太多的艰涩人名和地名,太多的只有在实物和现场才易理解的分析与说明, 这一切要求译者具有广泛深入的背景知识与语言能力。 整个翻译过程都是译者不断学习、 切磋、 商议与不断纠错的过程。 以中外译名对照表为例, 仅仅推敲 5 万多个译名的正确音译便消耗了译者集体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为了一个词的正确译法, 教授们往往吵得不可开交, 争得面红耳赤。 有时某个卷册的译者遇到一句一词的障碍, 几天都难以通过, 当时的痛苦与煎熬宛如分娩的难产。 迄今整个翻译工程已经持续了四年, 如这部皇皇巨著编写时遇到的情况一样, 总体上仍看不到竣工的尽头。 鉴于此, 我们只能依循原版编写者的做法, 完成一本并认为大体成熟了一本, 便先出一本。
在翻译的过程中, 我们已经多处发现原作者的笔误, 并在译文中加以指出。 但我们并不认为自己比原作者高明, 因为人不是神, 总有主观与客观的局限, 如学力的局限, 知识背景的局限, 纯粹的 “ 信达雅” 只是翻译工作者的 “ 一个高贵的梦” ( a noble dream)。 我们只能尽力而为, 争取自身最大限度的译文通顺、 似真度和雅致。 由于难于做到绝对的真, 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难免要加入主观的因素, 因此这个译本的疏漏之处与原作者的疏失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诚挚地期待读者对译本提出改进意见。
参与此项工程的各卷册主持人名单如下:
第一卷第一分册: 《导论与史前史》
汪连兴教授 (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
第一卷第二分册: 《中东地区早期历史》
刘健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第二卷第一分册: 《中东与爱琴地区约公元前 1800—前 1380 年》
吴宇虹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研究所)
张强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研究所)
第二卷第二分册: 《中东与爱琴地区约公元前 1380—前 1000 年》
李政教授 (北京大学外语学院)
第三卷第一分册: 《巴尔干半岛史前史、 中东与爱琴海世界公元前 10—前 8 世纪》
王以欣教授 (南开大学历史系)
第三卷第二分册: 《亚述帝国与巴比伦帝国以及近东其他国家公元前 8—前 6 世纪》
拱玉书教授 (北京大学外语学院)
第三卷第三分册: 《希腊世界的扩展公元前 8—前 6 世纪》
黄洋教授 (复旦大学历史系)
第四卷: 《波斯、 希腊与西地中海地区约公元前 525—前 479 年》
张强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研究所)
第五卷: 《公元前 5 世纪》
郭小凌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第六卷: 《公元前 4 世纪》
晏绍祥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第七卷第一分册: 《希腊化世界》
杨巨平教授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第七卷第二分册: 《罗马的兴起至公元前 220 年》
胡玉娟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王大庆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第八卷: 《罗马与地中海世界至公元前 133 年》
陈恒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
第九卷: 《罗马共和国末期公元前 146—前 43 年》
裔昭印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
第十卷: 《奥古斯都帝国公元前 43—公元 69 年》
宫秀华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
第十一卷: 《帝国盛期 70—192 年》
金寿福教授 (复旦大学历史学院)
第十二卷: 《帝国危机 193—337 年》
徐晓旭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叶民副教授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第十三卷: 《晚期帝国 337—425 年》
陈仲丹教授 (南京大学历史系)
第十四卷: 《晚期古典世界: 帝国及其继承者 425—600 年》
祝宏俊教授 (南京大学历史系)
宋立宏教授 (南京大学历史系)
在本书开始付梓之际, 我对以上合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对汪连兴教授在全书翻译规则的设定与译名统一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表示高度的敬意。 在这里还应感谢项目总负责人武寅研究员对翻译工作的指导和支持, 感谢赵剑英、 曹宏举、 郭沂纹、 魏长宝、 王茵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领导、 有关编辑和工作人员以及所有关心、 支持这套书翻译与出版的人。
在翻译工程刚刚启动时,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读研究生朱毅璋、 刘衍钢、 张轶、 陈超、 宋新泉、 陈钗、 白树军参与了译名的整理筛选工作,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并祝福这些年轻的学人在工作岗位上一切顺利。
是为序。
郭小凌
2019 年 7 月 15 日于北京京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