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光荣与梦想》作为经典传世图书,客观、精彩地记叙了美国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体现出历史发展的波澜起伏。此外,本书也着重体现了报纸、广播作为当时主要大众传播手段,对美国政治、生活所起的作用,所造成的影响。自出版以来,不仅仅在美国,对于中国读者,尤其是在知识分子、记者有深远的影响、崇高的地位。
★此书对美国丑恶一面的记录或许比你所了解的更具体,更深刻,但却使你不得不承认美国的光荣与梦想的来源和基础-----美国人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
——葛剑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著名学者
★历史是这样写的吗?历史就是这样写成的。
——朱学勤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这是一部介于新闻与历史之间的著作。作为新闻,作者忠实地纪录和集纳了他所经历的40年间的重要新闻事件;作为历史,这又不啻于一部美国历史演进中承上启下的断代史。惟其如此,读者既可从中获取解码这个超级大国过去与未来的密钥,亦可深入理解和思考新闻与历史的关系。
——杜跃进 经济参考报总编辑
★出版40多年后,一本讲述美国断代史的老书让人读起来依然激动不已。个中缘由,除了作者曼彻斯特的勤奋与文采,还在于1932-1972这短短40年,压缩了一个大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可能性--政商玄机、经济萧条、二次大战、军备竞赛、悲情领袖、社会风潮……作者面对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裁剪详略得当,叙述流畅简明,以史家之眼,对时代演进的浪花与潜流做出精彩归纳与总结,细细捧读,字里行间往往能寻到当下的影子。这是一本了解美国精神气质缘起的书,也是一本启迪了无数作者的经典,我把自己的一本书命名为《道路与梦想》,正是向曼彻斯特这一巨著致敬。感谢曼彻斯特的史笔,更感谢孕育了无数梦想的那个大时代。
——王 石 万科董事会主席
★谁的光荣?何种梦想?1932-1972,从“二战”到越南战争,从福利政策到民权运动,美国很受折磨也很有进展的40年。此书以生动的笔触描摹了从高层政治到社会生活的壮阔画卷,堪称一幅20世纪中叶美国的“清明上河图”。
——何怀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光荣与梦想》是我们那一代人的**。一个遥远国家的历史,却能激起一代中国年轻人的共鸣,那是因为当年我们也有梦想,而且向往光荣。曼彻斯特并非史学巨擎,但他笔下别有一种魔力,他让我们感受到历史呼啸而来的气势。希望感动过我们的那种精神,仍然能感动如今的年轻人。
——何 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1932-1972年的40年美国历史,在曼彻斯特的笔下,转化成一部令人神往、非同凡响的通俗史学著作。曼彻斯特以其高超的新闻写作手法、犀利的见解、恰到好处的幽默感造就了《光荣与梦想》。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思想盛宴。
——俞敏洪 新东方创始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冷泉、波基普西、切尔西、培根……这些名字都是罗斯福再熟悉不过的了--随着队伍的前行,都退向后方。星期日早上8点40分,列车从罗斯福的庄园旁转入海德公园私家轨道。列车一停,就响起了礼炮声,每15秒一响,连放21响。西点军校乐队引领着仪仗队前行,沿着土路,走上弯曲陡峭的斜坡。1870年,罗斯福的父亲詹姆斯·罗斯福开辟了这条非常宽敞的路,罗斯福小时候将它称为河道。就在这里的河边,孩童时的罗斯福学会了游泳、划船,又在阳光普照下的高地上学会了骑马。如今,只剩一匹马驮着空空的马鞍和倒挂的马具,一步步踏上岸边高地。
7月13日星期五,正好是罗斯福在沃姆斯普林斯去世三个月的日子,试验装置的两半边铀235、融合芯和起爆装置,从洛斯阿拉莫斯技术区的后门步上一条直达路,通往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50英里外半沙漠地带的S发射场。距此地最近的村庄奥比斯库罗(西班牙语为黑暗之意),被当地人称为死亡地带。这一巧合并未在核物理学家当中引发黑色幽默,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正在向未知的领域迈进。他们警告第509混合大队当心闪电并不足为奇,但闪电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一场暴风雨中的一道闪电就能将他们分崩离析,而且由于链式反应的范围究竟有多大还不可知,摧毁整个地球也并非不可能。虽然科学界大部分人不赞同这种猜测,但没人能保证完全不可能。深夜里,科学家们驱车经过奥比斯库罗,一路无语。
……
1943年,美军登陆意大利。从那以后,美国大兵始终在意大利蒙特卡西诺山山脚下的泥地里摸爬滚打,渴望天气转暖,并希望尽快打开突破口。新的一年没有带来什么改观。德军依然占据意大利国土面积的2/3,其中包括罗马。1944年1月22日,盟军试图派出一支两栖部队在安奇奥登陆,迂回到敌军后方,从侧翼包抄敌军防线,但指挥部队的美国将军却软弱无能。他没有在突袭后乘胜追击,而是在海滩上就地驻扎,观察情况,直至德军元帅凯瑟林率军将他们围困于海滩。安奇奥成了血淋淋的陷阱,盟军无法摆脱德军的进攻,进退不得。他们被困滩头阵地4个多月,伤亡人数不断攀升。盟军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只得充当德国狙击手的活靶子。一名记者写道:“那里的盟军就像原始人一般,挥舞木棒或许比用机关枪更像样。常人无法想象他们在寒冬经历了怎样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