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互联网+”时代,落地派更有“钱途”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当我们来到“互联网+”时代,会发现:原来菜品不算多的雕爷牛腩也能人满为患;原来卖煎饼果子的黄太吉也能赚大钱;原来橙子也能有专属于自己ID的品牌;原来作为一个新产品的小米也可以深入大众,并成为众多新型公司追捧学习的对象……
这一切都要归结于,这些品牌和公司都玩转了互联网。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你若再无动于衷,恐怕就要彻底out了。与此同时,你明明对互联网动了心思,对企业未来充满希望和野心,但却不知道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让行动计划落地,那么在未来的某一天,你就真的要被这个时代淘汰了。
人人都在谈论“互联网+”,究竟什么是“互联网+”?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不是单纯的“互联网思维”,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平台而展开的行动计划落地和创新手段,它源于但超出“互联网思维”。而“互联网思维”则属于思考层面,是“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最初,“互联网+”的提出者是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用他的话来说:“‘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马化腾说,“‘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过去十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很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加媒体产生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影响很大;加娱乐产生网络游戏;加零售产生电子商务,现在已经很大;最近互联网金融非常热,互联网将让金融变得更有效率,更好地为经济服务,符合‘普惠金融’的精神。”
新华网某评论文章称,“作为已经是世界制造业大国的中国,不仅需要继续破解仍存在的粗放发展、核心竞争力依然薄弱等问题,更需要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相结合,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成色与品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会涛说,这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将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关于“互联网+”,不同领域的企业家有不同的见解。
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说,“我理解的‘互联网+’就是全民互联网和全产业的互联网。过去我们关注互联网的话,仅仅只是关注那些互联网企业,关注互联网企业所能够带来的那些虚拟的产品和服务。而‘互联网+’的话,未来行行业业都要用互联网来改造,来升级,而且你要是不改造自己的话,你就被改造了。这个方面很好的例子是像滴滴打车,是我们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一个互联网化的转型。”
而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也说,“很高兴总理引用‘风口理论’,说明总理非常关注互联网行业。包括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四段提到互联网,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都体现了对互联网行业前所未有的重视。希望互联网行业能成为中国新经济转型的助推器,激发市场活力。”
的确,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互联网与各个行业都在一步步更紧密地交融,而那些站在发展最前沿的赢家无疑是善于发现机遇的企业。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许多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如百度、阿里巴巴、京东、支付宝等都为中国未来的经济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和丰富的经验。
许多传统行业在看到互联网强大的渗透力后,不敢小觑“互联网+”的时代力量,纷纷变革发展模式和路径,抢占市场制高点。
既然如此,了解“互联网+”就显得尤为必要。互联网的本质,离不开“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将更广泛地应用于你所处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并与更多的应用场景结合,产生新的应用公式。根据这一的思路,如何找到你所处行业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让行动计划真正落地,是所有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企业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如何落地?
自从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满城尽是“互联网+”的概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正在深度融合。传统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革命和升级。与此同时,“互联网+”商业模式亦成为各大企业竞争的新常态。如果传统企业只是盲目追“互联网+”的脚步,而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将很难带来实际的效益。
大部分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转型过程中,表现出的最大的“痛点”在于:
一是不够市场化——传统企业在寻找“互联网+”商业模式时,首先应该对用户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市场化是互联网化的前提。
二是不够信息化——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与美国不同(美国行业和企业实现了高度信息化)。我们的企业基于互联网技术推动产业转型时,必然有信息互联的需求,这也是在通过互联网创新提升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有了了解,找到了“痛点”,下一步是什么?绝对不是盲目行动!
有太多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变革浪潮中“找不着北”,在这场运动中,传统行业出现了两派。“天真派”认为只要花钱做个网站,APP就是“互联网+”了。网站做得好就会有生意,研发个APP就会有用户下载。“恐惧派”认为“互联网+”就是放弃线下,全力以赴做好线上交易,实现互联网化。也不乏一些传统企业在面对汹涌的暗流时,感到困惑。许多企业人不知该如何进行“互联网+”转型。要想让行动计划落地,就要利用好工具(如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便捷沟通,提高效率。
现实中,很多企业都犯过上述两派的错误,只是错的程度不同罢了。
其实,一个企业的转型、进步,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
比何谓互联网转型、何谓“互联网+”更重要的是,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了解用户需求、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提升效率才是企业发展的使命。
不管怎样变革,我们都要吃饭、上厕所、看电影、看新闻,无非是各个产业的环节缩短了,链条变了,目的都是提升产品、服务的质量。要实现这些,最可行的途径就是利用工具满足需求、提高效率。从这个角度而言,行动落地和工具的作用如出一辙。
对于大部分传统企业而言,应该立刻去做的不只是制定“互联网+”转型战略,而是先学会“拿来主义”——用新型的落地工具(模式)改变自己,把握对市场的敏锐嗅觉。
本书从“互联网+”时代背景出发,站在理论层面、实践经验等多个角度,结合当下市场发展趋势与行业现状,全方位阐述了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的六个商业模式落地策略,并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将企业发展的全新“引擎”(转型路径)一一呈现出来,对企业把握新时代的机遇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回过头看,“互联网+”原来并不神秘,也并不困难,就看你是否有一颗勇于参与变革的心。